摘要:近期高铁“混编座”引发热议:部分一等座被安排在商务车厢,但座椅缺少扶手、靠背不可调,与标准商务座差异明显,被网友调侃为“低人一等座”。对此,铁路12306客服人员表示,出现这一情况是部分列车在编组时可能额定不能设置这么多商务座,所以就出现了“混编”情况。(8月
近期高铁“混编座”引发热议:部分一等座被安排在商务车厢,但座椅缺少扶手、靠背不可调,与标准商务座差异明显,被网友调侃为“低人一等座”。对此,铁路12306客服人员表示,出现这一情况是部分列车在编组时可能额定不能设置这么多商务座,所以就出现了“混编”情况。(8月3日光明网)
当乘客支付一等座票价却被迫坐在商务车厢的“简配版”座椅上,这场看似关于舒适度的争议,实则触及了公共服务领域最敏感的神经——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划定边界。混编车厢设计的合理性本无可指摘。铁路部门通过动态调配商务座与一等座配比,既避免高端席位空置浪费,又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这种运力调节手段在国际交通领域亦属常见。问题在于,当技术调整演变为服务降级时,公共服务的契约精神便遇到了挑战。商务车厢内的一等座不仅拆除扶手、固定靠背,更因座椅材质差异形成“连排硬座”的观感,使乘客陷入“高价买尴尬”的困境。而且,购票系统对此未作任何提示,乘客直到验票上车才惊觉“货不对板”,这就动摇了公共服务“明码标价、质价相符”的根基。那些身处商务车厢却只能挺直腰板的一等座乘客,所承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更是对比产生的心理剥夺感——相邻旅客的平躺座椅、专属餐食与其僵硬的坐姿形成刺眼反差,这种人为制造的“车厢分化”,恰与公共服务弥合差异的初衷背道而驰。
铁路部门将混编座位解释为“编组需要”,却回避了服务标准一致性这个根本问题。客服建议的“可协调换座”方案,更是将服务条款的缺陷转化为乘务员的现场处置压力,这种“转嫁”思路,折射出部分公共服务提供者仍将效率置于用户体验之上的惯性思维。相比之下,日本新干线在实行车厢混编时,不仅提前公示座位差异,还通过票价折扣平衡体验落差,这种对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尊重,或许更值得借鉴。
破解“混编一等座”困局,就得用心弥合服务落差。短期而言,铁路部门应在购票页面显著标注混编车厢信息,如同电影院标注“情侣座”“残障专座”般清晰明了;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接受降配座位的旅客给予积分补偿或差价返还。长远来看,则需完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将“不得因技术调整降低基础服务质量”写入行业规范,保护好每位乘客最微末的权益。(王志顺)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