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1:25 1

摘要:许倬云者,江苏无锡人也,丙午年(1930年)生于厦门鼓浪屿。其父许凤藻,武官而文心,藏书盈室,常以《东莱博议》授子。然倬云生而不幸,手足蜷曲,肌骨羸弱,终其身需杖而行。然其家兄姊八人,未尝因疾而弃之,反以爱护备至。七岁随父迁沙市,未几,抗战烽火起,举家颠沛流离

许倬云者,江苏无锡人也,丙午年(1930年)生于厦门鼓浪屿。其父许凤藻,武官而文心,藏书盈室,常以《东莱博议》授子。然倬云生而不幸,手足蜷曲,肌骨羸弱,终其身需杖而行。然其家兄姊八人,未尝因疾而弃之,反以爱护备至。七岁随父迁沙市,未几,抗战烽火起,举家颠沛流离,辗转于渝、鄂、湘之间。倬云忆曰:“父之属吏常负我行于战火,虽饥寒交迫,未尝失读书之志。” 其学之路,初入外文,后因史绩优异,得傅斯年、钱穆诸贤劝改修史。台大期间,受业于胡适、殷海光、张光直之流,兼习考古、社会、宗教诸学,打下了跨学科根基。1957年,胡适为其争得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顾立雅,兼习韦伯社会学、近东考古,眼界大开。 倬云治史,不拘于旧典,而以“大问题”为纲。其博士论文《西周史》,以社会学视角重构封建制度,驳“周人纯农业”之说,证其兼营畜牧;其《汉代农业》则以考古数据证汉代“精耕细作”之实,颠覆传统“粗放农业”论。更以《万古江河》一书,纵论中国文化之流变,自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以“文化圈”为轴,破“中原中心论”,倡“多元一体”说,被誉为“通古今之变”的典范。 其学风,兼采中西。于芝加哥大学时,醉心韦伯之“理性化”理论,以之分析中国社会;又参美国民权运动,亲历种族冲突,反思文化差异。其《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以计量社会学方法统计春秋战国士阶层流动,证“社会流动促文化聚合”之论,开风气之先。 倬云之志,不止于书斋。196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盛行,其参与创办《思与言》杂志,倡自由主义,遭政治打压,幸得蒋经国庇护,方得保全。后任台大历史系主任,改革课程,设“近代史组”“艺术史组”,拒政治干预,保学术自由。1970年赴美,任匹兹堡大学教授,仍心系故土,筹建“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助两岸学者互访,促“浩然营”精英培养,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 其晚年,虽瘫卧轮椅,仅余二指能动,仍坚持写作、直播,以“定心”之论勉励青年:“人要往前看,也要往后看,来与往是连续的。”2024年,获唐奖汉学奖,感言曰:“但悲不见九州同。”此语,道尽其一生忧患。 赞曰:许公倬云,生而残躯,志在千秋。学贯中西,破旧立新。家国天下,士不可辱。江河万古,其志长存!#回忆录[话题]# #老一辈艺术家[话题]# #历史老照片[话题]# #许倬云[话题]# #许倬云去世[话题]# #人物故事[话题]# #回忆录写作[话题]# #人物传记[话题]# #逝去的亲人[话题]# #老一辈的故事[话题]#

来源:时光漫游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