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出版家、摄影家杨再春先生,于2025年7月17日安然辞世,享年81岁。7月21日上午,杨再春先生的告别会在北京昌平殡仪馆举行,北京大学张辛教授敬献挽联:“德才和,授业传道,手栽桃李三千株,大名刻鼎鼐;述作得,承先耀今,神守纸毡五十载,余
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出版家、摄影家杨再春先生,于2025年7月17日安然辞世,享年81岁。7月21日上午,杨再春先生的告别会在北京昌平殡仪馆举行,北京大学张辛教授敬献挽联:“德才和,授业传道,手栽桃李三千株,大名刻鼎鼐;述作得,承先耀今,神守纸毡五十载,余墨藏泰嵩。”90高龄的阎崇年先生为杨再春先生撰写了挽联:“书坛墨香,永远再春。”
上世纪90年代,杨再春先生因在央视连续3年播讲书法课,被誉为“拥有千万学生的书法家”。他曾出版了《行草章法》《墨迹章法通览》《字的结构与章法》《行书笔法与兰亭序帖》等四十多部专著、工具书,发行总量超过1500万册,对传统书法艺术的普及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近些年,他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书法教学,在短视频平台吸引了百余万粉丝,“请教杨先生”不断成为热搜话题。杨先生以弘扬中华书法艺术为己任,笔耕不辍、教化不倦,是当代书法艺术传承与普及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杨再春先生2022年接受本报专访
杨再春先生是《北京青年报》的老朋友。2022年春,杨再春先生接受本报专访,那时的他刚从医院做完一场小手术回到家中。在两小时的时间里,杨先生讲述了自己七十年的书法人生。(79岁书法家杨再春:这辈子如果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书法,就没白活)
2023年初,本报再次邀请杨先生回答我们策划的“年终问卷”中的问题。(杨再春:万事只求半称心|《天天副刊问卷》第七季第21期)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您有一番话一直想说给某个人却始终未能说出口,它是什么?对谁?”杨先生回答道:“这个问题我想稍微扩展一下回答,不具体指某个人,而是想说给多年来一直支持、爱护我的每一位书友、网友。直到今天,大家认真听着我的讲座,学习我出版的书法书籍,现在又继续刷着我的短视频。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肯定,我才能够一直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书法创作与教学工作;因为有了你们的鞭策,我才有动力不断精益求精,在书法艺术上追求进步。你们给予了我无穷的力量和勇气,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自己人生中的困难。这些发自肺腑的感谢,便是我这个老头子年头岁尾最想说的一番话。”
十余年来,杨先生以极大的勇气面对癌症,无论身体状况如何起伏,他始终豁达乐观地生活,把全部心力投注于对书法的热爱与对教育的责任之中。他待人谦和真诚,教学一丝不苟。他笔下的刚健与清气,也正是他人格的写照。
本文特邀杨再春先生的朋友与弟子撰写纪念文章,仅以此文怀念杨再春先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韩世容
杨再春先生的书法作品
他常说一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
我收到再春先生的女儿杨帆发来的信息:“先生在家人的爱与陪伴中,非常平静地离开了,全程没有任何痛苦,平静安详,好像睡着了一样。”看到这条信息,我的心情难以平静,盯着手机屏幕,满脑子都是先生的音容笑貌,怀念曾经悉心教导教我写字的恩师,感恩一直让我心存善良要有家国情怀的先生。
2002年,我刚考上北京体育大学的那一年,因为从小喜欢写字,就加入了学校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宣传部组织了一次书法比赛活动,我也写了几个字,当时先生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工作,我们把写好的作品拿到先生办公室让先生点评。那是我第一次与先生相识,清楚地记得他满脸笑容,很认真地给我们讲解每个字的结构、笔法、章法。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写毛笔字还有那么多讲究,从那以后我就更沉迷于练习书法,可以说是先生把我领上了学习书法这条路。
参加工作后,各种原因,自己曾一度想放弃练习书法。201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先生去特警队讲了一堂课,这又重新燃起了我练习书法的欲望。从那以后我开始坚持练字,并多次登门拜访先生,请先生批改作业,忙的时候就把作业寄到家里。先生每次都是认认真真,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讲解,不能现场教学的时候,先生会把批改作业的视频发到公众号上,让我随时随地都能学习。评论里有好多网友说,云峰何其有幸,能让杨先生亲自指点。是啊,一生中能遇见这样一位有名气有情怀有耐心有爱心的老师,这对我来说是何其幸福的一件事。先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电视讲座,到撰写了上百册书法书籍,再到多媒体盛行的新时代视频教学,给无数的书法爱好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写字,对我来说是一个兴趣爱好。对杨先生来讲,是一辈子的事业。他常说自己就是一个教书匠,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休闲的时候,听他给我讲自己学习书法的历程,让我最难忘的是他为了临摹故宫展出的书法碑帖,从五环外的北京体育大学骑自行车到故宫看展出。一边看一边临,一待就是一整天,晚上再骑车回学校,一来回就是近四十公里。我想这应该就是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真实写照吧,先生这种不怕吃苦,勤奋执着的精神,正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学习的。
先生在十多年前就患上了癌症,后期又出现了转移,直到生命的尽头,他还在书写。他没有忘记恩师启功先生在病床上对他的教诲,抗癌的路上他写了很多大尺寸的作品。去年,我的父亲检查出了肺癌,刚开始的时候他很焦虑,后来我把先生抗癌的事儿和父亲讲了以后,父亲说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都能如此坦然勇敢面对,我又有什么可怕的,很快就有了信心。
每次去拜访先生的时候,他总是喜欢和我探讨一些社会上热点问题,听我讲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就像范仲淹笔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抵,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的人。他曾讲过自己在雁栖湖“一带一路”会场布置时,酝酿了好几天,之后一口气挥墨书写了《岳阳楼记》整幅作品。我想,当时先生一定是投入了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五岁随父练习书法,从唐山地震中爬出来的“墨人”(注:墨人为杨再春先生的字),晚年十年抗癌,笔耕不辍七十余载,为中国传统书法文化教育和传播,奉献了一生。先生曾在一本书上给我写了这样一句话,让我始终牢记在心。他说,任何时候不能丢掉心底那仅存的一点点善良。先生就是这么一个善良的人,他对谁都是那么和蔼可亲,对谁都是那么热心可敬!
怀念和先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感恩先生对我的言传身教,愿先生一路走好!
文/刘云峰(杨再春先生的学生)
阎崇年先生撰写的挽联
清贫岁月里的那碗饭
7月17日的消息传来时,我的案头正摊着那本《原道》字帖。纸页间的墨香还带着温度,却已要隔着阴阳,再唤一声“再春师兄”了。
与再春师兄相识,算来已近六十载。那年我十二岁,同他一道在郑诵先先生门下学书,又共奉黄高汉先生为启蒙恩师。彼时我们都是初学的少年,砚台里磨的是墨,也是对书画艺术的一腔热忱。郑先生的教诲如春风化雨,高汉先生的点拨句句恳切,而再春师兄总像个沉稳的兄长,临帖时会悄悄指出我笔锋的偏失,研墨时会多递来一块磨得细腻的墨锭。
上世纪60年代,日子清苦得像案头那方干裂的砚台。可再春师兄总记挂着我们。那时他在北京体育大学工作,日子比旁人略宽些,却也有限。他常邀我和我的父亲,还有几位师友去他那里小聚。不过是一碟炒青菜,一碗糙米饭,一个馒头、偶尔能有块腊肉,便成了席间的珍馐。他总说“热闹比啥都强”,说着便把肉往我碗里拨,自己扒着白饭笑得开怀。窗外是风云激荡,屋内却因这一餐饭的暖,成了乱世里的避风港。后来才知道,那点肉,是他省了好几天的粮票换来的。
再后来,他成了书画界的大家,出版社出了无数影响深远的画册,国家展览馆里也挂起了他的作品。可他从未改过半分初心。知道我潜心研习韩愈《原道》的文脉,竟亲自操持,为我出了《原道》字帖。他在序言里写道:“笔墨当追原道,人心亦当如此。”如今再读,字里行间都是他对师弟的期许,对艺术的赤诚。
他这一生,活得像他笔下的字,骨力洞达,气象开阔。体育与书画,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在他身上融得浑然天成——出版社里的严谨,是他的“筋骨”;笔墨间的灵动,是他的“气韵”。而那份在清贫里仍愿分享一碗饭的热忱,更是比任何墨宝都珍贵的底色。
今日翻到字帖最后一页,他题的“守真”二字墨迹饱满。想来再春师走时,应是无憾的。他把书画的种子播撒了一生,把暖意给了一路同行的人。
墨已研好,笔已备好。只是再落笔时,总觉得身旁少了那个会轻声提点“笔锋再沉些”的人。
愿再春师在天之灵,仍有砚田可耕,有清风相伴。
文/茂全(淳一)
最后一滴泪从老人的眼角滑落
第一次见到杨先生就有相识恨晚的感觉。他请我们到他的工作室参观,工作室的墙上挂着写好的诗词条幅、墙角堆放着装订好的摄影照片,5米长的条案上摆着笔砚纸墨、卷纸书籍,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杨先生坐定,让我们各自写下自己的名字,先夸我:“见过你的处方签名,娟秀漂亮。”又告诉我,“娜”字的最后一竖写完了要回锋收笔,才能保持线条的饱满。
大概是在2011年,我得知杨先生身患癌症,于是到他家探望。在闲聊之中,我感到他没有受到疾病的任何影响,仍然乐观豁达。他说相信自己能勇敢地面对疾病、战胜疾病。晚饭的时候,还频频夸我做的油焖大虾好吃,多吃了几只。
有一次和杨先生聊天,问他为什么学习书法。他回忆说,有一年学校放假,他坐火车回家,有一些名校生鄙视他是体育生,意思是搞体育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不服气,立志要在书法上有所建树。于是,他在体育训练的同时坚持练习书法,终成著名的书法家。更可贵的是,他用各种方式积极努力地传播书法文化,被誉为“拥有千万学生的书法家”。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以后学习书法的人,不少人从他的书里学到知识,从他的点评里有了进步。
说到“人”字,记起曾两次听杨先生谈起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地震发生时,他在瓦砾堆中十指染血地刨出十余亲人,并于余震中以雨水蘸残纸书写“平安”二字。原来杨先生是想告诉我:救人如度己,做人如为善。后来,杨老师为我的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书写了院训:大医博学,厚德济民。
除了书法,杨先生还热爱摄影。他身兼中国摄影家协会副总干事长,数次自驾踏上祖国边疆的行摄之路,哪怕是在养病期间,依然肩背行囊,手端相机,披星戴月,乐此不疲。记得有一次他自豪地说,自驾西藏时,他的司机因为高反趴在地上,于是他就自己开车,超级棒!
杨先生停笔了,走了。他的家人告诉我,他走得很平静,没有一丝痛苦的表情。在他弥留之际、深度昏迷中,他的女儿握着他的手轻轻说:“不想努力的话可以放下,可以休息,可以允许自己不那么坚强。”一滴泪从这位一辈子要强的书法家眼角滑落,生命体征监护仪上呼吸、血压和心跳的数字慢慢归于沉寂。
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的字仍留在纸上,他的音容笑貌仍留在我的心中。愿先生在天堂仍能挥毫泼墨,谈笑风生。
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原内分泌科主任 黄佳娜
三种来信他必回
我与恩师相认是2021年1月,是众弟子中最晚的一个。在近五年的时间里,我不仅学习了先生的书法知识、实操,更学习了先生的精神和大爱。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做了近三年的书法讲座。正好那时我上高中,也痴迷上了书法,并认准了自己要拜杨先生为师父。经过30年,不忘初心的我,在好友崔泽培的介绍下,正式拜了杨先生为师父,也圆了我书法之梦。
先生因书法讲座声名大噪,书法爱好者给先生写信,不计其数。先生感叹着,那时候忙得哪顾得上回信啊,但是,对于三种人的来信,他必回信。一是残疾人,二是军人,三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先生没给我讲大道理,说的时候也是云淡风轻。后来,我结交了师兄魏锦,他右手残疾,则用左手画画。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听师兄说,那时他学画很困难,而且又是残疾人,杨再春先生资助了他3000元,那时已经是不小的数目了。从这一点看,先生的爱是大爱。
先生曾跟我说过:“我允许自己慢慢变老,但不要老得太快。”先生与疾病战斗了十余年,对疾病表现出了豁达和从容。去年,他还在坚持每天锻炼身体,推着小车在小区快走一小时,年轻人跟在后边都气喘吁吁。先生这种乐观的情绪影响了我,我也更尊重先生,人生路漫漫,要的是生活的态度和积极乐观的情绪。
愿先生精神永存!
文/朱立祥
让墨香在校园中飘散
杨再春先生曾为许多学校题写校名,他希望学生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书法的魅力。版面所限,仅选取其中一篇纪念杨再春先生的文章。
杨再春先生虽已离去,但他为我校题写的校名,其力透纸背、苍劲有力的笔墨,仍高悬在校门口的卧碑之上,熠熠生辉,承载着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与支持。
先生与我校的情缘,始于为学校题写校名一事。彼时,学校即将于秋季开学启用,诚邀先生题写校名,而先生正因身体抱恙,亟待住院治疗。但当他知晓学校渴望以校名迎接新生的急切心情后,爽快应允,这份对教育的热忱,令我校全体师生铭记于心。
在题写校名的过程中,先生展现出的认真与严谨令人敬佩。他反复斟酌字体、笔画粗细及字间间距,力求呈现最佳效果。他深知校名对一所学校的重要性——那不仅是几个字的书写,更是对学校精神与文化的诠释和传承。每一次落笔,都是他以笔墨为桥,为这所校园送去文化的滋养。
先生题写的“平凉市崆峒区新河湾小学”校名,笔力如松,笔画刚健处似有千钧之力,却在转折提按之间藏着灵动气韵;结构如棋局般严谨,每一笔的位置都恰到好处,整体又透着温润的书卷韵味。那墨色里的风骨与灵气,正是书法艺术最动人的模样。
先生的书法精神如灯塔般照亮校园。此后,师生们纷纷提笔,借着书法社团、“我为学校写校名”等活动勤练笔墨,既传承先生之志,更以笔墨为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墨韵流芳,风骨长存。先生留下的不仅是笔走龙蛇的校名,更是一颗炽热的书法之魂。每当抬头望见校门上那遒劲的大字,仿佛又见他伏案挥毫的身影。我们会永远铭记先生为学校所做的一切,传承和弘扬先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让墨香在校园中持续飘散。
——平凉市崆峒区新河湾小学
本文约稿编辑/韩世容
编辑/张严涵
排版/王静
来源:北青天天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