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体制外”,保密工作“不例外”!如何避免聘用人员泄密隐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0:41 1

摘要:近年来,为提升工作效率,部分单位聘用了非在编人员。此类人员虽未纳入正式编制,但在工作中可能接触、知悉党和国家秘密。案例显示,若放松对编外人员的保密教育和保密管理,极易引发失泄密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近年来,为提升工作效率,部分单位聘用了非在编人员。此类人员虽未纳入正式编制,但在工作中可能接触、知悉党和国家秘密。案例显示,若放松对编外人员的保密教育和保密管理,极易引发失泄密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图源:保密观

看看下面这些真实案例吧

案例一

2017年6月,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1份疑似涉密的敏感资料在某微信群传播。经查,某中央国家机关服务人员李某,在一次会议服务工作期间,看到1本有关内部信息资料,为炫耀自己“掌握内部情况”,将该资料部分内容用私带的手机拍照发至微信同学群。经鉴定,李某在微信群中发送的内容属于秘密级国家秘密。事件发生后,李某被给予严厉训诫、辞退处理。

案例二

某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贺某,入职后被安排在文秘部门工作,由于初入职,对工作情况和相关保密法律法规不了解,未履行涉密文件销毁管理规定,擅自将3本秘密级汇编书籍交给保洁员处理。这3本秘密级汇编书籍被保洁员当作废品卖到废品收购站,后被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时发现予以收缴。事件发生后,贺某受到记大过处分,保洁员被辞退,相关领导受到严肃处理。

案例三

某市涉密单位聘用人员段某,系物业公司派驻该单位的日常保洁负责人,同时承担着该单位领导办公室的带班保洁工作。日常工作中,段某利用打扫卫生和代取文件之机,多次使用手机偷拍涉密文件,并通过互联网传递给境外组织。截至案发,段某共提供机密级、秘密级国家秘密3份,获利约13万元。事发 后,段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该涉密单位对11名相关责任人员给予了党纪政务处分。

这些案例的背后

存在怎样的保密问题呢?

机关、单位

保密教育有漏洞

一些机关、单位疏于对编外人员的保密教育,致其保密意识不足、保密常识缺乏,不了解保密制度规定,不掌握保密防范技能,不清楚泄密的法律后果,无知无畏。

保密监督有缺失

机关、单位日常保密管理和监督检查,重心大多集中在“体制内”人员,很少将聘用人员纳入监管检查范围,给其窃密泄密留下可乘之机。

管理责任有缺位

机关、单位内部涉密文件、载体、场所、设备等管理不严格,涉密人员保密责任落实不到位,领导干部对此失管失察,造成聘用人员工作中能够轻易接触涉密事项,埋下泄密祸端。

个 人

编外身份,未能用心

聘用人员由于编外岗位性质,容易在工作中放松自身保密要求、降低执纪标准。

无密可保,满不在乎

聘用人员通常未在保密要害岗位工作,误以为无密可保,轻视保密责任和泄密后果。

那么机关、单位

应该如何避免聘用人员泄密呢?

把好“四道关口”

01

选人关

做好任前审查,确保聘用人员具备一定的保密意识,以及在岗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02

履行教育管理职责,提升其反窃密、防泄密的意识与能力。

03

在岗期间加强思想跟踪和动态管理,督促其落实保密规定,遵守保密纪律。

04

加强监督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教育提醒、调离岗位或者其他预防措施。

强化自我管理

01

重大事项报告

遇有本人发生失泄密事件或发现重大泄密隐患情况,发现针对本人的利诱、胁迫、渗透等行为,均须及时报告。

02

出国(境)管理

无论因公还是因私出国(境),都必须经单位审查批准,明确保密要求,加强保密防范。

03

考核管理

接受业务领域保密监督监管、日常遵守保密纪律行为检查、履行岗位保密责任情况考核等。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