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能要动手?俄媒推演导弹袭击日本,意在遏制“背后捅刀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0:29 1

摘要:2025年8月初,国际安全局势骤然紧张。仅在过去一周,全球防务舆论的关注点几乎全部投向东北亚。据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最新年鉴,亚太地区军费2025年增长率再创新高,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军事预算总额已逼近美国在本区域的投入。与此同时,一份由英国《简氏防务周刊

2025年8月初,国际安全局势骤然紧张。仅在过去一周,全球防务舆论的关注点几乎全部投向东北亚。据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最新年鉴,亚太地区军费2025年增长率再创新高,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军事预算总额已逼近美国在本区域的投入。与此同时,一份由英国《简氏防务周刊》7月底披露的统计显示,日本2025年度国防预算已突破7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

就在日本宣布追加对乌克兰56亿美元援助,G7峰会对俄罗斯提出新制裁后,仅隔48小时,俄罗斯媒体高调发布模拟打击日本的三阶段作战推演。中俄“海上联合-2025”演习同步举行,美军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罕见停靠横须贺,东北亚气氛骤然紧张。地区博弈的临界点,也许比想象中更近。

中俄联演刚刚拉开帷幕,俄罗斯《军事纪事》等主流防务媒体便密集抛出“假想轰炸日本”方案。分析显示,这一推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日本持续军事扩张的直接反应。

过去一年,日本防卫政策极具突破性。2025年国防预算创新高,远程导弹计划加速推进,12型反舰导弹已改良为对地攻击型,射程提升到1000公里。更重要的是,日本已启动3000公里高超音速导弹系统的研发,预计2030年形成战力。公开数据表明,三大远程发射基地正紧锣密鼓布局于南诸岛、北海道及富士山周边。

美国的身影贯穿其中。日本不仅引进“战斧”巡航导弹、JASSM-ER等先进弹药,还与美军合作部署“提丰”中程导弹系统。嘉手纳基地与横须贺港内的美军力量,进一步加深了军事同盟的实战属性。美国智库CSIS指出,日本已成为美国印太前沿威慑体系的核心支柱。

俄方的战略焦虑,由此再难掩藏。

俄媒推演内容极具话题性,三阶段打击方案层层递进。无人机饱和攻击优先压制防空系统,随后以“匕首”高超音速导弹、KH-101巡航导弹对机场、指挥中心和造船厂实施精确打击。目标直指日本防御体系的“神经中枢”,宣称可在48-72小时内瘫痪主要作战节点。

推演中,俄方称只需250枚高精度导弹,便可让日本丧失作战能力。不过,现实情况远较复杂。根据乌克兰战场经验,俄罗斯高精度弹药实际库存远低于理论需求。近期英国防务分析机构RUSI披露,俄军目前KH-101存量不足300枚,“匕首”导弹不足百枚。过去半年,俄乌前线精确制导武器消耗占库存六成以上。

俄媒推演的心理战意味愈发浓厚。无论是对日本还是对美军,都在制造极限压力:一旦冲突爆发,导弹锁定的不仅是军事目标,更包括民用基础设施,如长崎造船厂周边民居等,区域人道风险骤升。

俄方推演还特意渲染“先发制人”逻辑。只要认定日本部署的12式导弹构成威胁,俄罗斯可直接发起预防性打击。这一表述被国际危机组织等权威机构警告——类似借口曾被用于发动伊拉克战争。近20年,全球37场军事冲突中,有29场号称“预防性自卫”。

日本加速军事松绑步伐,已是公开事实。8月3日,首相岸田文雄亲赴硫磺岛自卫队驻地,象征意义巨大。自卫队首次在民航机场部署战机,成为日本“防卫白皮书”中“多基地、多手段”战略的最新注脚。

对冲俄方威胁,日本防卫省提前两年量产射程2000公里的12式改进型导弹,配合美军“提丰”系统,形成双重威慑网。日本防空体系本身极为密集,128套“爱国者”系统与J/FPS-7雷达网,理论上可构筑多层拦截屏障。

但过度依赖进攻性力量,一旦被对手认定为威胁,极易引发连锁反应。2017年“萨德入韩”事件后,东北亚安全格局持续震荡。日本前防卫相小野寺五典的警告言犹在耳——在北海道部署反舰导弹,将使日本“盾”变成“矛”,削弱自我防御的正当性。

美国对日本的“战略赋能”无疑提升了其区域影响力,但也让日本变成中俄联合战略推演中的优先假想目标。美军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8月初罕见停靠横须贺,令外界猜测美日安保条约应急反应机制是否已进入临战状态。

中国的态度也极为关键。中俄“海上联合-2025”联合军演本身,就是对G7制裁、区域紧张态势的明确回应。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在最新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任何针对中国和周边的威慑行动都将在战略层面予以应对。

近两年,俄军总参谋部设立“战略欺骗局”专项,专门通过媒体制造真假难辨的作战信息。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时,俄方曾用此手法扰乱北约应急决策。现在轮到日本成为“假想敌”,既是对G7制裁的报复,也是对美日安保条约的压力测试。

俄媒刻意强调,导弹发射到摧毁三菱重工造船厂仅需45分钟,美军干预窗口极为有限。更甚者,若能摧毁日本造船能力,将直接断裂美军在亚太的舰船维修链,比单纯军事打击更具战略意义。

信息战已成为现实威慑的重要补充。社交平台、主流媒体与智库报告交错发力,制造舆情焦虑,影响政策制定。日本国内舆论分歧明显,部分声音认为应加速提升自主防卫能力,也有智库主张避免过度对抗,警惕“安全困境”恶性循环。

2025年8月的东北亚,风暴未至,暗流已现。日本军事扩张与美日一体化战略步伐不断加快,俄方高调推演导弹袭击,既是现实威慑,也是一场心理战。中俄联合军演加剧了区域不确定性,信息战、战略欺骗和多边博弈让局势更趋复杂。

在高风险博弈中,任何一步失误都可能诱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未来的东北亚安全格局,或许正处在关键的“临界点”——每一个战略动作,都值得高度警惕,每一份公开数据,都不应被忽视。各方如何在威慑、对抗与危机管理之间精准拿捏,将决定未来数年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参考资料:突破专守防卫承诺,大幅增加导弹能力,日本展示“航母杀手”传递危险信号!

2024-07-15 05:45·环球网

来源:无羽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