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司,又称土官,是元、明、清三朝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民和冶土司自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置,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历经十八代,历时540多年。
大明朝节愍将军冶国器
马玉清
冶国器是民和冶氏第十代土司,明朝著名将领。
土司,又称土官,是元、明、清三朝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民和冶土司自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置,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历经十八代,历时540多年。
崇祯九年是个多事之秋,一月,闯王高迎样、李自成率农民军向东围攻安徽的庐州,攻取含山、和州,并安营扎寨数十里进攻滁州,大明名将卢象升与农民军展开决战;二月,大明驻守宁夏的士兵,因为兵饷无从着落,发生兵变,士兵群起围攻官署;三月,山西、河南等地遭受连年的旱灾、虫灾后,又发生大饥荒,当时饥民无粮,只得啃食树皮草叶;五月,后金国大汗皇太极称帝,改元崇德,改国号金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定都盛京,月底,皇太极派八旗兵十万攻打大明;六月,八旗兵分三路攻入喜峰口(今河北迁西县境内)、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县北),明巡关御史王肇坤兵败而死,大明军被迫退守昌平(今北京昌平);七月,大清八旗兵攻入北京周边地区,攻陷昌平后,又相继攻下良乡,围攻顺义。大明顺义知县上官荩与游击冶国器、都指挥苏时雨等率领士兵坚守城池,奋勇抗击,城被攻破后,知县上官荩自缢而亡,游击冶国器和都指挥苏时雨以身殉国。清军攻下顺义后,又乘势攻下宝坻、定兴、安肃、大城、雄县、安州等城池,威胁北京,史称“丙子之变”。
清杨应琚编撰的《西宁府新志》记载:“冶国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袭指挥佥事。有威信,通于兵事,上官多重之者。以功历官昌平副总兵。崇祯十一年,御寇力尽而死。”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冶国器治军严明、威信服众、精通军事,受到上级的重用。
明朝时的长城防线,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形成了九边十一镇的军事部署格局,其中,昌平镇管辖范围最小,但军事意义最为重要。这一带的“居庸关、黄花镇、镇边城、慕田峪、灰岭口俱系冲地”,是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京城最为重要的通道。崇祯二年(1629年)冬,后金兵大举南下,京师吃紧。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调四方军队赴北京防守。冶国器以战功位居昌平镇副总兵,可见其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军事能力。明昌平州管辖顺义,冶国器任顺义游击,估计是战事需要,由昌平副总兵改任。“崇祯十一年,御寇力尽而死。”与《明史》等史料记载有误,也许是杨应琚误记或避讳而有意为之。
顺治二年(1645年),冶国器之子冶鼎归附大清,清朝仍然给其世袭土司待遇。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政府平定“三藩”叛乱的战争已历时七年,在宁夏提督赵良栋、西宁镇总兵王进宝等率领下,清军势如破竹地进入四川,冶土司家族又一位将领,游击冶国用在雅安等地奋勇作战,歼灭吴三桂叛军,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贡献。冶国用估计是冶国器堂兄弟,遗憾的是,没有查询到更多其相关记载或事迹。
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皇帝追谥大明殉节的836名文臣武将为“节愍”,大概意思是“节气操守值得爱怜学习”,冶国器便是其中之一。
1965年底,八机部决定在青海建立西部大型拖拉机制造基地,基地成员包括:青海农机铸造厂、青海锻造厂、青海柴油机厂。项目包建厂分别是洛阳拖拉机厂、天津动力机厂、北京内燃机厂,包建厂将部分生产线内迁到青海,抽调大量技术人员奔赴青海参与三线建设。
青海柴油机厂的包建厂为天津动力机厂,副包厂为北京内燃机厂,援建职工们放弃了大都市的优越生活,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感召下,毅然决然地来到了祖国的西部,那时候的西部还是相对落后的。
1965年12月,八机部、洛阳设计院等单位开始为青海柴油机厂选址,经过仓促的勘测,选址于乐都县寿乐公社仓家峡大队(今乐都区寿乐镇仓家峡村)。1966年,青海柴油机厂破土动工,1968年,厂区建设初见端倪,同年底,因战略调整,青柴厂要求重新选址,另建新厂。
1969年2月,新厂址确定在乐都县城以北的杨家门以西的蚂蚁山脚下,之所以选址这里,是因为离县城近,交通便利,原材料和成品进出较为方便。蚂蚁山亦成为天然的屏障,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要求。
青海柴油机厂的建设经历了一波三折,迁址到杨家门相当于二次创业。为了赶工期,建设者们昼夜奋战在建设一线。十一月,乐都进入冬季,这时混凝土浇筑等工程就得停下来,来年春天继续。建设者们利用这几个月间隙从事非浇筑作业的其他工程。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缩短了工期。
1972年底,一排排厂房车间、仓库拔地而起,青海柴油机厂基本完成了建设,1973年初,具备生产能力。来自北京、天津的内迁职工陆续赶到,正式生产。
随着工厂步入正轨,厂区的配套设施也完善起来,建有职工宿舍楼、办公楼、单身宿舍、职工食堂、职工俱乐部、电影院、灯光球场、子弟学校、幼儿园、职工医院等。
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三线企业纷纷改制、转产,青海柴油机厂经过对市场的分析,开始生产普通型和增压型695柴油机,1982年生产了202台,1983年达到810台,逐渐打开市场局面。
1982年11月,青海柴油机厂进行技术升级,生产适合高海拔地区的增压型柴油机,当时“青海湖”牌5吨载货汽车用的就是这款。
上世纪80年代末,青海柴油机厂拥有1200多名职工,其中技术人员100多人,主要设备600多台,具备很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到了上世纪90年代,青海柴油机厂进行了一系列改制和调整。
青海柴油机厂的老厂区如今被开发成住宅小区,当年的影子很难找到了,它却深深铭刻在老一辈青柴人的心里,因为他们在这里奋斗过、他们将美好的韶华留在了这里。
(西海全媒体记者 李皓 整理)
石头磊村名的由来
宋维忠
清乾隆杨应琚所撰《西宁府新志》有载:“陶家寨——城北十三里,大有山庄——城北十五里,下刘堡——城北十七里,上刘堡——城北二十里。” “下刘堡”就是石头磊,西宁城往北二十里的“上刘堡”就是二十里铺。
二十里铺乡原来属于湟中县管辖叫中兴乡,划归西宁市后,改成了二十里铺公社。“上刘堡”“下刘堡”原为一个庄堡,叫“刘家堡”。后来人口多了以后分成了两个庄子。
“刘家沟”这个名字的来历,很明显就是因为它是流经刘家堡的一条沟。也就是说,崖沟从北川河到西山深处,都叫刘家沟。现在的刘家沟村里并没有刘家人,他们村是因地得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下刘堡来了汪姓人家,汪姓人家可能比较有影响力,“下刘堡”因此变成了“汪刘堡”。据老人们说,现在生物园区格拉丹东药厂那个地方,就是汪家坟。后来汪家人没有在庄子上扎下根。汪家人走了以后,人们觉得“汪刘堡”听上去像“汪泪堡”,不好听。就又改名了。
石头磊这个名字是怎么叫起来的?据我三叔说是这样的:当时村西头大桥东南角,有一个镇疙瘩(类似烽火台一样的土丘)。之所以叫镇疙瘩,可能村民都觉得那个土堆里面、或者上面镇着什么,也可能是我们村的镇村之堆。总之,这个镇疙瘩前面有一个石头垒。马路对面是两家车马店。车马店并没有什么招牌名号,过往车户只说,到了石头磊儿那扎(那儿),就住一晚夕。久而久之,村名“汪刘堡”就被叫成了“石头磊儿”。至于当年村口的石头磊是干什么用的,不得而知,有可能是原来军事设施的残留。
“石头磊”的“磊”是“垒”的通假字,意思相同。位于石头磊和二十里铺中间的新村,是上世纪70年代从火车站附近的中庄迁过来的。据新村的老同学说,他们村之所以叫做“新村”是因为:叫上石头磊,石头磊人不同意,叫下二十里铺,二十里铺人不答应,所以就只好叫“新村”了。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