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口县结合“山好、水好、食好、居好”等自身特点旅游城市实际,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创新“三区三防”预防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开展防溺水工作,织密织牢未成年人防溺水安全网,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江口县结合“山好、水好、食好、居好”等自身特点旅游城市实际,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创新“三区三防”预防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开展防溺水工作,织密织牢未成年人防溺水安全网,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划定“禁止区守防”,筑牢安全红线
将全县内急、险、深河流水域及深水库、山塘、涵洞、蓄水池等和近十年来发生溺水事故1次以上的重点水域划定为“禁止区”,设立“禁止区”警示标牌,时刻提醒群众远离危险。配齐防溺水“四个一”救援设施,包括救生圈、救生绳、救生杆和安全提示牌。落实属地党政主要领导包保责任区域,明确责任人,压实责任,实行值守防控,由辖区干部职工、村支“两委”、网格员、村民组长、联户长、保洁员、护林员、低保户等拿国家补贴及其他公益性岗位的人员,组建安全值班值守队伍,佩戴“执勤”红袖套,安排值班轮班表,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密切关注水域情况,并认真建立值班值守日志,详细记录每日巡查情况、人员出入等信息,以备后续查阅和追溯,做到事事有记录、责任可追溯。常态化落实好禁止人员下河防控措施,切实将禁止区防溺水守防安全工作做细做实,有效杜绝未成年人在危险水域溺水事故的发生。
划定“风险区巡防”,消除安全隐患
将辖区内偏僻、水质较好、钓鱼较为集中、道路交通方便的河流段浅水域以及浅山塘、水库、涵洞、水沟、蓄水池等划定为“风险区”,设立“风险区”警示标牌,配齐防溺水“四个一”救援设施,落实属地党政班子成员包保责任区域,实行巡逻防控,由辖区干部职工、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包组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等,组建安全巡防队伍,佩戴“巡逻”红袖套,实行全天候不间断不定时的实地巡防,无论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巡防人员始终坚守岗位,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危险的角落,建立巡防记录,及时对私自到“风险区”的未成年人立即上前进行劝阻、劝离、教育,并向其和家长宣传防溺水知识;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如救援设施损坏、警示标牌模糊等,及时记录并安排人员进行修复和更换,确保风险区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并充分利用无人机喊话和渔政监控设施、公安天网系统、沿河监控开展适时巡防,同时,落实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综治中心指挥调度室视频巡查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视频巡查并发现风险及时调度处置,实现风险区防溺水巡防安全。
划定“开放区监防”,规范水域管理
将辖区内滩浅、水质较好、无暗流涵洞且村组人员活动较为集中、有个体经营的河流水域划定为“开放区”,设立“开放区”警示标牌,配齐防溺水“四个一”救援设施,落实属地联系村(社区)领导河段包保责任区域,对开放区实行监管防控,由包村干部、村支“两委”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河段经营个体户等,组建安全监督管理队伍,佩戴“安全”红袖套,常态化做好开放区域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水域周边环境的管理,确保安全设施完好无损,密切关注水域内人员活动情况。特别落实未成年人下河监护人在场制度,要求监护人时刻保持警惕,确保未成年人的安全。通过加强监管,既保障了群众在开放区的正常活动,又有效预防了溺水事故的发生。同时,充分利用驻村工作队和宣传车、大喇叭等在“开放区”常态化开展防溺水工作宣传,并安装电子提示器,确保开放区防溺水监管安全。
通过严格执行“三区三防”预防工作措施,江口县在暑期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江口县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持续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未成年人和家长的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守护好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
来源:梵净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