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败诉不等同于诬告,从“武大图书馆事件”看法治与真相追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0:27 1

摘要: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热点事件总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公众的广泛关注,“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便是其中之一。这场始于图书馆的纠纷,历经波折,最终以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女生杨景媛对男生肖某某的性骚扰指控而暂告一段落,然而,围绕此事件的争议却仍在持续发酵,尤其是中国政法大学教

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热点事件总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公众的广泛关注,“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便是其中之一。这场始于图书馆的纠纷,历经波折,最终以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女生杨景媛对男生肖某某的性骚扰指控而暂告一段落,然而,围绕此事件的争议却仍在持续发酵,尤其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碧的发声,更是引发了新一轮的舆论热潮。

回溯事件,2023年7月11日,在武汉大学文理学部图书馆内,杨景媛注意到身旁的肖某某有一些异常行为,便认为其疑似实施性骚扰,并开始拍摄取证。此后,她向校方举报,但学校调查后未认定肖某某构成性骚扰。杨景媛不满学校结果,在网上发文公开此事,文中称肖某某在图书馆自慰,并提供多段视频证据。此文章迅速引发大量关注,舆论一边倒地指责肖某某,他的个人信息被曝光,遭受严重网络暴力,家庭也受到波及,爷爷因惊怒去世,他本人被确诊创伤后急性应激反应,甚至住院治疗。2024年2月,肖某某母亲发声,晒出儿子多年就诊记录,称其是因患有特应性皮炎抓挠腿部湿疹才导致误解。2025年7月25日,法院一审宣判,认定肖某某行为不构成性骚扰,驳回杨景媛指控。

面对这样的判决结果,杨景媛败诉后毫无歉意,反而在社交媒体上炫耀“已保研成功,未来会读博”,还威胁称“无论肖某某要申请国外学校还是法考执业,都会举报”。而此时,陈碧教授公开表示杨景媛败诉并不等同于诬告,她认为杨景媛作为“还在校园学习的女大学生”已属难得,其通过法考的表现更是展现了“优秀的法律素质”,并呼吁男同胞“不要无病呻吟乱带节奏”,应加强法律学习明辨是非。这一言论无疑在已经沸腾的舆论场中又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

从法律角度严谨分析,陈碧教授称败诉不等同于诬告,有其一定的依据。所谓诬告,是指故意捏造事实进行虚假指控的行为。杨景媛败诉是因为法院认为其提交的证据无法认定性骚扰成立,但她拍到了肖某某摩擦大腿的动作,从这一点看,似乎不能简单认定她故意捏造事实。然而,整个事件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杨景媛从晚上7点拍到快9点,整整一个小时,这样长时间的拍摄行为,在常人看来实在反常。如果真的是遭受骚扰而感到不适,正常的反应或许是尽快离开现场或者当场制止,而非如此冷静地持续拍摄。并且,在事情发展过程中,她的一些后续举动,比如在网上高调宣扬,对肖某某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伤害,这很难不让人对其动机产生怀疑。

再看肖某某的遭遇,他因这起事件,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学业受阻,精神遭受重创,家庭支离破碎。仅仅是因为在公共场合可能存在不太雅观的抓挠动作,就遭受如此严重的后果,实在令人痛心。而杨景媛在败诉后的种种表现,毫无悔意,甚至变本加厉地威胁,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巨大灾难。

陈碧教授力挺杨景媛的言论,也引发了公众对她立场的质疑。作为研究证据学的法律学者,她本应更注重事实和证据的全面性、客观性。但此番言论似乎脱离了事件中的诸多关键细节,仅仅从所谓的“法律条文”表面去解读,显得有些片面。她强调杨景媛的“优秀法律素质”,然而杨景媛硕士论文被曝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编造根本不存在的“2001年《离婚法》” ,把新中国成立年份写成“1049年” ,篡改WHO数据等,这样的论文质量实在难以与“优秀法律素质”划等号。

在这起事件中,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一方面,面对性骚扰等敏感问题,我们固然要重视受害者的权益保护,但也绝不能让不实指控成为伤害他人的武器。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就给他人贴上标签,进行公开指责和网络曝光。另一方面,对于公众人物,尤其是专业领域的学者,他们的言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更应该慎之又慎。不能为了某种立场或者观点,而忽视事实真相,误导公众舆论。

“武大图书馆事件”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纠纷,它反映出了社会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存在的诸多漏洞和不足,以及公众对于法治、公平和真相的不懈追求。我们期待能够从这起事件中吸取教训,完善相关机制,让法治的阳光真正照耀到每一个角落,让真相不再被掩盖,让公平和正义得以伸张。

来源:云中w漫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