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赠予我的《船政志》,成为我案头最珍贵的静默伴侣。每一次翻开它泛黄的书页,都仿佛是对灵魂的一次静默洗礼。当这本装帧庄重的书籍首次呈现在我面前时,金黄色的书封页上,三个苍劲有力的毛笔字“船政志”,笔锋如刀凿斧刻般凌厉,却又在转折处蕴含着水波般的柔润,瞬间让我的
《船政志》
沈岩 主编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
朋友赠予我的《船政志》,成为我案头最珍贵的静默伴侣。每一次翻开它泛黄的书页,都仿佛是对灵魂的一次静默洗礼。当这本装帧庄重的书籍首次呈现在我面前时,金黄色的书封页上,三个苍劲有力的毛笔字“船政志”,笔锋如刀凿斧刻般凌厉,却又在转折处蕴含着水波般的柔润,瞬间让我的目光钉于书页之上。眼光下移,我看到封面上的老照片,照片上的船正在诉说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航海传奇,这些船舶错落有致地停泊在泛黄的海面上,桅杆如森林般耸立。封底的船政第1号轮船“万年清号”停靠在船台上,仿佛下一秒就会冲破时光的雾霭,鸣笛启航。
《船政志》由知名学者、船政研究专家沈岩担任主编。从全书布局看,该书对马尾船政历史作了全面梳理;从大量文献看,书中收录的完整奏折、信函、图纸等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船政教育研究的空白。这样一部历史积淀厚重的著作,早已超越一般学术书籍的范畴,成为承载近代中国工业文明和海洋精神的活化石。这样的文明结晶,应该让更多人看到——我想,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需要这样一扇了解东方船政文明的窗口,让曾经回荡在历史深巷里的那段轮机轰鸣再次激起世界文明坐标系的波澜。
该书由机构、产品制造、人才培养、文物、文献、艺文6个部分组成,追寻了1866年至1949年间的船政史事。当我从该书前序之后的老照片开始浏览时,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面浮现在眼前,尤其是“文物”和“文献”部分的真迹原文,字里行间都在表达着朝中重臣对海防的焦虑和期盼。
最见精神穿透力的是“产品制造”这一章节的叙事。在“舰船产品”小节,“万年清”木壳船的诞生被记录下了从开工到验收的时间进程:1868年1月18日,首制船正式开工,是我国制造的第一艘千吨级轮船;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由三口通商大臣兼直隶总督崇厚登船验收,认可制造合格,并批准命名船号为“万年清”。这正是我国近代工业文明破浪启航的庄严里程碑。当目光触及“平远号”——这艘为雪马江战役福建水师覆没之耻而生的首制钢甲战舰,书中那掷地有声“不用洋员洋匠,脱手自造”的宣言,仿佛瞬间点燃了字里行间的烈火。这艘凝聚着民族血性与钢铁意志的巨舰,其冰冷刚硬的线条与不屈的建造史,竟似穿透百余年尘封岁月,在2025年的指尖下传来滚烫的震颤。
“人才培养”章节堪称铸造近代中国科技精英的精神熔炉。其核心载体——求是堂艺局(后称船政学堂),于1866年12月23日开局招生,塑造了严谨求实的学风。严复、詹天佑、陈季同、萨镇冰……这些彪炳史册的名字,在船政学堂学生的花名册中赫然在列。他们经历了船政学堂的数载淬炼和远渡重洋的深研,正是这融汇中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路径,让他们最终脱胎换骨,回国后纷纷成为各自领域的擎天巨擘:或为海军掌舵,或为教育革新,或为路矿主持,或为外交折冲。这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如同不灭的星火,在民族救亡图存、奋起直追的历史长卷上,以矢志不渝的报国热忱,镌刻出中国近代科技与军事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智慧经纬,其精神坐标至今仍熠熠生辉。
当目光扫过“文物”章节的黑白老照片,凝固的时光骤然折射出多棱镜般复杂而深邃的精神光谱。斑驳的轮机厂,曾锻打着民族自强的脊梁;静默的船政衙门石狮,凛然守护着“权操诸我”的尊严;高耸的钟楼,仿佛仍在丈量着追赶世界的分秒;肃穆的马江昭忠祠与苍松掩映的烈士墓,无声诉说着铁血悲歌与未竟的壮志。这一帧帧定格的影像,并非冰冷的遗迹,而是工业文明年轮在华夏大地上刻下的深刻印痕,是历史断层中兀自挺立的精神坐标。它们以如此密集而震撼的方式叠加呈现,瞬间击穿岁月的隔膜,让人豁然彻悟:船政精神,从来不是尘封于博物馆玻璃柜中的静态标本,而是奔涌在民族血脉深处的灼热活水,在每一个历史的隘口,都激荡起澎湃的浪潮,冲刷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精神河床与奋进航迹。
书中的“文献”章节所辑录的奏折和圣旨,字里行间激荡着那个年代最摄人心魄的心灵复调。左宗棠在同治五年(1866年)写下《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以“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的铮铮之语,剖陈海防大计与自强之路。而清廷中枢那寥寥数语、几近程式化的“览奏皆悉”“著照议办理”的冰冷朱批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炽热的救国热忱之上。这一热一冷、一急一缓,恰似洋务派的热血与清廷的敷衍在纸页上短兵相接,却也在这种张力中凸显出船政先驱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孤勇。这一卷卷尘封的公文,正是船政文化用血性和智慧熔铸的精神碑刻、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行动基因。
合上书卷,书中的老照片与文字带给我的冲击令我久久难以平静。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张张老照片里的船舶、一处处舰船制造的细节、一份份文献中的奏折、一件件遗址中的文物,都显示出“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让我读懂了“文化乡愁” 的深层肌理:左宗棠的《船政自强要著折》,字里行间跳动着拳拳爱国心;“平远号”制造时精确到毫米的工艺记录,是创新精神在钢板与螺钉间的凝结;轮机厂遗址里斑驳的铆钉与锅炉,默默诉说着工匠们隐于历史烟尘中的奉献。这些历史切片,共同编织成船政精神的经纬线,向我们娓娓道来整个民族的工业乡愁与永不止航的精神光芒。
《船政志》的编纂和传播,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在历史考据的基础上,将左宗棠、沈葆桢等先驱的“自强”理想从古籍中唤醒,与“海洋强国”战略深度对接;以影像文献为桥梁,创新延续文化基因,让百年前工匠的铆钉技艺与今日智能船舶的数字化制造形成技艺传承。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复古复刻,而是让历史的“锈迹”与时代的“光泽”交相辉映,淬炼出新时代船政精神内核。
灯光下,《船政志》的封面再次泛起青铜光泽。那些被打捞的舰船、被复刻的手稿、被修复的遗址,此刻都化作精神的锚点,稳稳系住时代的航船。或许正如书中“修志始末”所言,“《船政志》编纂历时五年,终于付梓。这是继《县石山文化志》《福州寿山石志》《三坊七巷志》之后,最后出版的一部闽都四大文化专志”。当我们在书中看见沈葆桢的奏折、工匠的铆钉、船政衙门的石狮,看见的不仅是过去的镜像,更是未来的预言——那些在历史褶皱里奔涌的船政精神,终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锻造成更坚固的精神龙骨,引领我们跨越时空的惊涛骇浪,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辽阔深蓝。这种从文化乡愁中生长出来的精神远航,正是《船政志》给予当代中国最珍贵的启示:唯有铭记来时的路,方能看清前行的方向;唯有让历史的灯塔照亮现实的航程,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划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壮丽航线。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