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鳡鱼是百分百的我国原生鱼类,但因为其凶猛的性格,它们总是被认为是”害鱼“,不少人将其视为跟鳄雀鳝一个级别的物种。然而鳄雀鳝其实繁殖能力一般也无法在我国中部以上的地区过冬,危害很有限;鳡鱼其实也是我国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什么祸害。
中国信息来源于@李杨.,水产科学,食品科学,水生态学杂志,中国水产。
虽然鳡鱼是百分百的我国原生鱼类,但因为其凶猛的性格,它们总是被认为是”害鱼“,不少人将其视为跟鳄雀鳝一个级别的物种。然而鳄雀鳝其实繁殖能力一般也无法在我国中部以上的地区过冬,危害很有限;鳡鱼其实也是我国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什么祸害。
可惜要转变这样的惯性思维没有那么容易,7月25日,IP地址为上海的博主”@李杨.“发布的一则视频就又把鳡鱼当假想敌了,他是在当地某公园发现的鳡鱼,视频的文案就明晃晃地展示了自己对鳡鱼存在于此的担忧:”群众里有坏人,公园里放鳡鱼。“
视频内容很简单,就是在公园水池内发现一条鱼贴着岸边游过的画面,这条鱼拥有青灰色背脊,鱼身是流线型的,宽大尾鳍呈扇形,腹鳍和臀鳍都是黄色的;鱼头是尖锥状的。明显就是条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
具体的地点是上海四季公园,博主回复网友的时候提到了。
很多网友看到鳡鱼就开始抨击了,有人表示鳡鱼的凶猛不能被小看,任何一个池塘只要有鳡鱼,其他活物一概不留!这个说法也太夸张了。还有当地的钓友激动地表示:”让我来,为民除害。“
令人欣喜的是替鳡鱼说话的人其实也很好,他们认为鳡鱼本来就不是外来物种,只不过是本土比较凶猛的鱼类,并不会影响生态。
我也是这样的观点,但还是得展开说说,为啥鳡鱼会被误解?
鳡鱼一直以来都是淡水的顶级掠食者,被老百姓称为“水老虎”,它们的猎食能力绝对是首屈一指的。
巨大的体型算是基础,使得它们可以猎食大部分的淡水鱼类。其体长最高可达2米,体重超过百斤,绝对的水中巨物,而拥有这样的体型居然速度还很快!鳡鱼的游速最高可达70公里/小时,虽然不算是最顶级的,但是配合狩猎技巧已非常顶用。
鳡鱼看着没啥牙齿,但是它的口腔结构特殊,上颌凹陷、下颌带钩状凸起,闭合时如锁扣嵌合,全力咬下甚至能将鱼直接截断。只有较大的猎物才能”享受“到这份鞭挞,小鱼会直接被鳡鱼吞下。而且它们的食量非常巨大,一条成年鳡鱼每天需要吞下自身体重30%的鱼类,也就是说它们一天能吃10斤以上鱼类。它们全天都在狩猎,时刻保持饥饿,甚至能猎食水鸟。
这样超强的猎食能力就是人们认为鳡鱼非常危害的基础。从上个世纪开始,长江流域的渔民和养殖户都流传着鳡鱼会抢食渔民的渔获和吞食鱼塘里的所有鱼的说法。可能这些情况确实都发生过,但肯定不是非常常规的情况,鳡鱼说到底也不过是食量大的本土鱼类,它们的一切目的都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如果真的危害那么大,官方早就下场了,你想想抽干湖水抓一只鳄雀鳝的那个架势。
尤其是近年长江“十年禁渔”后其种群爆发式增长带来的直观冲击,各大平台都有用无人机拍摄江面,看到大量鳡鱼群居的画面,这样震撼的场景更让民众们的担忧加倍了。然后互联网上相关的信息或真或假宣传着,潜移默化就把”鳡鱼危害巨大“的观念给传播开了。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表面上鳡鱼狩猎能力非常强,其他鱼类似乎只能任其摆布,实际上鳡鱼的猎物们的繁殖能力超级夸张,如果没有来限制它们的数量,现在的生态才是真的要失衡了。
网上流传的鳡鱼数量激增其实就是“短期种群优势”现象,一段时间后,它们的数量就会下降,自然调节机制终将发挥作用:当鳡鱼数量激增致食物短缺时,内部竞争加剧,老弱个体会被淘汰;同时其卵成活率受水温水质制约,并非无限增殖。
有网友解释公园里出现鳡鱼其实并不是谁偷偷放生的,而是公园方为了控制生态有意为之。鳡鱼可以吃过量繁殖的小鱼,以此来净化水质。过量繁殖的小鱼会啃食大量的水生植物,这些植物来不及再生会影响生态,鳡鱼就能缓解这种情况。
确实是这样的,鳡鱼本是生态链关键一环,能抑制草食性鱼类过度啃食水草,避免“草海式崩溃”。每次水域受到系统性保护后,最早复苏的就是底层的草食性鱼类,这些鱼类大量繁殖就会影响平衡,所以鳡鱼这样的顶级猎食者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长江水产研究所的追踪数据显示,有鳡鱼活动的水域,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丰度显著高于无鳡鱼区。其排泄物和残骸还为微生物提供养分,驱动物质循环。
现在最大的隐患其实是大型猎食者还不够多,如白鲟这样的顶级鱼类消失后,多年来的平衡非常容易被打破。因此,与其妖魔化鳡鱼,不如通过生态调度重建食物网,让自然找回平衡,一个健康的江河,既需要随处可见的温和食草者,也离不开凶悍的猎食者。
来源:狸猫之一的动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