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不是提起血气分析就烧脑?有没有简单粗暴的方法?记得进修学习时老师教了一个口诀,搬个小板凳,坐稳扶好,我们配合血气分析六步法一起学习一下。
是不是提起血气分析就烧脑?有没有简单粗暴的方法?记得进修学习时老师教了一个口诀,搬个小板凳,坐稳扶好,我们配合血气分析六步法一起学习一下。
第一步:根据Henderson简化公式 [H+]=24×PaCO2/HCO3- ,评估血气数值是否一致可靠。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临床上都已经是全自动血气分析仪了,各项参数值都由仪器自动打印,因此pH、PaCO2和HCO3-三个变量之间,必定符合Henderson简化公式,一般不会出现误差。
第二步:根据pH值判定,是否存在碱血症或酸血症
这个步骤太过简单,连村口树底下坐着的张大爷李大妈们都知道,跳过,接着下一步吧。
第三步:结合病史并根据pH、PaCO2变化方向判定是否存在呼吸或代谢紊乱
这一步直接背表格:
摘自[《速判血气分析结果的“独家秘笈”,无需任何公式!》,作者:王生成]
不好背?好,第一句口诀来了:
P下C下代酸,
P上C上代碱,
P上C下呼碱,
P下C上呼酸。
P是指pH值,C是指PaCO2,两者方向一致是代谢性原因,两者方向相反是呼吸性原因。P下C下,指的是pH值和PaCO2的变化方向都是向下,死记硬背。
第四步:根据极限代偿公式判定原发异常后的代偿情况
这里翻车频率极高,第二段口诀:
P同CC,CO2,
10和55,两不同。
P反CC,呼并代,
急性慢性看碳氢;
30,45,酸并碱,
12,18,碱并酸。
CC相反,性相反,
同一酸碱记分明。
我们一句一句来解读:
一、“P同CC,CO2”:“同”是同向变化,意思就是pH和PaCO2、HCO3- 三者变化方向都相同,要降都降,要升都升,分以下两种情况:
1、pH↓、PaCO2↓、HCO3-↓
前面说了,“P下C下代酸”,所以是代酸,在代酸的基础上,HCO3-也下降,是在“P下C下”的基础上又“P同CC”;
2、pH↑、PaCO2↑、HCO3-↑
同理,“P上C上代碱”,是代碱,在代碱基础上,HCO3-也升高,是在“P上C上”的基础上又“P同CC”。
那“CO2”啥意思呢:当“P同CC”的时侯,要看PaCO2。
二、第二句“10和55,两不同”:10和55是两个代偿极限值,如果PaCO2没有超出这两个代偿极限值,那说明只是在原有的代谢紊乱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代偿,还算是一个单纯的酸碱紊乱,而一旦PaCO2超出了代偿极限值,则说明存在“两不同”了,即混有不同性质的不同酸碱中毒了,“两不同”,就是指的不同性质的、不同酸碱中毒,也就是呼酸(PaCO2的高于55)或者呼碱(PaCO2低于10)。
那代偿极限值为啥是10和55?算起来有些复杂,这里不详述,我们看诊断学第九版的一个表,表中的数据用口诀死记就行,毕竟是统编教材给的数据:
举个例子:患者男性,22岁,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发生了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检验结果如下:
pH:7.19,PaCO2:15mmHg,HCO3-:6mmol/L,Na+:128mmol/L,K+:5.9mmol/L,Cl-:94mmol/L。
摘自[《协和医院的血气分析教学视频,原来看懂血气就这么简单!》,作者杜斌]
①“P下C下代酸”:pH值是7.19,方向是↓,PaCO2是15mmHg,方向是↓,“P下C下”:代酸。
②“P同CC,CO2”:pH值是7.19,方向是↓,PaCO2是15mmHg,方向是↓,HCO3-是6mmol/L,方向是↓,pH值和PaCO2、HCO3-二者的方向是相同的,是“P同CC”,“P同CC”有两种情况,一是单纯的代酸,二是代酸合并呼碱(两不同),那是哪种情况呢?看“CO2”是否超出代偿极限值。
③“10和55,两不同”:PaCO2是15mmHg,>10,并未超出最低代偿极限值,所以,是单纯代酸,不合并呼碱。
三、再来看“P反CC,呼并代,急性慢性看碳氢”。
当pH和PaCO2、HCO3-变化方向相反,而PaCO2、HCO3-变化方向相同时,也就是“P反CC”时,就一定是呼吸性合并代谢性的酸碱紊乱,也就是“呼并代”,这又能分成以下两种情况:
1、pH↓、PaCO2↑、HCO3-↑:P下C上,P反CC;
2 、pH↑、PaCO2↓、HCO3-↓:P上C下,P反CC。
在这两种情况下,就要“看HCO3-”了,HCO3-也有代偿极限,未超极限,说明是在原有代谢紊乱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代偿,一旦超过极限,就存在了“两不同”,所以说,在“P反CC”的时侯是否存在“两不同”,是要“看碳氢”的,这一点和“P同CC”时看“CO2”相对应。
接下来看“P反CC”的代偿极限,还是这个图:
四、P反CC”的代偿极限,分了四种情况:
30,45,酸并碱,
12,18,碱并酸。
1、当pH↓、PaCO2↑、HCO3-↑时,“P下C上”,是呼酸,呼酸分两种:
急性呼酸时HCO3-的代偿上限是30,
慢性呼酸时HCO3-的代偿上限是45
这就是“30,45,酸并碱”的内在逻辑。一旦HCO3-超出代偿极限,那就不是单纯的呼酸了,而一定是“呼并代”了,而且是“呼酸”的呼并代,是“呼酸”的“酸并碱”的呼并代,也就是“呼酸”并“代碱”。
2、当pH↑、PaCO2↓、HCO3-↓时,“P上C下”,是呼碱,呼碱分两种:
急性呼碱时HCO3-的代偿下限是18,
慢性呼碱时HCO3-的代偿下限是12,
这就是“12,18,碱并酸”的内在逻辑。一旦HCO3-超出代偿极限,那就不是单纯的呼碱了,而一定是“呼并代”了,而且是“呼碱”的呼并代,是“呼碱”的“碱并酸”的呼并代,也就是“呼碱”并“代酸”。
还是上例子吧:患者男性,21岁,既往患1型糖尿病,近一周来有咳嗽、咯痰、发热,自行停用胰岛素3天,现气促,呼吸频率约40次/分,检验结果如下:
pH:7.52,PaCO2:13mmHg,HCO3-:11mmol/L,Na+:140mmol/L,K+:3.5mmol/L,Cl-:105mmol/L。
摘自[《动脉血气分析,6步轻松搞定》,作者:王生成]
①“P上C下呼碱”;pH值是7.52,方向是↑,PaCO2是13mmHg,方向是↓,“P上C下”:呼碱。
②“P反CC,呼并代”:pH值是7.52,方向是↑,PaCO2是13mmHg,方向是↓,HCO3-是11mmol/L,方向是↓,pH值和PaCO2、HCO3-二者的方向是相反的,是“P反CC”,“P反CC”是“呼并代”,上面已经讲过,“P上C下”是呼碱,所以,接下来将要分析:呼碱是否合并代酸?
③“急性慢性看碳氢”:本例是呼碱,现在的问题是:它是单纯的呼碱,还是呼碱合并代酸?怎样去鉴别呢?“看HCO3-”。
④“12、18、碱并酸”:本例题目中讲的明白,患者是1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呼吸道感染,是急性呼碱,急性呼碱看HCO3-,看它是否超过了公式中的急性代偿下限12,而题目中HCO3-是11mmol/L,超过了急性代偿下限12,也就是说,本例中存在合并代酸的情况,所以,它是一个呼碱合并代酸。
五、最后一句:“CC相反,性相反,同一酸碱记分明”。
“CC相反”:分两种情况:
一、pH↑、PaCO2↓、HCO3-↑:“P上C下”,是呼碱,在“P上C下”的基础上,“CC相反”,也就是PaCO2和HCO3-的方向相反;
二、pH↓、PaCO2↑、HCO3-↓:“P下C上”,是呼酸,在“P下C上”的基础上,“CC相反”,也就是PaCO2和HCO3-的方向相反。
然后,因为“CC相反”,所以“性相反”,“性相反”指的是“呼吸性”合并它的反方向→“代谢性”,上面两种情况分别是呼碱和呼酸,那“性相反”就是在“呼碱”或者“呼酸”的基础上,再合并代谢性的酸碱紊乱。
“同一酸碱记分明”,即合并同一酸碱的代谢性紊乱:第一种情况,是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都是碱中毒,是同一酸碱的紊乱,
第二种情况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都是酸中毒,也是同一酸碱的紊乱。
也就是以下这两个结论:
一、pH↑、PaCO2↓、HCO3-↑:呼碱合并代碱;
二、pH↓、PaCO2↑、HCO3-↓:呼酸合并代酸。
继续看例子:患者女性,47岁,主因“大量饮酒后恶心、呕吐和发热”而入院,检验结果如下:
pH:7.15,PaCO2:49mmHg,HCO3-:18mmol/L,Na+:140mmol/L,K+:2.9mmol/L,Cl-:96mmol/L。
①“P下C上呼酸”;pH值是7.15,方向是↓,PaCO2是49mmHg,方向是↑,“P下C上”:呼酸。
②“CC相反,性相反”:PaCO2是49mmHg,方向是↑,HCO3-是18mmol/L,方向是↓,PaCO2和HCO3-二者的方向是相反的,也就是“CC相反”,而原发是呼酸,是呼吸性的,所以是存在“呼吸性”的“性相反”,也就是合并代谢性的酸碱紊乱。
③那到底存在代谢性的啥呢?“同一酸碱记分明”,所以,存在代谢性的酸中毒。
结论:呼酸合并代酸
第五步:计算阴离子间隙,了解有无高AG代酸。
医院的血气分析报告单里,本身就有AG这个指标,已经不需要再去计算了,但咱要知道怎么算,毕竟还要应付各级各类考试(这里不赘述怎么算了),送上第三段口诀,这段口诀比较简单,就一句:
大于16高AG,血钠减氯减碳氢
口诀本身非常简单,继续用例子练练手:患者女性,47岁,主因“大量饮酒后恶心、呕吐和发热”而入院,检验结果如下:
这个例子刚才分析过了,结论:呼酸合并代酸,现在我们来算一下它的AG:
口诀是什么来着?“大于16高AG,血钠减氯减碳氢”。
AG=Na+-Cl--HCO3-=140-96-18=26>16
所以,进一步的结论:这是一个呼酸合并代酸,并且存在着高AG代酸。
但是有一个问题:大于16,就一定存在高AG代酸吗?
按很多“血气分析六步法”的文章,到这步一算,AG>16了,那就得出一个结论:存在高AG代酸,但笔者认为,这是很不严谨的,“十三五规划教材”第九版《诊断学》已经指出来了,AG在17-19mmol/L之间时,只有20%是高AG代酸,解读这个问题无比重要,但又非常复杂,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先思索一下,以后再浓墨重笔讨论。
第六步:计算潜在HCO3-,判定有无三重酸碱失衡
假设经过计算,发现AG增高了,就提示体内可能存在了固定酸增多的病理改变,我们把AG增高的那个部分(即固定酸增多的那个部分),称为△AG。
固定酸的增多,必然伴随着缓冲系统里HCO3-的消耗[3],也就是说,假如没有这个高AG代酸,机体本身应该有的HCO3-,比血气实际测得的HCO3-,是要大一些的,这个“机体本身应该有的HCO3-”,就是“潜在HCO3-”。
计算潜在碳氢的口诀:
血钠减氯减16,不能大于27
例如:患者女性,47岁,主因“大量饮酒后恶心、呕吐和发热”而入院,检验结果如下:
潜在HCO3-=Na+-Cl--16=28>27,所以,除了之前分析过的,它是一个呼酸合并代酸、并且存在着高AG代酸,除此以外,它还因为高AG代酸的存在,而掩盖了一个原发存在的代碱!
最终结论(原文结论):该患者最大的可能是酒精性酮症酸中毒,另外一个是酮症酸中毒,但血糖96在正常范围内,不大可能。该患者是三重酸碱平衡紊乱,嗜酒导致酒精性酮症酸中毒,呕吐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和肺炎导致呼吸性酸中毒。
上述这个口诀是按照现今网上广为流传的六步分析法所总结出来的,它不完美,因为在血气分析第五步、第六步这后两步有歧义。也看过很多血气分析的文章,都很绕脑筋,至少这个口诀能帮助我们迅速判断,口诀明了易懂!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