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书与视频的区别在于,读书要动脑思考,开发悟性;视频是直观接受,易于模仿。
拳打万遍,神明自现。读书用意,一字千金。
读书与视频的区别在于,读书要动脑思考,开发悟性;视频是直观接受,易于模仿。
拳练到一定程度,往往就是一两句话的事,突然被某个现象刺激,突破瓶颈,便能再上一步。
好比中医和西医,西医对症下药,中医对人下药。
中医讲究整体调理,激发潜能,协调阴阳,见效虽缓,却能治本。
武术,便是开发自身潜能的学问。
内功如同活药,功夫恰似动药,说到底是自己调理自己。
打拳,首先要练出好身体,换来健康。
先别说能不能打,先看能不能把身体练得更强健。
若越练越弱,那便是路子不对,功法有问题。
知晓了方法,要练上身,让文字变成具体的感受,领会它的本来意思。不仅心里明白,身上也要有体会。迷惑的人执着于文字表象,通透的人领会意涵便不拘泥于言辞。
唯有得意,才能忘言。文字表达的是意,读懂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
这七条筋,便是七条力线。
拙力浮在外面,内劲沉在里面。
抻得到位,会有三个感觉:第一,手指发涨;第二,肘窝麻胀;第三,脖下有抻感。
盘架子时,慢慢运化,保持抻感不消失。
持续连贯,劲就不会断。
劲不断,弧就完整,掤劲始终存在。
掤劲有什么用?
能改变来力,拔人根基。
手臂抻筋,掤劲就不会丢失。
有个要诀:外圈刚,内圈柔。也就是说,手臂外侧要掤抻饱满,内侧要松柔,富有弹性。
一条手臂,要分出阴面和阳面。
比如抬手时,手背与手臂上部要抻得足,手臂下部要松柔;落手时,掌根与手臂下部要沉得住,手臂上部要松柔。不能为了练出劲,把整条手臂练僵,失去活性。
通过抻筋,随着式子变化,慢慢体会刚柔之道。
阳面掤足,阴面松柔。不管式子怎么换,每个地方都要同时具备阴阳之性。
走路时,摸着后腰窝,左右有两条筋会连续起伏,说的就是它们。
这两条筋穿过竖脊肌,一直通到后颈。
有功夫的人,脊柱端正,后背两条大筋特别有劲儿,像筷子一样挺拔。
背部如墙般稳固,站立如钉子般扎实。
横劲扩开,竖劲才能贯通。
竖劲是杠杆力的基础。
领头转脊,正身绞紧,顺势涨落。
背筋一开一合,左右抻拉。
多练肩胛骨开合,兼顾拔腰,身上就会出现韧性。
掖胯,就是从腹股沟抻拉内侧韧带。
练拳时,看身形就能知道在练什么。
这两条筋趋向大脚趾,贴着小腿骨通到腘窝,深入腹股沟。
所以后开胯、裹大腿,这种身形叫牮[jiàn]。
下盘抻得到位,才有支撑力。
两胯互相倒换,左边抻完换右边抻。
撑开腰背筋膜,把背筋和腿筋串起来。
换轴,就是换着抻筋。
竖劲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要做到脚生根、腿似筷、胯如轴、身如枪。
这层筋膜是腹腔转运的动力源。
腿内筋膜,解剖学术语称作内膜,它包裹内脏,保护脏腑,让脏腑彼此联系。腹内筋膜同样深入腹股沟,最为发达,在盆骨处形成腹环结构,甚至下探到阴囊。内家修炼腹部,到高深阶段有个说法叫马阴藏相,也是从腹内筋膜开始修炼的。
有人也把腹股沟叫凹间韧带。由于深陷拉伸形成沟槽,再配合旋腹带动,能有效带动腿内筋做功。
手臂二筋、腿部二筋、背部二筋、腹部一筋,打拳的时候,要留意找到它们,并把它们练出来。
注解
掤劲:太极拳基本劲法之一,指手臂或身体像撑满的弓一样,既有向外的撑力,又有向内的敛力,能保持自身间架稳固并应对外力。牮(jiàn):原意为斜撑,此处指后开胯、裹大腿的身形,如同斜撑的结构,为下盘提供稳固支撑。腹环结构:腹内筋膜在盆骨处形成的环形结构,对腹腔内脏起固定和保护作用,也是内劲运转的重要节点。马阴藏相:内家修炼术语,指通过腹内筋膜等部位的锻炼,使生殖器官内敛,是身体能量内收、功力深厚的一种表现。凹间韧带:即腹股沟处的韧带组织,深陷拉伸形成沟槽后,配合旋腹可带动腿内筋发力,是连接上下身劲力的关键部位。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拳艺精进!!!
来源:京门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