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风土人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07:16 1

摘要:家乡扶余是大平原上的平川岗地,沃野千里,一望无际。和大熊猫一样稀有的黑土地,因为无霜期只有145天左右,所以一年只能种一季庄稼,主要作物有小麦、糜子、谷子、高粱、玉米和大豆。秋收时,只把粮食的穗子运进打谷场,存放在那里等待脱粒。秸秆是烧火的柴禾,秋收后拉回家中

第四十二章 农家场院的记忆

秫秸扎灯迎新年

作者:李政安(吉林扶余)

家乡扶余是大平原上的平川岗地,沃野千里,一望无际。和大熊猫一样稀有的黑土地,因为无霜期只有145天左右,所以一年只能种一季庄稼,主要作物有小麦、糜子、谷子、高粱、玉米和大豆。秋收时,只把粮食的穗子运进打谷场,存放在那里等待脱粒。秸秆是烧火的柴禾,秋收后拉回家中。家乡人称打谷场叫场院,场院是打场脱粒的地方,也是分配劳动果实之地,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改革前,农村集体进行生产,二三十户人家组成一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个场院。场院设置在离屯子约有半里远的地方,它没有院落围墙,是块长宽各50米的岗地,在四周挖出宽和深各1米的深沟,挖沟的土放置在沟的外侧,形成一个土台,台高沟深,人畜在沟边就望而怯步了。场院的东侧留个2米宽的入口,供马车和人牵着马进出场院。入口北侧有个地窨子房,是看场院的屋子,房门正对着场院的出入口,人畜走向场院门,看场院的人就会发觉。

春天,大地冰雪消融,当土地化冻有5厘米深的时候,人们用鞋底铧的犁杖把场院硬硬的土壳翻起,边蹚边往沟里用点葫芦播撒麦籽,把场院全部播种上小麦,在场院沟和外侧土台上种火麻。

进入农历的二伏天,场院的麦子率先成熟,人们全力以赴地薅场院的麦子,拔除麦子后,把石头磙子安上磙框,用磙子进行碾压,边碾压边平整。场院碾压几遍后,给场院浇上水,上面撒上瓤介,再次碾压,使场院表面形成一层硬盖,由于有瓤介混在泥土中,如同抹了瓤介泥,既平整又光亮,打场时土不会脱落下来,每逢降雨,要溜一次场院,使场院表面坚硬不脱土皮。

在二伏天的阶段,如同下火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小麦全部成熟。人们开始收割大片的麦田,收割属于自己劳动量的约一米半宽的麦垄,边收割,边捆扎。跟在后面装车的人,把麦捆装到马车上,装够一车,用煞绳、绞锥把车上的麦捆拢结实,运到场院。麦子在场院是两捆麦子搭成八字型晾晒。如果天气晴好,晒上两天就开始铡麦穗,拿一捆麦子,把麦穗部分伸到铡刀下,两个摁铡刀的人手起刀落,把麦捆绕子以上面麦穗部分铡下来,铺在场上晾晒后,才开始碾压。把粮食穗子铺到场院上,进行打场脱粒的方式叫打懒场。

根据所铺场面的大小,套上四五盘磙子,每匹马的缰绳都拴在前面磙框的右侧,这串磙子称为一链。头马的缰绳接上一条长绳子,挎在赶场人的肩膀上,他用缰绳控制头马在场院上逆时针绕圈奔走,挥舞着长杆鞭子催促马快走或是小跑。经过一小时的碾压,表面的麦穗的麦粒已经脱粒下来,场上的麦穗变成了薄薄的一层。负责打场质量的把头吩咐赶场的人把磙子赶到场外的空地上,召唤众人来翻场,翻场的人们手持木叉,把场上的麦穗挑起,抖动着,让麦粒落在场上,木叉上的麦秸翻移一个位置,麦场全部翻个个,形成新的麦场,继续赶磙子碾压。又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碾压,把头认为麦粒全部脱落,就吩咐赶场的人把磙子拉出场外,卸下磙子套,赶场的人牵着马匹,回队部前的井沿去饮马,人和马都去休息,准备碾压麦秸捆的部分。

其他人用木叉把较长的秸抖落干净,挑到场外堆成麦秸堆,几位老农拿起搂场耙,把木叉挑不起来的短麦秸,从场上的麦粒中搂出,大家用木锨、搡把把场上的麦粒攒成个大堆,如果是在白天,就扬场,如果是傍晚,就用麦秸苫盖麦堆,以防下雨把麦粒淋湿。

扬场是有经验的老农用木锨把麦粒散落地抛向空中,麦粒在风中落在场面上,风把土面儿、麦鱼子、碎草屑吹走,落在远离粮食堆的地方。有个技术全面的老人,他把麻袋披在头上,罩着上半身,站在粮食堆的一侧,用竹扫帚把落在粮食堆上长短碎屑,及时扫到粮食堆的下方,避免落下来的粮食把长短碎屑压在堆里。扬场是需要技术和体力的活计,扬场的人换了几次班,才把麦子扬出来。

年轻人拿来抬筛和圆筛筛小麦,两个人用铁撮子给几组筛子加粮食。抬筛子的两个人来回晃动抬筛,土粒从筛网下漏出,筛子上面有没有压开的麦穗节聚在一起,有人把这些麦穗捧出来,放在旁边等碾压麦秸时再次碾压。筛好的麦粒倒入麻袋中,保管员领两个人抬秤,他掌秤称量,会计跟随他们记数。车老板儿赶来马车,队长指挥人们把麻袋装上车,把粮食存入的队部仓库。

在场院的人们,在生产组长带领下,把前几天铡麦穗剩下的麦秸捆打开绕子,铺在场上。从队里牵来马,套上磙子,碾压没有脱粒的麦秸。也是经过碾压、翻场、起场、攒堆、扬场等环节,把剩余的麦秸全部碾压一遍,把麦穗全部脱粒,做到颗粒归仓。麦秸、麦鱼子,按全队的户数加一,均匀分成相同大的堆,按户分给社员用来脱坯扒炕和泥抹墙。多余的那一堆,是生产队用来扒炕抹墙的。

各家接到了分麦秸的通知,妈妈带着孩子去场院,一家任意选一堆麦秸和一堆麦鱼子。大孩子帮妈妈撑麻袋,小孩子在麦秸堆上玩藏猫猫。妈妈用簸箕装麦鱼子。哥哥一看就会,他替妈妈装麦鱼子。妈妈用耙子把长麦秸理顺压紧,成为一铺一铺的。场院里人头攒动,女人、孩子忙作一团,把麦秸铺捆成两大捆,大人挑起麦秸捆,孩子背着装麦鱼子的麻袋,要往返几次把麦秸、麦鱼子运回家中。

当时的农家,住的都是草顶泥框的泥草房。麦收结束后,人们要扒炕、抹墙,做越冬前的房屋保暖工作。生产队用马车把抹墙的黄土,拉到各家的房前屋后。一般是一户两车黄土,一车沙子。扒炕换铺炕面用的坯,需要到屯边的大沙坑去脱。男主人抽空把抹墙的土和沙子挑到当院中,就地兑上麦鱼子,再往黄土中兑入适量的沙子,用生产队的铡刀把麦秸铡短,兑入土中,防止抹在墙上的泥干燥后龟裂。泥土、瓤介拌合好后,用大量的水把泥闷上,泡几天再抹墙。

一天早饭后,队里通知各家去场院领开园的甜香瓜。平时,特别是场院有粮食、秸秆的时候,是不允许孩子进入场院的,一是防止孩子玩耍影响生产,二是防止孩子偷偷玩火,造成火灾。领瓜不需父母出面,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挎上土篮子,乐颠颠地去场院领瓜。这时正是暑假期间,农田的庄稼拔节而起,青纱帐笼罩了原野,能到场院玩耍更是别有情趣。

等候分瓜的女生们在平整、光洁的场面上用粉笔画出格子,她们的游戏叫跳房。通过“心心背、背背心”的形式分成两组,各组推出个领头人,两个头人用“石头、剪子、布”选出谁先跳。女孩子永远是在欢歌笑语中玩耍,当先跳的人把布口袋投掷到“房”中最远的格里,单腿起跳,一步一格跳向布毽所在的格子,等待跳的那伙人站在房的两侧高喊:“布毽、布毽架脚踢,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左脚落地你下去。

”跳房的人要凝神聚力,一步跳一格,提起的左腿不能沾地,到了布毽落地的格内,左脚才可以落地,用左脚把布毽勾到左右脚之间,双脚夹着布毽抛入下一格格内,然后单腿起跳,一步跳入有布毽的格内,左脚把布毽勾到右脚之间,双脚夹着布毽抛向下一格…… 如此类推,跳到最后一格,双脚把布毽抛起,用手把布毽抓着。整个过程不能踩着格线、不能失误,否则就是违例,淘汰出局。汗水从她的脸庞流到脖子,她也顾不得擦一下,咬牙坚持跳回到出发点,带头先赢一局。

男孩子永远是淘气包子,他们的玩耍总是别出心裁的。不知是谁用木棍压着一只蛤蟆,十来个男孩围着看热闹。蛤蟆在木棍下怒目圆睁,两腮不时鼓起气泡,木棍稍稍放松,蛤蟆就撑起后腿,做跳走的姿势。用力一压,蛤蟆只好伸开后腿,匍匐在地。男孩口中念念有词:蛤蟆、蛤蟆你气鼓,一气儿气到八月十五,八月十五队里杀猪,气得你哇哇地哭,队长喂你小米饭,撑得你肚子戛嘣就两瓣!说着,他抬起木棍,蛤蟆嗖地一跃而起,撞到看热闹小孩的脚上,那孩子吓得哇地哭起来,就在这时,有人说瓜车回来喽,大家各自提着土篮,向瓜车奔跑而去。在看场院的人吆喝声中停下脚步,给后面的瓜车让路。

大马车拉着刚从瓜园摘下来的甜香瓜,清香甜蜜的瓜味老远就扑面而来。等瓜车在场院心停稳,孩子们一拥而上,围拢在车前,欢呼声不绝于耳,大有要抢瓜的架势。队长站在车上喊:不要吵吵不要嚷,每人分5斤瓜,听会计喊你家大人的名,就分到瓜啦—— 队长的话音刚落,会计就喊装瓜的人:装7口人的。家有7口人的孩子,翘首盯着会计,希望会计先喊他家长的名子。保管员提着二杆子秤称份量,吩咐另个人,再加一个瓜,只见秤杆高抬,会计喊出一位社员的名子,他家的孩子快步上前去领瓜。只听会计喊道:装5口人的。家有5口人的孩子活跃起来。领到瓜的小朋友,先选个瓜放在一旁,其他瓜装筐,挎起瓜筐往家走,吃着选出那个的瓜,脸上洋溢着甜美的微笑……

秋收时的场院,早熟的糜子、谷子垛成一个个小宝塔,拱卫在场院的四周,中间是如同房屋一般高大的黄豆垛、高粱垛,还有就地摊放的苞米堆。人们打场送粮,完成向国家交公粮的任务,就是上缴农业税。然后交售购粮,就是国家已按购粮合同支付了购粮订金的品种粮。接着,按政策规定给社员分配口粮,人们顶风冒雪打场脱粒,扬鞭催马送公粮,在劳作中盼望着丰收。场院承载着人们年复一年的希望,人们在期盼中,迎来了包产到户责任制的落实。大场院不复存在,农家的院庭成了小场院。人们耕耘着希望的田野,生产粮食,使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

农耕时代的乡村,人们生活比较贫困,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那时候农村大面积种植高粱,每家每户都分得有许多高粱秸秆,俗称秫秸。人们把一根或一节秫秸叫做箭杆,把结高粱穗的那一节叫箭杆梢。秋天高粱收获后,孩子去找筷子粗细的箭杆梢,用于过年期间扎灯笼。

过年,是少年儿童期盼的日子,只有在过年期间,才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饭菜,还有时间自由玩耍。过了腊月二十三,他们就开始用箭杆梢扎灯笼,以备在年三十的晚上,打着灯笼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吃过年夜饭后,提着自己扎的灯笼走街串巷,去给长辈磕头拜年,很有成就感,仿佛是真的长了一岁,不在是溜鼻涕用袄袖擦的小孩子啦。除夕夜、元宵节的晚上,把灯笼挂在灯笼杆上,给过大年增添些节日的氛围。自制的灯笼,是少年朋友在过年期间的最爱,他们要扎制几盏灯笼,大灯笼用来挂在灯笼杆上,小灯笼给弟弟、妹妹提着玩。

过了腊月二十三,孩子们就开始扎灯笼,用削铅笔的小刀给做立柱的8根长箭杆稍两端挖槽,两端头都留出2厘米的保护头,再选16根短的箭杆梢,长度是立柱长度的一半,使灯笼的比例协调、好看。

一个灯笼所需的24根箭杆梢挖槽完成后,开始组装灯笼。步骤是取2根长立柱为一组,取4根短柱分为两组,各组凹槽相对,互相咬合卡住,组成灯笼的一个角。像这样连续组装2组,把这2组立在桌面上,取一组立柱,组装成第三个角,这时灯笼已经有三组立柱,灯笼已见雏形。再用最后一组立柱,把它咬合在框架的上下两组短柱上,把上下8个角全部咬合好,一个像模像样的灯笼框就做成了。

接下来是做安插蜡烛的烛台,说是烛台,简单地用一截秫秸来代替。取一节较粗的秫秸,把它一端的一面韧皮用刀斜着削去,旋转一下,把另一面的韧皮也斜着削去,除掉中间的箭杆瓤子,它的韧皮就成为一个很结实的卡槽,把它卡在灯笼框架底端的两个短柱上,把一枚铁钉插在中心点上,用它安蜡烛。

用细绳系在灯笼斜对角的两个立柱上,以备提灯笼或挂灯笼时用。点灯笼的蜡烛是家中春节供祖宗牌位用剩的,也有用压岁钱买的叫“磕头了”短而细的蜡烛。找来蜡烛安装在钉子上试一下,看看是否合适。

糊灯笼罩的彩纸是家中写春联、福字剩下的大红纸,浆糊是家里糊墙、糊棚,贴年画、春联用剩的。把裁好的大红纸一端糊在灯笼的一个立柱上,待到浆糊干了纸粘得牢固时,让纸绕四个立柱转一圈,形成一个灯笼罩,另一端也粘在起始的立柱上,灯笼就糊好了。灯笼的上下底不用糊,因为下底是进气孔,上面是出气孔,蜡烛才能在灯笼里燃烧。糊灯笼要用大红纸糊的罩住灯笼框,其他颜色如粉色、绿色的也可以用,没有彩纸,才用白纸糊灯笼,但是要贴上红色的福字,最好在每个面贴上挂钱儿、香烟盒纸等彩色的装饰物。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照明,春节期间,除了门上贴对联、福字和挂钱外,就没有什么用来烘托节日的气氛啦,如果谁家竖起一个灯笼杆,灯笼杆上面插着青枝绿叶的松树枝或是自制的风车,再挂上一盏红灯笼,绝对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很吸引他人眼球。孩子高兴得蹦蹦跳跳,幸福、欢乐之感难以言表!

年晚上,点燃蜡烛的灯笼挂在灯笼杆上,随风摇曳,色彩斑斓的灯光,把小小院落映照得红彤彤的,左邻右舍的小朋友前来观看,他们提着自制的灯笼,孩子们在心中品评着谁的灯笼样式新颖好看,裱糊得漂亮。灯笼样式漂亮灯笼的孩子,不免心中得意,灯笼做得难瞧的,只好默不作声,心里憋着劲,想着来年一定要扎个漂亮的灯笼!

小朋友们提着自己的灯笼,尽情地玩耍着,灯光在积雪的辉映下,五光十色,时隐时现,使节日氛围空前高涨。大家高兴地等着发大纸、放鞭炮,吃年夜饭时刻的到来!(完)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