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带重庆来的朋友逛城隍庙,刚走到南翔馒头店门口,他就被那绕了三圈的长队惊着了:“不愧是上海顶流美食,这排面!”
上海城隍庙现在没有美食,有的只是外地游客排队被“宰”的画面。
也许你会觉得夸张,但你听我慢慢跟你讲你就清楚了。
一、咬第一口就皱眉:这就是上海顶流美食?
前不久带重庆来的朋友逛城隍庙,刚走到南翔馒头店门口,他就被那绕了三圈的长队惊着了:“不愧是上海顶流美食,这排面!”
结果花28块买了一笼,咬第一口就把筷子撂了:“这汤是凉的,馅跟我家冰箱里的速冻饺子一个味儿,还没楼下摊儿的皮包馅足。”
我当时没怎么接话,但心里却清楚:现在的城隍庙,早就不是那个能让人“鲜掉眉毛”的地方了。那些刻在上海人记忆里的老味道,早被商业化的洪流冲得稀碎咯。
二、30年前的城隍庙:煤炉上熬出的烟火气
要我说清楚这事儿,得先带你回到30年前的城隍庙。
1993年的《新民晚报》上,有篇文章写过南翔小笼的老师傅——凌晨3点就得爬起来吊汤,用的是当天现杀的猪筒骨,加老鸡、火腿,在煤炉上慢火炖6个钟头,汤面上的油花得撇掉三层,最后熬得像琥珀色的冻,颤巍巍的。
包小笼的师傅更讲究,9克重的面皮要擀得薄如纸,能透光看见手上的纹路,捏褶子必须16道,褶尖得朝上,像朵没开的玉兰花。
听一个上海同事说,他说他爸那时候在豫园上班,说那时候吃小笼得“先喝汤,再吃肉”,汤汁鲜得能让人打激灵,肉馅里掺了点皮冻,咬下去满口生津,绝不是现在这股子腥气。
再说说梨膏糖。
清朝咸丰年间就有的手艺,正经做法得用10斤雪梨榨汁,加川贝、麦冬、胖大海13味药材,在铜锅里熬4个钟头,熬到糖稀能在冷水中凝成块才算成。
三、如今的后厨:义乌速冻馅+3秒速成法
可现在呢?这些老理儿早就没人讲了。
上个月我托朋友混进南翔馒头店后厨,算是开了眼。安徽来的师傅戴着橡胶手套,左手抓一把速冻面皮,右手舀一勺现成的馅料,三秒钟捏一个,褶子歪歪扭扭像被踩过的纸团。
问他为啥不吊汤,小伙子头都没抬:“汤?浓缩汁兑水呗,老板说一天能省200块煤气费。”
更绝的是馅料,塑料袋上印着“速冻猪肉馅(含鸡肉)”,产地是江苏某食品厂,30块钱能买5斤,够包20笼——你算算,一笼卖28,成本才3块5,这利润空间,谁还愿意费劲吊汤?
梨膏糖就更离谱了。
前阵子在城隍庙买了袋“百年老字号”,拆开一看,糖块泛着惨白的光,咬下去甜得发齁,咽下去嗓子发紧。
找懂行的朋友一看,人家指着配料表笑了:“第一位是麦芽糊精,第二位是白砂糖,哪有半点梨汁的影子?
这玩意儿多半是义乌批发来的,那边10块钱能买一大袋,换个包装就成‘上海特产’了。”
这还真不是我瞎猜。
我那开食品批发的表哥跟我说,城隍庙至少一半的“上海特产”,都是从义乌农贸城进货的。
速冻小笼馅、梨膏糖粉末、甚至五香豆的包装袋,全印着“城隍庙专供”,实际产地全是浙江。
“你以为游客买的是老手艺?其实是义乌产业链的流水线产品。”表哥叼着烟说,“正经老手艺一天出20斤糖,义乌货一天能出2000斤,你要是老板,你选哪个?”
四、92块5一平米的租金:老手艺熬不过计算器
有人可能会说:“外地师傅怎么了?学不会上海味道?”这话真冤枉外地师傅了。
有一种说法,现在城隍庙的师傅培训三天就上岗,老板只教‘最快出餐法’,哪有功夫学这些?”
就像那个做五香豆的安徽师傅说:“老板说,豆子不用泡8小时,直接用碱水泡2小时就够;桂皮八角不用放,撒点香精就行,反正游客吃不出来。”
传统做法里,五香豆得用上海本地的蚕豆,先泡再煮,加八角、桂皮、茴香焖3小时。
现在呢?直接从义乌进现成的,倒在大盆里拌点调料,装袋就卖,5块钱进的货,能卖25。
说到底,不是师傅不行,是城隍庙这地方早就容不下“慢工出细活”了。
我查过数据,现在城隍庙核心区的商铺租金,每平米每天92块5,一个10平米的小店,光房租每月就得小十万。
你要是老板,会花6个钟头吊汤吗?会用10斤雪梨熬糖吗?肯定不会——义乌批发的速冻馅和浓缩汁,才能让你活下去。
五、三招避坑:在城隍庙找到真味道
那游客去城隍庙就只能啃“义乌特产”?也不是,教你3招避坑:
第一,看排队的人。
凡是举着手机直播、操着各地方言打卡的,多半是坑;要是围着一群上海爷叔阿姨,操着沪语聊天的,进去准没错。
第二,看后厨。
正经做上海小吃的,厨房里得有煤炉、砂锅、大铁锅这些“老伙计”;要是全是电烤箱、微波炉,趁早走。
第三,往巷子里钻。
城隍庙主街往里拐两条街,有家长宁阿姨开的生煎店,锅是1998年的老铁锅,生煎底脆得能敲出响,肉馅是当天现绞的;
豫园后门的童涵春堂,虽然是药铺,却藏着240年历史的杏仁糕,用的还是清代的方子,甜得清清爽爽。
六、老味道去哪了?藏在网红店没遮住的巷子里
其实老上海(我虽然不是)都知道,真正的上海味道,从来不在城隍庙的主街上。
就像一位老爷爷说的:“以前的城隍庙,师傅守着个小摊子,一辈子就做一样东西,心思全在锅里;现在的城隍庙,老板盯着计算器,心思全在游客的钱包里。”
七、结尾,我想再唠几句
在商业化的浪潮下,从本地师傅掌勺精耕细作,到外地师傅快工赶活儿,这样的变化,加速了上海地道美食的消亡,不得不让人唏嘘。
难怪我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城隍庙那个地方,小时候经常去,现在成了外地人争相排队的网红打卡地。
上海城隍庙也许有美食,但那只存在于在过渡商业化之前。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今日互动】对于“上海城隍庙现在没有美食”这个事儿,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约会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