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传统叙述语言环境中的黄埔军校学生,一般指黄埔一期至六期,第六期因大革命失败而提前解散,没有完全毕业。前六期学生共约1.2万余人,完全毕业的有7300余人。国共双方均有不少高级将领出自该校。
陈赓大将在解放战争中交手的国军将领,有许多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尤其是中将以上的将领,基本都是黄埔出身。
今天的主题比较轻松,统计一下陈赓击败过多少黄埔同学。
由引会引发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同是黄埔出身,大家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最后人生境界和能力境界竟然出现这么大的差别。
这个问题,我将结合每个具体人物进行分析。
一、绝境擒廖昂
我们传统叙述语言环境中的黄埔军校学生,一般指黄埔一期至六期,第六期因大革命失败而提前解散,没有完全毕业。前六期学生共约1.2万余人,完全毕业的有7300余人。国共双方均有不少高级将领出自该校。
“四·一二”政变后,自黄埔五期毕业,其后的军校成了国民党军的专门军官培训学校,已无共产党员参加。后来的黄埔军校屡易其址,招收第六期至二十三期学生,至1949年败退截止,共招收和短训学生、将领约29万人,这些人泥沙俱下,论其革命理想与能力,远远不能和前五期相提并论。
第一位讲到的黄埔学生是廖昂。此人黄埔二期,1936年时任胡宗南的第1军78师232旅旅长,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地区后,廖昂率部追击,结果在山城堡被大部歼灭,廖昂被活捉。彭总接见他后训斥一顿将其释放。
廖昂后来当了整编76师师长,1947年10月清涧战役再次被俘,结果人家命好,又释放了,还顺利地逃到台湾。
陈赓时任红一师师长,与多个兄弟部队共同作战歼灭的232旅。胡宗南部队以逸待劳、建制完整、兵力充足、装备精良,反被万里长征、元气未复、濒临绝境的红军击败。陈赓与廖昂都是一线指挥官,尚称不上严格对位,上位都有更高的指挥者。主要对比的是两军在一线体现出来的战斗作风,胡宗南部队的笨拙、骄傲、散漫,与红军的犀利、猛烈、灵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活捉黄正诚
黄正诚黄埔二期生,1946年8月时任胡宗南整编第1师第1旅旅长,是国军所谓的“天下第一旅”中将旅长,级别高的吓人。
1946年9月临浮战役,陈赓四纵加太岳军区一部分部队与胡宗南的三个旅展开激战,胡部三个旅分三路进攻浮山,陈赓大约有4个旅的力量,竟然能把三路中央的天下第一旅单独吸住吃掉,打的干净利落。
其中最核心的优劣对比是战役指挥水平,陈赓完美实现了局部战场集中优势兵力。而黄正诚对此反应其慢,被俘之后见到4纵参谋长刘忠,黄正诚仍振振有词说共军部队打法很怪,“按道理你们应打两翼中的一翼,我们第1旅在中间,你们却打了我们。作战宜正不宜邪,你们采取夜袭,这种打法不正规。若是摆开了打,你们不一定能胜利。”
说出这种话,并非黄正诚智商不足,他不是宋襄公那种呆子。反映出国军将领战术思想没有跟上快速发展的大兵团作战,仍有旧式冷兵器作战线性展开的理念残留。
黄正诚刚被俘时还穿着中将服,对穿着土布衣服的4纵指战员很是看不上,与人说话还端着中将的架子。但一听说陈赓来了,立即站起来,恭敬地说:“陈赓是我们黄埔军校有名的老大哥,我很尊重他。”陈赓一进门,他啪地打立正(国军的敬礼方式与我军有所不同,讲究后脚跟磕出声响来)敬礼。
黄正诚敢和刘忠掰扯掰所谓的科班军事理念,在陈赓面前完全就是接受教育的姿态,这就是陈赓强烈的人格魅力所致。
三、拖死李铁军
前面两位,从指挥层级上看陈赓算是以大打小,全位面的碾压,可能凸显不出陈赓大将的厉害之处,打服李铁军则是旗鼓相当,从战役组织上看很有代表性。
李铁军是黄埔一期生,比陈赓小一岁(1903与1904),但一直称陈赓为陈大哥,对其比较佩服。李铁军抗日也是一条好汉,且是胡宗南的得力臂膀,淞沪会战后即已升任第1军中将军长。若以衔级、职务论,已超越当时仅为386旅旅长的陈赓。
1947年7月陈谢集团南下时,胡宗南以整编第3师、整15师、青年军206师组成第五兵团,追击陈赓。整15师两个旅陆续在追击中被歼灭,206师留守洛阳,国军又调整20师加入李铁军兵团,继续追击陈赓。
陈李这两位黄埔一期同学,在豫西大山之中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彼时陈赓手下有4个半旅,李铁军手中则有5个旅。两人掌握兵力大致在一个规模,指挥的也都是兵团级部队,所以很有看点。
陈赓首先想用老办法,即在运动中将敌各部拉开距离再寻机歼灭之,但李铁军用兵十分谨慎,不上当,始终缩成一团。陈赓遂改用牵牛计,用两个旅假装兵团主力向豫西山中进攻袭扰,引诱李铁军追击。
起初李铁军不追,陈赓就让两个旅真打,围了镇平、内乡两个县城,你不来救,我就真打。结果李铁军一步步相信了陈赓主力真在伏牛山中,便放胆让整编第3师追击。兜了一大圈,整3师一直赶不上,这是陈赓另两个半旅主力在东线平汉线上出现,截断了确山以北的平汉铁路。这条铁路是国民党军的生命线,李铁军大呼上当,不得不掉头向东来打通铁路线。
牵牛行动看似挺好玩挺有戏剧性,实际上组织指挥非常难,这首先建立在充分掌握敌军动向的基础上,李铁军究竟愿不愿追、追到什么程度,要判断的非常准,据此来设计我军行动。如果演的过分或不像,让李铁军识破,那不仅白忙活,敌人调头东来会造成我军少部分兵力在平汉线的被动。
陈赓除了侦听国民党军电台,还根据新华社的《参考消息》每天播发的关于敌军整体动向,综合起来研判国军自上而下对战争的意图,据此大约摸估算出李铁军的真正动向。这是非常高明、非常考验指挥员判断能力及其担当的指挥决策行为。
反观李铁军,虽然对陈赓侦听他的电台有所了解,但基本不设防,照旧在电台里指挥各部行动,甚至还自吹自擂地说:“我知道陈大哥在听我的电台,但我要告诉他,我已经发现了他的主力,我要来歼灭他了”。观之令人无语。他对陈赓两个旅一反常态向西机动,也缺乏战略层面的判断,没有根据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承压而判断陈赓的基本进兵方向必然是向东、向南而非掉头向西,只是就事论事让对手牵着鼻子走。
牵牛目的达到后,陈赓转向屠牛。此时郑州方向的孙元良兵团向南压过来,华野3纵也加入战团配合陈赓作战,陈赓将战场设在遂平县和西平县之间的祝王砦和金刚寺,将李铁军的兵团部和整编第3师割开吃掉。整3师继鲁西南战役之后第二次被全歼,两个旅长全部阵亡,李铁军和整3师长李楚瀛跑掉。
这个李楚瀛也李铁军同岁,也是黄埔一期生,还是广东同乡。此人反共极为顽固,1949年下半年在广东连县建立反共基地,丧心病狂地颁布了“十杀令”,在风雨飘摇之际仍然如此恶毒,逃出连县时还企图把自己故乡付之一炬。后被解放军俘虏,公审后枪决。
李铁军经此一役彻底丧失心气,在军界基本再无作为。退台后无甚权力,又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定居,2002年才去世。彼时陈赓已谢世41年,世事苍茫,人事如此,一何可言。
四、洛阳捉学弟
1948年3月洛阳之战,是陈赓南下又北上作战历程中,相对来说比较吃力、被华野暂时掩盖风采的一战。
洛阳守军青年军206师,地位很高,是蒋经国一手推动组建的部队。206师原本只有3个团万把人的兵力,邱行湘到任后大量扩军,增编为6个团2万余人。
中将师长邱行湘是黄埔五期生,当过蒋经国19年的副官,要资源有资源,要地位有地位,要脾气有脾气,这样一个将领守洛阳,抵抗意志极为坚决,部队士气也高。很不好啃。
当时洛阳以西的胡宗南部队都在向关中收缩以应付彭总的攻势,郑州方向的部队关注点都在平汉线,洛阳是孤城,邱行湘以必死之志到此坚守,注定了这场攻城仗不好打。
最令人头疼的就是,没有办法取巧。邱行湘兵力少,只守而不出城反击,什么运动诱敌、分割包围、迂回穿插,统统无所施其技。
当然,如果让陈赓独立率部攻打,早晚也能打下来。问题出就出在需要两军配合,中央还电令陈赓兵团由陈唐兵团统一指挥。但从客观实际讲,论对洛阳的了解、论两兵团的地位、论资历优势,都是陈赓要强一些。
当然,要逐个纵队论,华野3、8纵都比陈赓兵团9纵强不少,但在4纵面前似乎又有些差距。陈赓兵团长期独当一面,实战经验和自主战略筹划能力强于陈唐。所以实战中,陈士榘并没有真敢指挥老大哥陈赓,而是两家商量着来。
说到底是有点些别扭的。
打城的任务分配,陈赓选择了难打的西面,洛阳城的主要防守工事以西工为最强,陈赓啃的很吃力。没办法,陈赓兵团虽然有战略兵团的地位,却一直是穷着过日子,没有太好的渠道补充重装备,打国军第二快速纵队,缴获装备都在刘邓大军手里,南下大别山又都抛洒了一路。不像华野打全歼国军多缴获多,一将手里握着第一快速纵队的装备,其他像整72师的、整74师等等的装备,榘参座没少帮着3、8纵划拉,其装备水平超过陈赓兵团。
这场战斗基本就是意志、力量的对决,陈赓虽然打得苦,却也没放一点破绽给邱行湘。邱行湘一直重点防的就是陈赓部队,把其重点放在西南方向。
西面城外有周公庙和西工的防御工事,陈赓起初想把这两个地方打掉之后再进行总攻城门的战斗。但榘参座不同意,陈赓无奈只能冒着腹背受敌的危险强攻西门。
攻西门的是4纵最强的10旅,当年老386旅发展起来的,由于前后都有敌火力,部队蒙受了很大的损失。设若是陈赓自己指挥打洛阳,10旅决然不会这样用。
攻打洛阳首功,最后记给了华野3纵。
邱行湘在洛阳城中的核心工事守到最后,最终被大炮轰塌,邱本人被4纵10旅活捉。
五、南坪集黄埔生之决战
淮海战役激战黄维兵团,堪称黄埔毕业生的对决。
十二兵团中将司令官黄维(黄埔一期)、副司令胡琏(黄埔四期)、18军军长杨伯涛(武汉分校第七期)、第10军军长覃道善(黄埔四期)、14军军长熊绶春(黄埔三期)等等。
中野以全野之力围堵黄维兵团,1、2、3、6等纵从大别山转出时,皆已受损严重,元气迄未恢复,所以重任交给了陈赓兵团。陈赓在阻拦黄维兵团中使出浑身解数,又是迎头硬顶,又是背河设阵,又是逐河而围,以居于劣势的兵力和火力,把黄维兵团困在浍河一带,基本上掐断了黄维兵团东向与杜聿明集团会合的希望。
黄埔生各有千秋,水平有高下之分,但国共双方都做到顶级的几位,智商水平、能力境界从绝对值上看都差不多。只是身处不同阵营,不同平台赋予了不同资源和成长条件,所以徐向前元帅和101是所有黄埔学生中成就最高的。这是正义路线和先进军事思想加成导致的,而不是徐林等人先天智商水平超过国军那些同学们多少。
同是黄埔一期生之中,国军方面水平最高的大概是关麟征和杜聿明,关麟征胜在威望高、成名早,杜聿明胜在智谋第一。解放战争杜聿明是国军各将领中最受常凯申特级上将倚重者,东北作战初期,一度把101追的大败亏输。
在山东时,亦能根据双方力量布势,提出过许多切中要害的办法。
我们不能因为人家败了就全面否定,说他能力不行,说他只会打顺风仗,一将的评语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看的,并不能以此评定杜聿明的全部。
就以他提出的,置黄百韬兵团于不顾,集中全力西进与白崇禧合击中野,这就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制敌而不制于敌的战略谋划。可惜在国军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中,他的很多高明设想无法实现。客观地讲,这和粟裕谋划的小淮海、大淮海等战略设计,大抵是同一个水平的。
正是从这个维度看,杜聿明在掌握更多资源、站位更高(实际上的战区指挥官)的情况下,其展现出的战略思维和临场应变能力,并不输于他的同学陈赓。
来源: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