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决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4 21:02 1

摘要: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就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中共成都市委

关于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决定

(2025年7月11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就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体育强国,作出深化文旅体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努力把文旅产业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省委高度重视做优做强成都极核功能,明确支持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市上下要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部署要求,把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动“江山之雄、文物之盛”的资源优势、“万商之渊、千年商都”的品牌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成都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为魂、商业筑基、旅游引流、体育聚势,突出守正创新、科技赋能、多元共生、主客同享,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进品牌、产业、场景、市场、体制机制融合创新,构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体系,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成都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27年,全市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不断优化,“三城三都”影响力持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万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花费、体育产业总规模分别达到2000亿元、4700亿元、1800亿元左右。到2030年,以文润城、以商兴城、以旅塑城、以体营城的发展格局全面呈现,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综合能级迈上新台阶。

二、塑造“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体品牌

(一)擦亮城市文旅名片。弘扬中华文明、传承巴蜀文脉,加强古蜀文明和天府文化追根溯源、价值挖掘,推动三国文化、诗歌文化、水利文化、交子文化、蜀道文化、生态文化、美食文化等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申遗,增强大熊猫、青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安仁古镇、天台山国际影响力,提升青羊宫、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大慈寺、文殊院、宝光寺等知名度,持续开展邛窑、宝墩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发掘,加强平乐、黄龙溪、洛带、新场、五凤、元通、城厢、西来等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申建成都国家植物园,培塑更多展现锦绣山水、蜀风雅韵、巴适安逸的城市文旅新名片。

(二)建设城市消费地标。推动春熙路商圈、交子公园商圈、西博城商圈、天府枢纽商圈加快建设世界级商圈,举办国际商圈联盟活动,创新公园商业新模式,打造全球时尚消费地标。提升宽窄巷子、祠堂街、锦里、水井坊等特色街区和天府麓镇、铁像寺水街、玉林东路、东郊记忆、龙兴集、文脉坊等新兴街区消费吸引力,做强亚蓉欧国家(商品)馆,推动四川大剧院、成都城市音乐厅、天府艺术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成都科幻馆等特色文体地标向复合型消费地标转型,强化商业消费与历史文化、艺术欣赏、旅游体验、体育运动、国际交往等功能深度融合,形成更多蜀都味、中国潮、国际范的消费活力区。

(三)实施全球品牌推广计划。精心策划实施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城市形象为引领、“公园城市·幸福成都”城市文商旅体品牌为内核、城市文旅名片和消费地标为承载的全球推广计划,构建以大熊猫为标识的全球推介体系,鼓励发布城市烟火指数、“必游必看”热力地图和“必购必带”特色产品,营造“到成都街头走一走”的文旅风尚和消费潮流。借力驻蓉涉外机构与企业组织,针对目标市场文化特色、客群偏好开展精准推介。深化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开展文艺演出、体育赛事、艺术展览等互访活动,健全“国际友城+”海外市场推介营销模式。坚持传统基因现代表达、本土烟火全球分享,深入实施“成都记忆”网络传播计划,建强国际传播平台矩阵,用好境内外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及博主名人资源,构建全渠道全球传播体系,打造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

三、构建多元融合产业体系

(一)发展更具引领性的文化产业。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石窟寺等历史遗迹保护,强化蜀锦、蜀绣、漆艺、瓷胎竹编、银花丝、面塑、皮影、川派盆景等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推进蜀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推动多层级场馆资源布局优化、统筹运营,促进场馆功能全时复合运用。筹建成都文学馆,支持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引进和举办特展大展联展,创新博物馆、方志馆、档案馆馆藏资源知识产权授权开发运营模式,推进线上线下文化体验融合拓展。深化文艺创作“攀原登峰”行动,推动提升金熊猫奖、成都双年展、金芙蓉文学艺术奖等品牌影响力,支持创作更多文学、戏剧、美术等名作名品和川剧、曲艺等特色演艺剧目,鼓励创作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作大剧大戏大片,建设文化创作策源地。发展文化艺术交易市场,培育产权服务、影视制作、拍卖典当等业态,推进创作资源向产业资源就近转化。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动漫影视、创意设计、网络文学、数字文化装备等核心赛道,发展“人工智能+文创”“沉浸式体验+文创”“科幻+文创”等新业态,打响“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品牌,做优做强少城国际文创谷、成都影视城等重点园区,持续办好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增强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承载能力,搭建“拍在成都”服务平台,全面建设世界文创名城。创新发展音乐产业,建强成都音乐文创园,大力引育音乐创作、演艺传播、版权服务等企业,办好“原创新声”音乐人选拔活动,擦亮中国音乐金钟奖、“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等名片,加快建设国际音乐之都。

(二)发展更具显示度的特色商业。开展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实施商圈能级提升行动,探索推进“一店一策、一圈一策”多元化创新、场景化改造,推动更多传统商圈向新消费体验标杆商圈转型。建强荷花池国际商贸产业园,提升内外贸易一体化供应链配置能力。紧扣原创设计、商品生产、新品发布等时尚产业供应链核心环节引培首店首品首秀,构建首发经济全链条生态。支持蜀锦蜀绣等非遗传承与国际高端品牌联合开发时尚潮流产品,鼓励本土企业创新孵化国潮国货新消费品牌,培育即时性、仓储式、策展式、体验式等新零售业态,引导植入定制消费、潮漫盲盒、直播电商、主题快闪、科幻体验等新潮业态,引培潮流旗舰店、创新概念店、跨界融合店,推动大熊猫等特色知识产权(IP)赋能高端商业发展,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独特文旅消费业态,塑造“成都购物”全球时尚消费风向标。顺应定制化、平台化、共享化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数字消费,围绕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数字文博等领域,引育一批关联生态牵引、创新引领、创业孵化的数字消费企业,努力建设价值共生的商业生态。

做优做强国际美食产业。以“主厨名厨+首店引进”为牵引提升餐饮经济能级,支持国内外餐饮品牌首店入驻特色街区。鼓励川派餐饮企业以总部经济、直营连锁等方式在境内外开设餐饮门店和加工配送中心,在新茶饮、咖啡、小吃等细分赛道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做优一批烟火小店、老牌新店,培育绿色餐饮企业和绿色餐厅。办好成都国际美食嘉年华,促进川菜美食文化海外推广。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促进精制茶、调味品、酒类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川茶川味川酒成都产区新名片,提质建设国际美食之都。

提档升级会展博览产业。实施名展(会)、名馆、名企、名业培育行动,推动办好中国西博会、全国糖酒会、成都国际车展等品牌展会,积极引进国家级、国际性展会。推动“一链一展”,围绕重点产业链引培高能级产业类展会、区域合作类展会,推动会展产业链集群式发展。培育会展与文旅、美食、优品、潮玩等融合新业态,举办更多“为一展、赴一城”的标志性展会,创新建设国际会展之都。

(三)发展更具美誉度的现代旅游产业。大力建设世界旅游名城,构建完善一核引领、两极支撑、三带共兴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鼓励申建国家级旅游名县、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打造国宾都市文旅产业园、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街子古镇群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园区,推进东华门遗址、宽窄巷子二期等重大项目。顺应分众化、精品化、体验化、数字化的旅游新需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低空旅游、康(医)养旅游、婚恋旅游、冰雪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会展博览旅游。高水平举办都江堰放水节、金沙太阳神鸟节,提升南国冰雪、天府龙舟、天彭牡丹等活动品牌影响力,鼓励“旅游+影视”“旅游+游戏”等内容创作,构建形成世界级高质量旅游产品体系。打造成德眉资绵“票根经济”联盟,加强成渝票根权益互认,推动“跟着演艺(影视、赛事、戏剧、会展)来旅行”。推动传统住宿业态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品牌酒店,推动农家乐、乡村酒店改造提升,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住宿品牌。支持旅行社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

(四)发展更具辨识度的体育赛事产业。统筹推进“办赛、营城、兴业、惠民”,办好成都世运会、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等国际高级别赛事,引育国际体育组织、申办高能级国际单项体育赛事,做强成都马拉松、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等自主品牌赛事,创办新兴体育运动赛事,做优“金牌球市”,塑造乒羽网之城、艺术体育之城、棋城、骑跑运动之都、电竞文化之都体育品牌,全力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深化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创新打造“运动成都”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推广南方特色冰雪运动项目,培育发展赛艇、桨板、飞盘、攀岩等新兴潮流运动,争取建设国家级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全面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建设国际体育公园城等重大项目,培育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传媒为重点的现代体育服务业和以智能运动装备为重点的高端体育制造业。精准发力智慧养老、康复辅具、药膳食疗、抗衰老、老年中医药、老年教育等细分赛道,布局发展银发康养一站式选品基地,打造国家级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

(五)培育高能级产业载体和市场主体。深入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推进商务商贸园区、文化旅游园区提能级攻坚,鼓励文商旅体服务企业向加工制造环节拓展,构建“核心技术+内容适配”文旅体装备产业体系,推动以文旅体新消费拓展本地制造新供给。围绕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产业链,在文创开发、内容生产、运营策划、市场推广、资源整合、经纪代理等领域引育更多高能级头部企业、标杆企业、创新企业,落地建设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做优做强市属国有文商旅体企业,强化国有资本对文商旅体产业重大项目支撑,发展壮大文商旅体中小微企业,引导大师工作室、创意作坊、主理人商店向特色化企业升级,推动企业上规上市,构建头部引领、腰部支撑、专业协同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促进更多成都企业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中国旅游集团20强和中国饭店集团60强。鼓励申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区、示范单位。

四、丰富全域全貌场景供给

(一)营造都市烟火乐活场景。坚持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发展,统筹整合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遗址遗迹等人文资源,融入文化、艺术、康体、科创、商业等多元场景,深入实施天府文化公园、华西坝等片区综合开发,持续推进“八街九坊十景”建设,有序推进城市老旧街区文化传承、空间改造、功能复合和价值提升。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区域和县城商圈合理布局艺术长廊、城市书房、非遗工坊、小微剧场、瑜伽健身等公共空间,嵌入文化体验、创意市集、运动潮玩、便民生鲜、家政物业、“小修小补”等业态,布局茶坊雅舍、日咖夜酒、萌宠百货等“慢条斯理”小店,打造更多生活美学消费空间。持续打造新“十二月市”消费品牌,举办花重锦城迎春、道地本草康养等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主题消费活动。鼓励钟水饺、陈麻婆豆腐、荣乐园等中华老字号集聚发展,创新“美食+演艺”“美食+赛事”新模式,打响“食尚蓉城”品牌。培育天府药市、养生集市、中医夜市等特色消费。支持文化场馆延时开放,提升夜游锦江、抚琴夜市、都江·夜堰等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夜购、夜食、夜游、夜秀、夜读。

(二)拓展绿水青山乐游场景。坚持山水本底、百业相融,在龙门山、龙泉山、环城生态区“两山一环”的山水空间,深度挖掘地理、气候、生态资源价值,融合发展徒步穿越、攀岩滑雪、低空滑翔、峡谷漂流、科普研学、绿道骑行等新兴业态,开展“运动过节·观赛度假”体育消费促进活动,打造都江堰拜水、青城山问道、龙门山越野、鲁家滩看山、西岭玩雪、龙泉观日等游玩打卡地。加强滨水空间整体策划,激活岷江、沱江水系和三岔湖、兴隆湖等综合价值,探索布局水上运动中心,开发龙舟竞渡、观鸟摄影等休闲项目,打造活力滨水体验岸线。探索打造自然景观、休闲空间与商业充分融合的公园式消费新场景,倡导通过一体化运营模式提升公园运营和服务品质。推动主要景区植入名店名品、艺术展览、茶咖清吧等多元高端业态,构建景区带流量、流量促商业、商业活景区的融合发展格局。

(三)创新和美乡村乐享场景。传承天府农耕文化,依托川西林盘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独特乡村资源禀赋,发挥古镇名村星罗棋布的空间优势,高水平建设天府乡村旅游风景廊道,因地制宜发展温泉度假、生态康养等特色旅居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古镇名村引入电竞、戏剧、音乐、足球等专类新潮消费业态,拓展安仁博物馆、白鹿音乐旅游、安靖蜀绣文化等特色场景,培育一批非遗村、运动村、音乐村、康养村等特色乡村,争取建设更多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和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打造更多特色小众旅居目的地。创新发展“农事+研学”“酒肆+演艺”“乡村+赛事”“院落+戏剧”“林盘+旅拍”等融合场景。开展“游购乡村”系列消费活动,推出一批乡村文创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特色农产品伴手礼,繁荣特色乡镇大集、集贸市场。

五、拓展内外循环市场空间

(一)打造国际游客首选城市。优化入境游全周期服务,加密国际航线运营网络,争取开通更多主要目标市场国际直飞航线,大力发展出入境旅游包机业务,积极开发国际过境转机旅客“免费体验城市”项目。优化过境免签旅游专用查验通道,持续推动入境通信、支付便利化。优化离境退税办理流程,布局更多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商店。建成投运市内免税店,推动更多国货“潮品”进入免税渠道。建好机场、火车站、重点商圈“乐游成都”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优化提升景区景点、商圈商户多语种服务,加强标识标牌系统化设置,完善国际旅客线上预订、消费维权、体验评价等服务。

(二)实施“引客来蓉”计划。加快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出一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环游记”主题线路,联动成都都市圈城市打造天府大道城市文化主题风景道,共建成绵乐世界遗产精品旅游带、成甘阿凉生态文化旅游带。探索建立西部城市旅游联盟,鼓励开发“一程多站”旅游产品,优化完善318国道自驾西行大本营等一站式服务体系。推动优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内主要城市群航班、高铁、夜间动卧开行方案,协调开行到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广域远程的特色旅游专列,推动共营城市品牌,促进游客互送、资源互推、市场互享。

(三)推动蓉品蓉企出川出海。深入实施“开放成都”合作伙伴计划和“蓉企全球展全球招”市场拓展行动,依托“川行天下”平台、海外文化中心、成都熊猫旅游驿站,办好“你好,成都”熊猫会客厅等系列活动,推动蓉品蓉企出川出海。鼓励建设全球供应链服务站、海外仓、“成都礼物”海外店,构建境外经贸服务网络。高水平建设数字、文化、知识产权等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培育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深化网络游戏属地管理等改革试点,促进动漫游戏、数字影音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出海。

(四)构建安全舒适便捷设施体系。优化“快进慢游”交通网络,提升淮州、青城山等通用机场运营效能,优化县市新城重点景区公交线路,推动高快速路直达景区和重点景区之间快速互通,加快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东安湖体育公园等区域公交地铁联通,完善城市慢行体系,推进景区小交通畅联城市大交通。推进各类场所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推动新能源充电桩布局优化、停车资源统筹共享和景区公厕改造升级,完善旅游标识导引、电力通信保障、应急救援系统。

(五)打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推动健全文商旅体服务行业标准体系,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食品安全守护专项行动,优化食品安全、计量监管、明码标价等诚信经营环境,探索线下实体店无理由退货等机制,优化城市候机厅、“行李无忧”等特色服务,培育更多放心舒心消费基础单元,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建立健全文商旅体联合执法机制,持续加强预付消费等重点领域监管,健全失信主体认定和联合惩戒机制。完善文商旅体消费舆情监测,加强数据和算法安全监管,优化投诉高效处理和反馈机制,探索推行“消费纠纷一键和解”和“AI调解员”。健全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六、深化融合发展改革创新

(一)强化科技赋能。探索建设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核心承载地,建强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支持在全媒体技术、视听传播等重点领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鼓励申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适度加大文商旅体重要片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链接全国全省的文旅大数据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物联网、新型显示等技术研发与转化,拓展在文物修复、版权保护、融合消费场景等领域应用,开发数字展览、云端演艺、虚拟时装等沉浸式项目,促进文商旅体全链路智能化融合、数字化转型。创新专业平台与超级个体并存、社群分流与全业融合互促的数据驱动消费供给模式,构建“场景运用+平台整合+生态共塑”数字文商旅体新质生产力。

(二)强化要素支撑。在土地出让、混合用地、空间利用等方面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促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创新街区空间弹性管控,推动老旧街区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活力提升。推动文化遗产存量资源载体活化利用。健全乡村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机制,鼓励依法依规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等资源发展乡村民宿等文旅融合业态。

完善支持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投融资体系,优化文商旅体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统筹用好财政资金、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创新市场化方式,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传承保护与综合开发。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发挥成都文创科幻产业基金等引导作用,撬动更多优质资本参与文商旅体重大项目。升级“文创通”精准服务,深化无形资产证券化融资,推动数字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农房增信贷”用于发展乡村文商旅体项目。培育壮大消费金融法人机构,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健全本地生活消费金融生态。

加大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育非遗传承、文艺创作、体育演艺、经纪策划等行业领军人才,加强培育品牌主理、项目运营、空间开发、数字服务、流量转化、时尚品鉴及咖啡、茶艺、调酒、花艺等新领域专业人才。支持文商旅体职业教育发展,鼓励高校开展文物修复、策展策划、古建筑工程等相关专业学历教育。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效益作为评价标准,支持行业重点用人单位开展市级人才计划自主评审,支持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市)县开展市级高层次人才自主评价。

(三)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统筹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研究完善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规划及政策举措,策划实施一批牵引性标识性强的重大项目。推进文旅体事业单位改革,“一馆(团)一策”实施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支持更多单位纳入省级文创产品开发试点。深化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引导市场主体、专业力量和社会资本规范有序参与景区开发运营。完善消费促进机制,健全推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带薪年假与小长假连休,倡导绿色消费,推广碳中和公益活动和“碳惠天府”绿色低碳普惠激励机制,更好营造鼓励消费良好氛围。健全监测评价体系,强化工作闭环管理,严防“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半拉子工程”,以务实作风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点表示喜欢我

来源:蓉城同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