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五代十国的分裂乱世中,中原战火连绵,而偏居东南的闽地(今福建)却在王审知的治理下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开化期。王审知(862—925 年)作为闽国的奠基者,以 “保境息民” 为核心国策,其中 “以儒生治闽” 的治理理念,打破了福建此前 “蛮夷之地” 的封闭状态
在五代十国的分裂乱世中,中原战火连绵,而偏居东南的闽地(今福建)却在王审知的治理下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开化期。王审知(862—925 年)作为闽国的奠基者,以 “保境息民” 为核心国策,其中 “以儒生治闽” 的治理理念,打破了福建此前 “蛮夷之地” 的封闭状态,推动了当地从经济到文化的全面进步,成为五代时期地方治理的典范。
一、“以儒生治闽” 的背景:乱世中的闽地困局与机遇
王审知入闽前,福建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统治的边缘,经济落后、文化闭塞,且受唐末战乱影响,地方豪强割据,社会秩序混乱。唐僖宗年间,王审知与其兄王潮随黄巢起义军南下,后占据福建,逐步统一闽地。此时的福建面临两大挑战:
治理断层:地方豪强多为武人,缺乏系统治理能力,赋税混乱、民生凋敝;
文化隔阂:中原儒学传统在闽地根基薄弱,“民俗鄙陋”(《新五代史》),教化缺失。
与此同时,中原战乱引发的 “衣冠南渡” 为闽地带来了机遇 —— 大量北方儒生、士族为避乱南迁,为福建注入了文化与治理资源。王审知敏锐地意识到:要稳定闽地,必须打破 “武人治政” 的粗放模式,依靠儒生的知识与经验建立系统化的治理体系。
二、“以儒生治闽” 的核心措施:从 “招贤” 到 “教化”
王审知的 “儒生治理” 并非单纯任用儒生为官,而是一套涵盖政治、文化、经济的系统性改革,核心是 “以儒术润饰治道”。
(一) 广纳流亡儒生,构建文官体系
王审知深知 “治天下在得民心,得民心在修政事,修政事在用正人”(《十国春秋》),他主动招揽南下的中原儒生,为其提供官职与礼遇:对避乱入闽的名儒如韩偓(晚唐诗人,曾任兵部侍郎)、黄滔(晚唐文学家)、徐寅(唐末进士)等,均委以要职,让他们参与政务决策;改革吏治,以 “儒学素养” 为选官标准,取代此前的 “军功世袭”,形成 “府吏多儒生” 的局面(《福建通志》)。
这些儒生带来了中原成熟的行政制度,推动闽地建立了户籍管理、赋税征收、司法审判等规范化制度,结束了地方治理的混乱状态。
(二)兴学重教,播撒儒学种子
王审知认为 “教化者,国之大本”,大力推动儒学教育在闽地的普及:设立官学:在福州设立 “四门学”(相当于地方最高学府),在各州、县设立 “县学”“乡校”,聘请儒生担任教官,教授《诗》《书》《礼》《易》等儒家经典。鼓励私学:支持儒生在民间创办私塾,甚至亲自 “捐俸助学”,让平民子弟有机会接触儒学。推行礼仪教化:效仿中原礼制,规范婚丧嫁娶等民俗,以 “忠孝节义” 的儒家伦理改造闽地 “尚武轻文” 的社会风气。
此举使福建从 “无儒家教化” 的状态,快速转变为 “庠序相望,弦歌不绝” 的文化区域。
(三)以儒术指导经济,兼顾 “农” 与 “商”
王审知任用的儒生多主张 “重农桑、兴商旅” 的务实理念,推动闽地经济从粗放农业向多元形态发展:农业:在儒生建议下,兴修水利(如福州西湖疏浚工程)、推广中原先进农具与耕作技术,使闽地 “田野辟,仓廪实”;商业与海运:儒生出身的官员主持开辟福州、泉州港,鼓励海上贸易,与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通商,将闽地特产(茶叶、瓷器、丝绸)外销,同时引入海外商品,使泉州逐渐成为 “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要起点。
三、“开化” 的成果:闽地从 “边鄙” 到 “海滨邹鲁” 的转型
王审知 “以儒生治闽” 的政策,彻底改变了福建的社会面貌,其 “开化” 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
1. 文化教育的飞跃。闽地首次形成系统化的儒学教育体系,儒生数量从 “寥寥无几” 增至 “数百人”,甚至出现了福建本土的儒学学者(如陈黯、林蕴);科举萌芽:虽未独立开科,但闽地儒生开始通过中原王朝科举入仕,打破了 “闽人无仕进” 的历史。
2. 社会秩序的稳定。儒生主导的 “轻徭薄赋”“公正司法” 政策,缓解了阶级矛盾,闽地在五代乱世中 “三十年间,一境晏然”(《旧五代史》);儒家伦理的传播使闽地 “民风渐淳”,从 “好斗轻生” 转变为 “重礼义、守廉耻”。
3. 经济格局的重塑。农业产量翻倍,福建从 “缺粮之地” 变为 “粮食自给有余”;海上贸易的繁荣使福州、泉州成为东南经济重镇,为宋代福建 “经济强省” 地位奠定基础。
四、历史影响:奠定福建 “文化盛地” 的根基
王审知的 “以儒生治闽” 并非短暂的政策尝试,而是为福建注入了 “重文兴教” 的基因,其影响延续至宋元明清:宋代福建科举鼎盛,进士数量居全国前列(如朱熹、李纲等均为闽人),被誉为 “海滨邹鲁”;泉州在元代成为 “东方第一大港”,其繁荣源头可追溯至王审知时期的海运开拓;福建的宗族文化、书院传统(如武夷精舍、鳌峰书院),均与王审知时期的儒学推广一脉相承。
在五代 “武人当政” 的乱世中,王审知 “以儒生治闽” 的选择,展现了超越时代的治理智慧:他没有将儒学视为单纯的 “意识形态”,而是作为 “治理工具” 与 “开化手段”,既稳定了地方秩序,又推动了闽地从 “边鄙” 到 “文明之区” 的转型。这种 “重文轻武、务实兴邦” 的治理模式,不仅让福建在乱世中独善其身,更塑造了其此后千余年的文化与经济特质 —— 这正是王审知 “开化” 之功的深层意义。
来源:史话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