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弟”指对父母的孝顺与对兄长的敬爱。意思是若人人践行孝悌,则“犯上作乱”的行为将几乎消失,本义在于在孝弟之后的仁爱,是说孝弟是行仁之本。即孝弟是仁心呈现发露的最初的表现,仁心呈
儒家思想本是很博大、很有境界的学问,但在历史演进中,却被权力曲解成为统治者的工具。
《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弟”指对父母的孝顺与对兄长的敬爱。意思是若人人践行孝悌,则“犯上作乱”的行为将几乎消失,本义在于在孝弟之后的仁爱,是说孝弟是行仁之本。即孝弟是仁心呈现发露的最初的表现,仁心呈现,必及于物,且一定于最亲近的亲长处表现,故孝弟是行仁之始。
但统治者却将“犯上作乱”源于不“孝”,借“孝悌”之名把“忠孝”等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是人的天性,利用这个天性就可以驯化出对君王的忠诚。古人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康有为“立爱从亲始,立敬自长始。”
而孔子口中“忠”也并非是忠君王,而是忠贞或竭力尽能,却被统治者异化“忠君”。《孝经》伪托孔子之名“移孝作忠,移悌为顺。”“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直接将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绑定,使“忠君”成为孝道的自然延伸。
汉武帝置《孝经》博士,晋元帝亲作《孝经传》,穆帝、孝武帝有总明馆《孝经讲义》,梁武帝撰《孝经义疏》……,在他们眼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怎么会是本呢,显然“忠”才是本,而孝是方法和工具罢了。
为了让忠君思想深入人心,统治者把“孝”作为能成为出仕的考核标准,(真正的目的是驯化出“忠臣”,泯灭其反抗意识,“孝”为表“忠”心里)。未做官的人为了做官,想方设法的“孝”,已经做官的人为了保持官位,无所不用其极的宣传自己如何“孝”,忠孝”一至成为古代官场的 护身法宝。如明代的海瑞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刚直激烈,始终如一。却为了一个“孝”(向上表明自己很忠心)休掉过两位妻子,后来还有一妻子一妾自杀,原因是与婆婆不合。
鲁迅 在《二十四孝图》中痛心疾首的批判“忠孝”为吃人的“礼教”。
而真正的“仁”“义”“礼”“民本”原始精髓理念,统治者从不提及。
一,契约性君臣关系
孔孟思想体系以“礼”为纽带,以“仁”为内核,构建起君、臣、民三者间的责任共同体。仁,即有对民的要求,更有对君的契约。如果国君缺少领袖的道德品质,据孟子的看法,百姓有一种道德权利进行革命。这时候如果把国君杀掉,只是杀一个不义之人,不算是“弑君”。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八节,孟子认为,国君如果言行举止不配做一个国君,按孔子“正名”的主张,他在道德上就已不再是国君,而变成了一个“独夫”。在《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卿大夫“食田”须尽“治民”之责,《国语·周语》强调“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力罢尽,怨讟并作”时,贵族需减免赋税以维系平衡。
这种契约精神被孔子提炼为“君君臣臣”的伦理原则,即对民有要求,更有对君的束缚“是君使臣以礼”的实质。孔子在《论语·八佾》中强调,君主对臣下的尊重不仅体现为礼仪规范,更需落实为政策善意。鲁哀公问政时,孔子提出“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将礼制延伸至经济民生领域。
二,“臣事君以忠”的边界
子路问事君,孔子答“勿欺也,而犯之”,赋予臣子批判君主的道德义务。这种“忠”绝非盲从,而是以道义为尺度的政治忠诚。
照孟子看来,圣王必有“怜悯之心”,“仁”乃是怜悯之心发展的结果,怜悯之心要靠实行仁爱才能发展,实行仁爱,就是“推己及人”,而这就是“忠恕之道”:即已成为百姓的君王,就要竭尽全力的 做好君王该做的事。《尽心章句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行,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人如果充分发展的本性,不仅可以知天,而且可以与天合一,所以“忠恕”之道是对君王要求,而不是要民“孝忠”。
三,权力制约:
《孟子·尽心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如果诸侯危害到国家,就应该更换他们。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的合法性在于其是否维护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否则可以被取代。
《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缓也”,“民事”指民众的事务,如农业生产、生活福祉等。孟子强调处理民众事务不能拖延,必须优先考虑,应以百姓的福祉为急务。
道德实践:
孔子提出“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赋予士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退出权。孟子更设计出“贵戚之卿”可废立失德君主的具体程序。
孔子修订《春秋》时采用“曲笔”,表面求君亲长上免奔亡弑夺之祸,实则暗讽君王失道、无仁,是上行下效的结果。
1.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秦朝灭亡,百家复苏。文、景重黄老。经过两个朝代的修身养息,国家得到修复。汉武帝时诸侯王不能同中央抗衡,强大的已被铲除,弱小的回心俯首,有大一统的局面,却没有大一统的理论。
董仲舒献上《天人三策》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提出天是至高神祇,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但若君主失道,天会通过灾害、怪异现象发出警告(“灾异谴告”),若仍不改正则会导致政权崩溃。
董仲舒提出一整套理论,来证明天的意志,天是可以观察,可以解释的。比如说,天欢喜,便有春,天快乐,便有夏;秋是天的忧愁,冬是天的悲哀。天道就是人伦,这叫天人合一。从四时相代到生活中最小的细节,无不体现天的意志。
天道有常,人必须顺天承意,体现为君王要听从天的意志,臣民要听君王的,儿子要听父亲的,女人要听男人的,如此等等,“下事上,如地事天,此之谓大忠”。
从此国家统治的不再是以民为本,而是以天为主,(一切看天的意见,授命于天,统治者之上变成了天,是天之子)。当然“天意”也可以约束君主行为,要求其修德勤政。只是武帝后来不喜欢儒生借天象以示警,说祥瑞也罢了,灾异就谁提就把谁干掉。
从此君王就是天! 君王的旨意就是天的旨意,天的旨意谁敢不从?民众的反抗性就被消除了一大半。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被扭曲为单向服从的纲常伦理,彻底背离孔孟对等义务的原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成为儒家“愚忠”的标签。
2. 宋明理学的极端化
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天理"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也是儒家伦理的终极依据(仁、义、礼、智)。朱熹认为人性本善(性即理),但后天私欲会遮蔽天理。通过"格物致知"穷究天理,以"克己复礼"克制私欲,最终达到"心与理一"的境界。朱熹主张以天理规范家庭(孝悌)、国家(忠义)等伦理关系,维护"三纲五常"的礼教体系。本是面对上中下所有人的礼教体系,被统治考一篡改就变成了压制底层人的一个牢笼。
而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将天理内化为心性本体),但最终也被纳入维护统治的框架中,表面上逻辑严密的明规则,暗地里却被统治者形成了丛林法则似的潜规则,怎么说呢?统治者可以把这一套规则用在民众身上但是自己却不在游戏规则内。也就是阴阳两套规则并行,最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道德”标准是有话语权的说了算,比如一个集团里谁的品德怎么样,并不是由这个人的品质本身决定的而是由领导说了算, 所以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往体制里挤,不都为了争得那一份话语权,这是“生杀”大权呀!
3. 皇权对经典的篡改
明太祖朱元璋因孟子“民贵君轻”威胁皇权,将孟子逐出孔庙并删改《孟子》文本。事实上不仅朱元璋,历代统治者只要是对于统治不利的书籍、话语都会被绞,每个朝代都会有文字狱。更厉害的是自汉朝以后官吏选拔制度,做官要考试,要考儒学,儒学成为官学。最开初考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但到了明清两朝,《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标准,朱熹的注解取代孔孟原意,使儒学彻底沦为统治术。 人民的思想也不再自由,全国思想上下统一,愚忠愚孝横行大地。
4. 法家与儒家的合流
历代王朝“外儒内法”,表面上尊儒,实则融合法家权术。商鞅“弱民”政策(《商君书》)与韩非子的“八奸”控制术,与儒家民本思想背道而驰,却成为统治的手段。
汉朝 :明面说“独尊儒术,施行仁政” 。暗里酷吏张汤以《春秋决狱》之名行严刑峻法 维护皇权,打击豪强 。
唐朝 :明面说“礼法合一,德主刑辅” 。暗里武则天用《大云经》神化统治,同时大兴告密之风 瓦解门阀,巩固个人权威 。
明朝 :明面上说“重农恤民,节俭爱民” 。暗地里朱元璋以空印案、郭桓案清洗官僚,株连数万人 消除腐败威胁,集中财政控制权 。
清朝: 明面上说“满汉一体,天下为公” 。暗地里雍正以《大义觉迷录》批驳异己,强化思想控制 ,消弭反清言论,构建统治合法性 。
几千年传承下来上层人思想越来越强,越来越开放多元,而底层人民的思想被死死的按在“忠孝”被上洗了一遍又一遍。
吴虞说:“孝敬忠顺之事,皆利于尊贵长上,而不利于卑贱,虽奖之以名誉,诱之以禄位,而对于尊贵长上,终不免有极不平等之感。”
鲁迅说这是吃人的社会,一点不假。一面让你放下手中的武器,一面又霍霍在磨着刀。
把需学变成吃人的礼教是统治者最愿意的。因为这样成本是最低的。
如果我们要想从礼教牢笼里面出来,那么我们必须正视儒学,从哪里进去的,就从哪里出来。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赵普称“《论语》二十篇,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可见其地位。
如果我们脑子里面仅有“忠孝”,以为儒学就是讲“忠孝”,那么我们就永远不可能看见 精髓。
儒学除了学习教育,也讲政治,也讲宇宙规律,也讲思维方法,讲人性……
当你读到子路问"先之劳之",就会明白什么才是领导哲学;当你读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就能见识什么才是政治伦理;当你明白了 "叩其两端而竭焉"就会知道有一种思维叫中道思维;当你悟透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你能理解大千世界的千奇百怪!
……
如果真正读懂了儒学哪怕是“忠孝”二字,我们都不会被绑架:要顺也是顺应天地,顺应规律,顺应法则,而不是顺应地位高的;要忠也是忠于天地,忠于内心本性,而不是忠于地位高的。
最需要正视的是:儒学是一套系统,它可以化为一把刀,也可以化成牢笼,一匹马,一把梯子……关键你想要什么?
来源:女巫读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