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技术狂飙突进的 2025 年,工业自动化已不再是冰冷的机械运转,而是 “数据驱动、智能决策” 的超级引擎。全球制造业正经历一场静默的 “脑力革命”—— 从传统流水线向柔性化、无人化、低碳化跃迁。在这场变革中,中国工业自动化龙头汇川技
在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技术狂飙突进的 2025 年,工业自动化已不再是冰冷的机械运转,而是 “数据驱动、智能决策” 的超级引擎。全球制造业正经历一场静默的 “脑力革命”—— 从传统流水线向柔性化、无人化、低碳化跃迁。在这场变革中,中国工业自动化龙头汇川技术,正以 “硬科技 + 软实力” 双轮驱动,悄然布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工业元宇宙等未来赛道,试图在智能制造的金字塔顶端刻下 “中国坐标”。
“未来的工厂将是一个会思考的有机体。” 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曾断言。而这家公司,正通过自研的 iFA 工业软件平台(国产版 “博途”),将这一预言变为现实 —— 从伺服电机的精准控制到数字孪生的全闭环设计,从新能源汽车的澎湃动力到人形机器人的灵动关节,汇川的每一步都在重构工业的未来边界。
汇川技术创立之初,彼时的中国工控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所垄断。然而,汇川打破了 ABB、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垄断地位。
在通用伺服系统领域,2024 年上半年,汇川技术在中国市场份额约 28%,位居第一名 ,把西门子(11%)、安川(7%)等竞争对手甩在身后。从 2020 年到 2022 年,汇川技术在通用伺服系统市场份额快速提升,为伺服系统国产替代作出重要贡献,是通用伺服系统国产化领头羊。其份额快速提升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方面提前布局新能源赛道,早在 2015 年,汇川技术就开始进军光伏、锂电等新能源领域的伺服用品;另一方面,在 2020 年年末就提前对工控芯片大量备货,在行业缺芯严重的情况下保障供应,实现了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伺服系统市场规模为 206 亿,预计到 2025 年将增长至 235 亿,年复合增长率为 4.5%。作为行业龙头,汇川技术有望充分受益于这一市场增长,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汇川技术同样成绩斐然。2024 年上半年,其工业机器人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为 9%,位居第三。其中,SCARA 机器人更是以 26% 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近几年,其工业机器人业务成长态势良好,销售收入增长明显,盈利状况也十分可观。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泛 3C、光伏和锂电等领域。并且随着六关节机器人产品线的逐渐补充,以及焊接、打磨等工艺的积累与应用,其机器人产品正逐步向机床、塑机、压铸、汽车等领域拓展 。2024 年,公司推出了 IR-R300、IR-R245、IR-R35 等六轴机器人系列,负载最高达 300kg,能够满足汽车、锂电、一般工业等多个领域的需求。小负载六轴机器人已实现大批量销售,中大负载六轴机器人也开始形成批量销售。此外,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开发电机、驱动、执行器模组等核心零部件。
在低压变频器、小型 PLC 等其他细分领域,汇川技术也表现卓越。2024 年上半年,低压变频器产品(含电梯专用变频器)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 19.6%,位居第一名;小型 PLC(可编程控制器)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 13.7%,位居第二名。 从营收数据来看,2024 年上半年,通用自动化业务占公司营收的 40% 以上,成为第一大业务。该业务主要为自动化设备及产线提供变频器、伺服系统、PLC 等核心部件,足以彰显其在公司业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
从 2020 - 2023 年,公司营收从 115.11 亿增长到 304.20 亿,年复合增长率为 38.26%;归母净利润从 21.00 亿增长到 47.42 亿,年复合增长率为 31.19%。2024 年前三季度,汇川技术实现营收 253.97 亿,同比增长 26.22%。其中,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104 亿,同比增长 96%;通用自动化(含工业机器人)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109 亿,同比增长 4%。在整体市场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汇川技术业绩依然保持稳健增长,说明公司具有较强的抗周期能力。
汇川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突破、创新与拓展的奋斗史。公司从变频器起步,凭借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逐步拓展产品线,成功进入多个领域,实现了多元化布局。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汇川技术作为第三方电控供应商龙头,展现出强大的实力。2024 年,其电机控制器市占率达 11%,合作车企包括理想、小米、广汽等 40 余家。尽管新能源汽车业务毛利率目前处于 20%-25%,但订单量激增 300%,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市场对其产品的高度认可。苏州 50 亿产能扩建项目的落地,更为其未来的规模效应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以理想汽车为例,汇川技术为其提供的电驱系统,助力理想汽车在市场上取得了优异的销售成绩,双方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轨道交通业务也是汇川技术的重要布局之一。其自主研发的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在苏州地铁 3 号线的应用堪称典范。该系统经过近两年的节能验证试验,节能率达 16% - 20%。若苏州地铁 3 号线全线装备此牵引系统,预计每年可节约电费约 500 万元,按地铁列车 30 年设计寿命计算,可节约电费约 1.5 亿元。如配备地面能馈装置,预计综合节能率可达 30% 左右。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汇川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工业软件领域,汇川技术收购法国工业软件公司 Irai,构建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 “设计 - 仿真 - 生产” 全闭环。这一举措使公司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孪生平台,企业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和优化,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汇川技术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 “行业线出海” 策略,将电梯、注塑机等优势产品输出到东南亚、欧洲市场。在拓展过程中,公司充分考虑当地市场的需求和特点,对产品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同时加强与当地合作伙伴的合作,建立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为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汇川技术在这两方面的投入和成果令人瞩目。
在研发投入上,汇川技术始终保持高比例。2024 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 14.73 亿元,研发费用率为 9.10% 。从 2020 - 2023 年,公司研发费用持续增长,2020 年为 10.23 亿元,2021 年增长至 16.85 亿元,2022 年进一步提升到 22.29 亿元,2023 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就已达 20.31 亿元,研发费用率也从 2020 年的 8.89% 稳步提升至 2023 年前三季度的 10.09%。这种持续且高额的研发投入,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汇川技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储备。2024 年上半年,公司研发人员合计 5822 人,占总员工数的比例较高。从 2020 - 2022 年,研发人员数量大幅增长,2020 年为 2513 人,2021 年增加到 3560 人,2022 年达到 4793 人,2023 年上半年进一步增长至 4922 人,占比达 22.86%。这些研发人员分布在各个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支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研发团队。
在研发成果上,汇川技术硕果累累。截至 2023 年 6 月末,公司累计获得 3067 个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这些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涵盖了公司的核心业务领域,如高性能矢量控制、运动控制技术、大功率驱动技术、中大型 PLC 技术、工业机器人和 CNC 控制技术、高精度编码器技术、高性能伺服电机、高速电机和磁悬浮轴承技术等。这些核心技术不仅支撑了公司现有业务的发展,也为公司未来在新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展望未来,汇川技术在多个关键领域的布局令人充满期待。在人工智能领域,公司已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目前,在机器视觉领域,汇川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了 AI 技术,实现了对生产过程中的缺陷检测、分类和定位等功能,显著提高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在大模型方面,公司也在积极开展相关技术预研,探索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例如,通过大模型技术对工业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汇川技术有望将其更广泛地应用于产品和服务中,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扩大市场份额。
国际化也是汇川技术的重要战略方向。公司从 2022 年开始通过 “行业线出海” 和 “借船出海” 策略加大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未来,公司将持续推动 “Globalocal” 模式落地,新设海外子公司,落地海外工厂,优化渠道和联保中心建设,推出国际版产品。匈牙利工厂产能已经开始释放,印度和北美区域的制造业仓储能力也在规划中。通过这些举措,汇川技术将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对手展开更有力的竞争。然而,国际化进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差异、文化差异、贸易政策等,汇川技术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这些挑战,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能源管理方面,汇川技术积极践行 “双碳” 目标。在源侧网侧、工商业、户用等领域,公司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报告期内,公司 PCS 出货量达 4GW,组串式储能一体机与第二代 “智能全液冷工商业储能一体机” 发布并批量销售,逐步打开能源管理市场空间。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能源管理市场前景广阔。汇川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布局,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也将为公司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
从长期发展来看,汇川技术有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业务拓展和市场布局,实现更大的突破。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持续巩固和提升市场份额,加强技术研发,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产能的释放和市场份额的扩大,有望提升盈利能力,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内的地位;在新兴业务领域,如人工智能、能源管理等,积极探索和布局,培育新的增长点。未来,汇川技术有望成为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为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全球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汇川技术的故事,始于 2003 年。这一年,在深圳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朱兴明带领着一众华为电气部门的前员工,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坚定信念,踏上了创业的征程。当时的中国工控市场,几乎完全被国外品牌所垄断,犹如一片被巨石压顶的荒原,看似毫无生机。但在朱兴明的眼中,这片荒原之下,却蕴藏着无尽的宝藏。
朱兴明创业基于三大假设,这三大假设犹如三把锐利的宝剑,为汇川技术开辟出一条前行的道路。第一,他坚信中国有成为自动化大市场的土壤。彼时,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仿造到自主制造的跃升,让整个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朱兴明敏锐地察觉到,这片肥沃的土壤,必将孕育出自动化行业的参天大树。第二,中国制造业的大发展,必然对本土化的优秀零部件厂商有着强烈的需求。那些国外品牌虽然强大,但在服务的及时性、对本土市场的理解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短板。而汇川技术,作为本土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制造业的需求。第三,朱兴明对自己和团队的资源与经验充满信心。在华为电气部门的工作经历,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市场经验,这些宝贵的财富,成为了他们创业的坚实后盾。
基于这三大假设,汇川技术在创立之初,果断切入了当时国产基本一片空白的变频器领域。变频器,作为工业自动化的核心部件之一,广泛应用于电梯、起重机等机械设备中。而当时,正值城镇化建设风风火火之际,国内对这些机械设备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汇川技术的出现,犹如一场及时雨,迅速填补了市场的空白。
2003 年,汇川技术成功掌握了变频器矢量控制技术,并推出了第一款产品 —— 变频器。这款产品的诞生,凝聚着团队的智慧和汗水,也标志着汇川技术正式踏上了征程。随后,他们又推出了电梯一体化控制器,将控制主板与高性能变频器高度融合,开创了电梯控制的新模式。与传统方案相比,汇川的一体化控制器成本降低了 30%,现场安装周期缩短了一半,极大地提升了电梯企业的运营效率。凭借这两款产品,汇川技术顺利进入了通用工业和电梯行业,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 “隐形冠军”,汇川技术的财务表现既彰显龙头地位,亦折射行业挑战。以下是关键财务指标与市场对比(数据综合自 2024 年财报及机构预测):
指标2024 年 Q32024E(预测)2025E(预测)行业均值(创业板机械板块)营业收入(亿元)92.14385.86466.1543.3(2024Q3)归母净利润(亿元)12.3651.8162.651.49(2024Q3)毛利率(%)29.69%30.2%31.5%25.8%研发费用率(%)8.68%9.1%9.3%4.2%市盈率(PE)20.917.314.535.6深度解读:营收高增,利润承压。2024 年 Q3 营收同比增长 20.13%,但净利润微降 0.54%,主因新能源汽车业务毛利率偏低(20%-25%)拖累整体盈利能力。尽管新能源汽车业务订单量激增 300%,带来了营收的高速增长,但较低的毛利率使得利润增长受到抑制。这也反映出汇川技术在业务结构上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高毛利率业务的占比,以提高整体盈利能力。
现金流为王。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半年达 38.57 亿,同比激增 144%,为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提供 “弹药”。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汇川技术通过良好的经营管理,实现了现金流的大幅增长,这将有助于公司在技术研发上投入更多资源,推动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同时,也为产能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
估值优势。当前 PE 仅 20.9 倍,显著低于创业板机械板块均值(35.6 倍),安全边际凸显。较低的市盈率意味着投资者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入公司股票,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这也反映出市场对汇川技术的价值存在一定的低估,随着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其估值有望得到修复。
市场份额方面,伺服系统(28%)、低压变频器(18%)、小型 PLC(15%)均居内资第一,在 2024 年上半年的市场份额数据中,汇川技术通用伺服系统在中国市场份额约 28%,位居第一名,低压变频器产品(含电梯专用变频器)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 19.6%,位居第一名,小型 PLC 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 13.7%,位居第二名,位列内资品牌第一名,这样的成绩碾压西门子、安川等外资品牌。其在这些领域的领先地位,不仅是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更是多年来技术积累和市场拓展的成果。
技术壁垒上,汇川技术自研高速总线技术、精密运动控制算法,在光伏、锂电等高精度领域实现进口替代。在光伏行业,其伺服系统能够精准控制设备的运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锂电领域,通过精密运动控制算法,实现了对锂电池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精确控制,确保了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这些技术的突破,使得汇川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力,为国产替代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新能源汽车电驱:规模换空间的豪赌行业地位上,汇川技术是第三方电控供应商龙头,2024 年电机控制器市占率 11%,合作车企包括理想、小米、广汽等 40 余家。与理想汽车的合作中,汇川技术为其提供的电机控制器,助力理想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汇川技术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市场口碑,与众多知名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
虽毛利率仅 20%-25%,但订单量激增 300%,苏州 50 亿产能扩建项目落地后将释放规模效应。订单量的大幅增长,反映了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旺盛。苏州 50 亿产能扩建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提高其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升其盈利能力。通过规模效应的释放,汇川技术有望在新能源汽车电驱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
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 “关节大师”产品升级上,从 SCARA(市占率 26%)向六轴机器人(负载 300kg)延伸,2024 年市场份额达 9%。汇川技术的 SCARA 机器人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占有率,其在 3C 电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公司不断拓展产品线,向六轴机器人延伸。2024 年推出的 IR-R300、IR-R245、IR-R35 等六轴机器人系列,负载最高达 300kg,能够满足汽车、锂电、一般工业等多个领域的需求。小负载六轴机器人已实现大批量销售,中大负载六轴机器人也开始形成批量销售。
未来布局上,汇川技术积极研发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电机、执行器模组),抢占特斯拉 Optimus 供应链先机。人形机器人是未来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汇川技术提前布局,研发相关核心部件,有望在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通过与特斯拉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不仅能够提升其技术水平,还能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影响力。
在数字化生态的构建上,汇川技术通过收购法国工业软件公司 Irai,成功搭建了数字孪生平台。这一平台的搭建,让汇川技术实现了 “设计 - 仿真 - 生产” 全闭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在数字孪生平台上对产品设计进行虚拟仿真,提前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在产品生产阶段,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国际化突围方面,汇川技术采用 “行业线出海” 策略,将电梯、注塑机等优势产品输出到东南亚、欧洲市场。在东南亚市场,汇川技术的电梯产品凭借其高性价比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受到了当地客户的青睐。在欧洲市场,汇川技术针对当地对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要求较高的特点,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水平,与当地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低碳化革命的浪潮中,汇川技术与江苏欣宏泰合作,共同推动线缆装备智能化与低碳化升级。汇川技术凭借其强大的工业自动化及数字化平台优势、体系化的数据治理能力,与欣宏泰对于行业工艺的深厚积累相结合,为线缆行业装备国产化、智能化及低碳化升级贡献力量。在合作过程中,汇川技术为欣宏泰提供了高性能的多传驱动器和能量回馈技术,相比传统方案节省了 50% 电柜空间,将设备再生能量内部利用,拉丝机无需制动电阻,实现了节能省电。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汇川技术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正如任何一家快速发展的企业一样,汇川技术也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
制造业的周期性波动是汇川技术面临的一大挑战。制造业 PMI 的波动直接影响着通用自动化的市场需求。当制造业处于扩张期时,企业对自动化设备的投资增加,汇川技术的产品需求也随之上升;反之,当制造业进入收缩期,企业往往会削减开支,自动化设备的采购也会相应减少。例如,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一些中小企业可能会推迟或取消自动化升级计划,这对汇川技术的通用自动化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为了应对这一风险,汇川技术积极推进多元化布局,加大在新能源、机器人等弱周期领域的投入,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通过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汇川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找到增长机会,从而提高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业务占比的不断提升,汇川技术也面临着毛利率压力。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毛利率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公司的整体毛利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获取市场份额,企业往往需要在价格上做出一定的让步。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也对成本控制带来了挑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汇川技术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不断提升产能利用率,通过规模效应来摊薄固定成本,从而提高整体的盈利能力。
技术迭代风险也是汇川技术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在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技术路径尚存在不确定性。例如,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如人工智能算法、传感器技术、动力系统等,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如果汇川技术不能及时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可能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为了应对这一风险,汇川技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展开产学研合作,加强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以确保在技术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短期(1-2 年):关注新能源汽车订单转化(理想 L6、小米 SU7 放量)与伺服系统份额提升。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理想 L6、小米 SU7 等热门车型的销量增长将直接带动汇川技术相关零部件订单的增长,有望进一步提升其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市场的份额。在伺服系统领域,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市场口碑,汇川技术将继续巩固在现有市场的地位,并逐步向新的应用领域拓展,实现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
中期(3-5 年):工业机器人产能释放(目标市占率 15%)与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汇川技术将加大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投入,随着新产能的逐步释放,其工业机器人产品的市场供给将大幅增加,有望实现市占率达到 15% 的目标。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努力实现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突破,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长期(5 年以上):数字化平台(iFA)与国际化战略打开全球市场,对标西门子、ABB。通过数字化平台 iFA 的不断完善和升级,汇川技术将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国际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将使公司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逐步缩小与西门子、ABB 等国际巨头的差距,成为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
来源:不出名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