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校书记、校长共话“新春第一会” :争当技术创新“策源地”

B站影视 2025-02-06 08:57 2

摘要:2月5日,蛇年首个工作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是广东连续三年举行“新春第一会”。教育战线如何谋划高质量发展大计,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对此,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了广东一些高校的书记、校长,听听他们对新一年的发展憧憬。

2月5日,蛇年首个工作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是广东连续三年举行“新春第一会”。教育战线如何谋划高质量发展大计,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对此,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了广东一些高校的书记、校长,听听他们对新一年的发展憧憬。

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未来产业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表示,为对接广东省未来产业“两核双廊多极点”的空间布局,中山大学将充分发挥学校三地办学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尤其在未来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该校将深度打造多模态世界大模型,自主赋能各类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智能硬件终端,服务低空经济、医疗等重要领域;依托与华为共建的校企联合实验室,面向未来无线网络重大需求联合开展基础性和结构性创新,突破关键底层技术,培养未来电子信息产业技术领域高水平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邢锋表示,暨南大学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瞄准生物医药、网络空间安全、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稳步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建设,深入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加速提升科研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国家级智库型研究基地的实体化建设为契机,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充分彰显暨南特色、辐射粤港澳地区的高端智库品牌。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邱学青表示,广东工业大学将锁定“卡脖子”难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与制造等关键领域的前沿导向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力争产生一批突破性成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广工力量。同时,将以打造1个“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为主线,以建设沙河校区大学科技园和大学城2个转移转化基地为承载,以共建N个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为支撑,实现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以特色学科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广东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军说,广东金融学院坚持“前沿、交叉、急需、特色”原则,紧密对接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立足金融行业,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以交叉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为引领,以“数智+金融”打造中国特色经济金融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接下来,学校将着力培养“数智+金融”人才,积极创建中国第一所“金融大学”。

星海音乐学院院长陶陌表示,该校将艺术教育创新深度融入广东高质量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人才培养—艺术科创—产业协同”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形成艺术赋能区域发展的“星海模式”。他提到,要前瞻性布局音乐科技、AI智能作曲与编舞、音乐治疗等交叉学科集群,搭建音乐与脑科学实验室与人工智能艺创工坊。搭建“艺术+X”的文化艺术与科技共创平台,创设文化传播新场景,打造产学研用贯通的创新价值链,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耦合与协同进化。

广州华商学院党委书记陈玉欢表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所财经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民办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广州华商学院将以“湾区所需、华商所能”为使命,通过教育模式革新与产业服务升级,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建设,规划建设“未来产业创新中心”,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华商智慧与力量。

以产教深度融合

加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产业有新有旧、有大有小、有主有辅,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巩固和优化,紧盯衣食住行生活必需、原料器件生产必备,实现成行成市、成链成群、成名成品发展,把产业根基扎得更深更厚更实。

对此,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马栩生表示,该校将主动服务人口发展战略、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深入推进产科教融合,聚焦产业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形成“外、艺、幼、焙、老”五大办学支撑,提升重大民生工程贡献力。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方迎生表示,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将围绕大数据、先进制造、农村电商、生态文旅、绿色能源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需要,认真贯彻落实“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学院从“服务单一产业”向“赋能全域生态”升级,强化政策对接,推动产教融合由“项目合作”向“生态共建”纵深发展,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余莎说,2025年,该校将持续聚焦医疗健康领域,坚持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一体部署,依托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健康大数据管理等新兴交叉专业优势,围绕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动态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深化产教协同发展,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拓展社会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结合的“紧密度”和与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加快培养未来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助力广东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互动。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越来越凸显,我们既要成为产业升级的‘人才蓄水池’,更要争做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院长李国年说,学校将以7个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产教融合共同体、现代产业学院等为依托,深耕“百千万工程”,聚焦广州都市圈特别是清远佛冈等“老少边”地区产业,优化“研发—双创—服务”一体化的立地式技术技能服务体系,让“城建所能”“城建所长”在“县域所需”中结出硕果,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城建“职教力量”。

谌新民:广州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人才的吸引力

珠江潮涌,春来争先。2月5日,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众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谋广东高质量发展大计。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会长、广州华商学院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谌新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要点是要吸引大批优质人才参与进来,而广州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具有强吸引力的人才环境。

如何充分释放良好人才环境的发展潜力?谌新民认为,需要发挥系列人才政策效应,吸引数量众多、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到广州来发展。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三大人才高地之一,广州在其中有着特殊的、重要的地位,粤港澳三地如果能够发挥人才协同效应、互补优化效应,将带来很好的人才引进效应,对产业发展也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谌新民希望广州推出系列化人才政策,既要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劳动者到广州来就业,也要大力培养技能人才,还要引进高端人才,从而支撑广州整体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他呼吁:“广州要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来使人才政策更充分发挥效能,更好支撑广州高质量发展。”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据了解,今年,广东将以“粤聚英才、粤见未来”为主题,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名高校毕业生来粤就业创业。此外,作为广东连续三年在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召开的高质量发展大会,本届大会首次设置了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扶持政策解读环节。谌新民认为,这一环节在整个高质量发展大会中意义重大,其提供的科学、合理、清晰的政策解读,对于引导企业的投资发展方向而言非常有帮助。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曾俊、林欣潼、谢泽楷 通讯员:王刚、陈红军、刘苗、陈丹、王艳君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高鹤涛、庄小龙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来源:一百科解码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