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午9点,三峡大学地学楼307实验室,土木与建筑学院院长邓华锋教授正与团队成员一起进行岩样微细观结构测试,并探讨项目试验进展情况。
三个大学教授的一天(副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泽牧 通讯员 杨叶 文/图
2月3日,正月初六。
【镜头一】
上午9点,三峡大学地学楼307实验室,土木与建筑学院院长邓华锋教授正与团队成员一起进行岩样微细观结构测试,并探讨项目试验进展情况。
邓华锋(左)与团队成员进行岩样微细观结构测试。
邓华锋介绍,按照三峡工程“冬蓄夏洪”的调度计划,水库水位在145米的防洪水位和175米的蓄水发电水位之间,或缓慢或快速升降,形成了30米的消落带。在库水位周期性升降,令库岸岩体劣化致灾问题逐渐凸显。该团队的攻关任务,便是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岩体劣化致灾和绿色防治问题开展研究,解决库岸消落带带来的相关技术难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三峡库区消落带岩体劣化机理与微生物改性加固研究”资助下,三峡大学已开展试验、理论和技术研发工作。“项目总研究周期4年,我们已进行了2年研究。”邓华锋说,项目研究涉及大量现场调查取样,但项目组的创新劲头很足。三峡工程建设运行以来,先后经过20余年多期(次)大规模、系统化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今年,邓华锋团队还将参与长江三峡多元数字智造与服务能力建设项目,重点开展大型水库岸坡长期稳定综合试验平台建设。
【镜头二】
下午1点半,三峡大学水环楼停车场,水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李洋波停好车,朝3D打印实验室走去。
李洋波调试实验设备。
实验室里堆满了器材。“目前我们正在研发3D打印AI设备,不光能打印真人人像手办,还能打印三层别墅、水利河道构件等大型项目。”李洋波说,3D打印应用于水利、建筑工程领域,可大幅提升行业智能建造水平。
从教24年来,李洋波主要教水利工程制图及CAD,研究方向是3D打印与智能建造、人工智能图文转3D模型和全彩3D打印。
在他看来,建筑3D打印技术是颠覆性的变革技术,需攻克3D打印墨水及其强度、抗裂性和耐久性和打印喷嘴走位的精准控制问题。目前,该团队已完成实验室样机研发,正在进行中试测试。
李洋波团队曾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60多篇,拥有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0多项。
“今年我们将继续研究钢筋混凝土一体化3D打印技术,投入建筑结构与装饰一体化全彩3D打印技术装备研发。”李洋波对3D打印前景充满了信心。
【镜头三】
“走,去看看我的无人机实验!”下午3点,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自动化系主任鲍刚教授理了理冲锋衣,领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直奔无人机操控中心。
鲍刚检查无人机。
无人机操控实训基地,一排排无人机整装待发,科技感满满。
“从前,电网检查都是采用人力巡检,任务繁重。”鲍刚拿起一架无人机说,他前年带着研究生团队在某地电网考察,发现巡检人员要花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巡检。“如果完成全年巡检,要耗费800万元,十分浪费人力物力。”
2024年,鲍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无人机巡检线路的研发上。学校与相关公司紧密合作,共同研发本地无人机巡检项目。“企业提供需求,我们带着问题进行研究,保证实验成果落地转化。我们的应用落地后,一年可为企业节省不少巡检成本。”
创新路上难免会有拦路虎。“天气对线路巡检影响很大,最近天气寒冷,无人机电池续航便会受到影响。”鲍刚说,目前团队正在攻克相关难题。
2025年,鲍刚打算将多智能体协同控制技术运用到电力设备的检测,将实际研发中遇到的问题拿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产教研相结合,让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落到实处。“我们围绕巡检无人机的新算法已成型,预计今年将投入运用。”鲍刚按下遥控,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向着创新的长空飞去。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