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四点的平壤居民楼,72岁的朴顺女老人摸黑起身。她颤巍巍地从五斗柜最底层抽出个褪色的铁皮盒,借着月光数了数里面泛黄的粮票——这是她攒了八年准备给孙子结婚用的"老婆本"。突然,隔壁传来剧烈的咳嗽声,老人手一抖,两张豆腐票飘落在地。她望着病床上骨瘦如柴的老伴,终
凌晨四点的平壤居民楼,72岁的朴顺女老人摸黑起身。她颤巍巍地从五斗柜最底层抽出个褪色的铁皮盒,借着月光数了数里面泛黄的粮票——这是她攒了八年准备给孙子结婚用的"老婆本"。突然,隔壁传来剧烈的咳嗽声,老人手一抖,两张豆腐票飘落在地。她望着病床上骨瘦如柴的老伴,终于颤抖着抽出一张肉票...
粮票上的齿痕
在朝鲜,每张粮票都有故事。
新义州纺织厂女工金明姬的粮票本永远缺着右上角——那是三年前女儿高烧不退时,她连夜跪求车间主任换退烧药撕下的。现在那处残缺被仔细贴上了印着金达莱的胶布,胶布底下还渗着当年泪水的痕迹。
"粮票比命重啊。"她摩挲着1987年产的"共和国功臣"特供票,这是去世的父亲留给她唯一的遗产。当年父亲为抢救炼钢炉全身烧伤,弥留之际塞给她的不是存折,而是三张能换大米的红边票。如今这些票早已过期,却被她缝在结婚时的红绸布里,成为女儿成年礼的"传家宝"。
平壤仓田街的筒子楼里,26户人家共享着十个灶眼。每天清晨五点,43岁的李贞淑总要抢先霸占靠窗的炉灶——她智障的儿子闻不得煤烟味。墙上斑驳的"节约标兵"锦旗下,主妇们心照不宣地遵守着无声的规则:谁家飘出肉香,就要分一勺给化疗的崔大姐;蒸了白米饭的,得给刚生完孩子的美兰盛半碗。
上周三,整栋楼突然炸了锅。独居的退伍老兵安大爷,竟用抗美援朝纪念章换了一斤五花肉!当油星在铁锅里噼啪炸响时,二十几个孩子扒在门框上咽口水。可那天深夜,每家窗台都悄悄放着一块用白菜叶包着的熟肉——老人把肉切成26等份,自己只喝了口肉汤。
清津市劳模崔成哲家的奖状会"说话"。那张1979年"千里马突击手"证书背后,藏着女儿出生时饿死的秘密——当年他连续三个月在矿场加班,换来的特供奶粉票被偷了。现在他总把外孙的满月照别在奖状上,照片里婴儿手腕系着半张1980年的奶粉票,那是他找了二十年的"赎罪券"。
在平壤某机关大院,每晚都有个佝偻身影在翻垃圾箱。退休干部老金专门捡印着国徽的荣誉证书封皮——他儿子在边境执勤冻掉了三根手指,他想用这些烫金封皮给儿子糊个假肢套。"不寒碜,这都是光荣的证明。"老人把偷藏的党徽勋章别在假肢接缝处,灯光下像团灼烧的火焰。
国营食堂的告别
玉流馆冷面厅的3号桌有个秘密。服务员都知道,每月15号中午,会有个穿旧军装的老头来对着空桌自言自语。二十年前,他的六个儿子都死在金刚山隧道工程,遗体送回时,政府给了六张"烈士家属特供券"。老人至今攒着没用的第五张券上,还沾着当年滴落的血渍。
"他们最爱吃冷面。"每次老人都要额外点六碗面汤,把儿子的军功章一枚枚浸在汤里。"趁热喝..."他对着空气呢喃,浑浊的眼泪坠入面汤,把银质的千里马勋章泡得发白。
配给站前的守望
每逢月初的配给日,平壤西浦洞的粮站前总会排起蜿蜒长队。78岁的文奶奶总带着马扎子坐头一个——她要给瘫痪儿媳换软糯的碎米。去年暴雪夜,她裹着棉被在零下20度守了整宿,天亮时成了座雪人,怀里的粮票却还带着体温。
队伍里最揪心的是那些攥着过期粮票的人。上周二,抱着婴儿的年轻母亲突然跪倒在地——她死去的丈夫留下的粮票,竟被新政策宣布作废了!霎时间,队伍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前排的大妈塞给她半袋玉米面,后面的退伍兵悄悄往她兜里塞了张肉票。整条队伍默契地集体往前挪了半步,给她腾出个暖和的空档。
(尾声)大同江边的约定
夜幕降临时,平壤少年宫的孩子们在江边放起纸船。十岁的俊浩在船帆上写着:"等我当上劳动模范,就给奶奶换糖尿病的特效药。"下游不远处,他的奶奶正借着路灯补袜子,裤兜里揣着省下的半张糖票——那是留给孙子十岁生日的惊喜。
江风吹散了两代人的秘密,却吹不散炊烟里固执的守望。当我们的手机可以随时点来山珍海味时,在朝鲜的某个窗台上,或许正有位母亲借着月光数粮票,她指尖摩挲过的每道褶皱里,都藏着能照亮漫漫长夜的微光。
来源:百姓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