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刚建成的县城,十字路口东边是机关单位,西边是企业单位,县城的十字路口,每个角都有商店,那里是县城的中心,买任何东西都得去那儿,油盐酱醋茶、糖果、缝纫机、自行车、五金用品、日用百货,基本能满足当时的需求。
今天去给儿子批发雪糕,有一家专门批发雪糕的门店,屋里满是冰柜,冰柜里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雪糕,那真叫一个琳琅满目啊!
这让我想起了六十年前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我小时候听大人们讲的,当时在一个县城里人尽皆知,成了大家的笑谈。
20世纪60年代,国家处于百废待兴之时,鲁西北有一个新建的小县城,我们就称它为新县吧。
当时刚建成的县城,十字路口东边是机关单位,西边是企业单位,县城的十字路口,每个角都有商店,那里是县城的中心,买任何东西都得去那儿,油盐酱醋茶、糖果、缝纫机、自行车、五金用品、日用百货,基本能满足当时的需求。
那时没有冰箱,有卖老冰棍的,用木箱子装着,里面用棉被裹着冰棍,有时挎在膀子上,有时放在十字路口边上吆喝着“冰棍,冰棍”售卖。
这个故事是由一个名叫王二肯吃的人引发的,听这名字,你们也能猜到,他在日常生活中很爱吃,味觉特别灵敏,对吃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王二肯吃在酒厂里上班,是个技术员。建国初期,县城里要派人去省会城市学习技术,正好抽到了他,于是他和几个人一起去了省会济南府学习。
20世纪60年代,县城和省会城市差距极大,文化交流、经济状况有着天壤之别。当时县城到省会,两天才有一趟车,10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一天的时间,从早晨坐车到傍晚才能到达,根本没有物流车运输物资。
来源豆包A1
王二肯吃跟着学习团来到了济南府(那个时代,济南就叫济南府),傍晚,学习团住在了招待所,吃完饭就休息了,一夜无事。
第二天上午,他们去酒厂开了一场调研会,下午就没事了,学习技术得等到明后天,那几个人都躺下休息了,王二肯吃觉得很无聊,就想独自到街上转转,他出了招待所径直往闹市区走去。
王二肯吃来到经二路,看到了繁华的济南府,这济南府可比县城漂亮多了,就看街道两边的法国梧桐树吧,遮天蔽日的,再看那东洋大剧院多气派啊,民国时期的建筑,民生银行两侧的大柱子很有气势,街道两边都是二到三层的小洋楼,真洋气,人的穿戴也洋气,穿着直筒裙,踩着高跟鞋,走起路来摇曳生姿,这还能干活吗?
他走到一个商店门口,看到有个老太太在门口吆喝着:“雪糕,雪糕,牛奶雪糕。”他一听有个“糕”字,肯定是吃的。他就跑过去问老太太:“大娘,您这卖的是什么呀?”
图网侵删
大娘说:“雪糕,牛奶雪糕。”他又问:“这个要不要粮票啊?”大娘说:“不要粮票,三分钱一块。”王二肯吃一听可高兴了,到哪儿买吃的都要粮票,唯独这个雪糕不要粮票,那好,我就多买些,带回去给老婆孩子尝尝鲜。
王二肯吃提起他的黑皮包打开,对老太太说:“大娘,您给我装满吧,该多少钱我给您。”老太太一听很高兴,这次可来了个大客户,把王二肯吃的皮包装得满满的。王二肯吃提起皮包拉好拉链,看天色已晚就急忙往回赶。
华灯初上,夜幕降临,王二肯吃来到了招待所,他鬼鬼祟祟的,怕同行的几个伙伴看到他拿了好吃的来分吃,就左躲右闪地来到了宿舍,那几个人都还没回来呢。王二肯吃急忙把他的皮包放在枕头下,长舒了一口气,总算是完成任务了。
第二天,招待所的服务员打扫卫生,闻到满屋子的雪糕味,当来到王二肯吃的床边时,惊呆了,原来枕头和褥子全湿了。把王二肯吃叫来理论,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本来买的是糕,怎么会化了呢?
这时房间里的其他人都哄笑起来,这个说:“王二肯吃,你吃独食啊,也不分我几块。”那个说:“王二肯吃,我昨天就发现你鬼鬼祟祟的,原来是去买好吃的了,也不给我们说一声。”王二肯吃的脸一阵红一阵白的,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从此,县城里就有了:雪糕化了的梗,把王二肯吃的故事传播开来。
这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真实故事,折射出在特殊的背景下,省会城市和小县城之间的差距,阻碍了人们的认知。
现在我们的物流发达了,省会城市和县城之间,再也不会出现那个年代的现象,基本上城市里有的东西,县城也有卖,这就是时代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来源:淡定的云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