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月7日,亚冬会在哈尔滨正式拉开帷幕。据媒体报道,这场体育盛事催热了冰雪游,哈尔滨搜索热度同比增长超3倍。可以说,继2024年年初哈尔滨文旅火遍中国之后,再次进入视野中心。
2月7日,亚冬会在哈尔滨正式拉开帷幕。据媒体报道,这场体育盛事催热了冰雪游,哈尔滨搜索热度同比增长超3倍。可以说,继2024年年初哈尔滨文旅火遍中国之后,再次进入视野中心。
除了冰雪大世界,这座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尔滨”的城市还有什么?很多人都会想到中央大街,太阳岛,大列巴和红肠,还有《夜幕下的哈尔滨》和女作家萧红……
中央大街老照片
“哈尔滨”充满了历史感
哈尔滨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它的历史虽可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但真正萌芽并成长为现在的模样,得从清代中期说起。
在解读“哈尔滨”这个名称由来时,黑龙江省的文史学者一再回溯这座城市的历史。在1993年的《学习与探索》杂志中,黑龙江省档案馆的纪凤辉提到,哈尔滨地区几度繁荣,几度衰落:
南北朝时期,哈尔滨经历了第一次兴衰。公元493年以后,哈尔滨一带是勿吉七部之一——安车骨部的居住范围,但公元667年唐破高丽,该部奔散微弱。这次兴衰,村名、城名均未能在史籍中留下来。关于它的历史,自然也无法较为清晰地追溯。
金元交替时期是哈尔滨第二次兴衰。金代,哈尔滨地区空前繁荣,但金亡之后,绝大多数村寨城堡毁于战火。这次兴衰,虽然留下了一些村镇的名称,但因年代久远,部分名称所指何处,都得再三考证。关于这一时期哈尔滨的历史,自然也无法精细勾勒。
哈尔滨的再次崛起要到清代中期。阿什河流域重新得到开发,出现大量村庄,随着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现代哈尔滨城勃然而兴。
那么,哈尔滨为什么叫“哈尔滨”呢?早在上世纪80年代,黑龙江人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罗列起来,哈尔滨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出自女真语,意为“光荣或荣誉”;一说是出自女真语,“天鹅”之意;还有一说是出自满语,“扁状的岛屿”之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哈尔滨”应为满语“晒网场”说,这个说法源于俄国人。1898年俄国采矿工程师阿奈鲁特在《1896年吉林下航记录》一书中经访谈考证后认为,哈尔滨即满语“晒网场”意。之后,这种说法流传开来。
萧红
为何会被誉为“东方莫斯科”
提到哈尔滨,上了年纪的人会想到《夜幕下的哈尔滨》,会提到“东方莫斯科”这个美誉。
这是因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大量俄罗斯人侨居哈尔滨,在这里大兴土木,他们在哈尔滨的生活习惯与精神追求深深影响了当地居民。
俄国人大规模进入哈尔滨,始于中东铁路开建,当时包括中东铁路建设管理局成员、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在内的俄罗斯侨民涌入哈尔滨。由于当地气候与莫斯科十分相近,四季分明,冬暖夏凉。所以,俄侨持续进入当地,并在里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开办学校、传播音乐、发展教育。据统计,截止1913年,哈尔滨的俄侨总数已达43091人,占哈尔滨人口总数的63.7%,十月革命之后,黑龙江省俄侨总数高达20万人,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哈尔滨。“东方莫斯科”这个名字便由此而来。
在俄国人进来之后,时局动荡,日本人、苏联布尔什维克、共产国际、中统军统,各国各方的间谍在这里轮番登场,这里渐渐成为闻名世界的远东谍都,直到哈尔滨回到人民手中,谍战大戏才宣告结束。如今,以哈尔滨为背景的谍战剧仍长盛不衰,《悬崖》《夜幕下的哈尔滨》《马迭尔旅馆的枪声》《剃刀边缘》《零下三十八度》等等等等。
围绕着中央大街,还可以跟着女作家萧红的脚步游览一番。散文集《商市街》真实记录了萧红在哈尔滨生活的点点滴滴。红霞街就是当年的商市街,与其相接的西五道街口,是萧军工作所在的《国际协报》所在地,萧红在这家报纸发表第一篇小说,并从此走上文艺创作路。红霞街25号院是萧红萧军当年的居住地,萧红的《生死场》在这里动笔,两人合著的《跋涉》就诞生在这里,它是哈尔滨第一本新文学集。此外,还有中东铁路桥、儿童医院后院后院的俄式黄色小楼、兆麟公园、一毛钱饭店旧址……
时光流逝,往日种种终成尘埃。如今,漫步于哈尔滨中央大街,身处俄式建筑的钢铁森林中,多数中国人可能会产生一种身在异国的感觉。哈尔滨中央大街上有数家俄国餐厅,其中华梅西餐厅最为热门,午饭时间未到,门口就会排起长龙。这家餐厅始建于1925年,原名为马尔斯西餐茶食店,据说与上海雅克红房子西餐厅,北京马克西姆餐厅和天津起士林大饭店并称为中国四大西餐厅。它起初是由俄国人楚吉尔曼所开,餐厅几易其主,历经德国人、波兰人、捷克人之手,最终在1959年公私合营,改制为国企,并改名华梅西餐厅。
即便到不了哈尔滨,很多人也听说过哈尔滨的红肠和大列巴。就算连这些都没听过,也该知道哈尔滨啤酒。它始创于1900年,最初就是为修建中东铁路的俄国人服务的。
当时,数以万计的俄国人来到哈尔滨,却苦于无啤酒可喝。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敏锐地察觉到了商机,他用欧洲酿酒师带到哈尔滨的优良酵母为基元,培育出了哈尔滨啤酒的第一代酵母。
图源:新华社
哈尔滨的其他名字也很有意思
冰城。这是哈尔滨另外一个名字。
1979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电影,名为《逛冰城》,介绍哈尔滨的冰雕文化和当地特有的与冰雪相关的生活方式。之后,一部音乐专题片在哈尔滨拍摄,名为《冰城之歌》,哈尔滨的“冰城”之名一炮打响。
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的哈尔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平均气温在零下十几度到几度之间,常刮北风或西北风,降雪量较大。“冰城”这个名字实至名归。如今,冰雪已成为当地的优势文旅资源。
在英译中,哈尔滨这个名字并不像其他省市是拼音简写,比如江苏的英译就是“jiangsu”,哈尔滨的英译是“harbin”,比拼音简写少了一个“e”。这几年,随着哈尔滨的名气暴增,这个问题也曾被网友讨论过。这又要说到“哈尔滨”这个名字的来源。因为它源自满语,所以在英译时便使用本族语言转写,相同情况的,还有厦门、拉萨和乌鲁木齐等地区。
哈尔滨有很多称谓,“东方莫斯科”也好,“远东谍都”也罢,每一个称谓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对现在的网友来说,哈尔滨还有另一个名字——“尔滨”。这个听起来非常亲切的名字在2024年传遍全国。热诚的哈尔滨,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亲人,或是朋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综合报道
参考资料:
1.《哈尔滨地名由来与哈尔滨城史纪元》;纪凤辉;《学习与探索》1993.2。
2.《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美誉的由来》;孙名蕊;《北方文学》2014.11。
3.《回归吧,哈尔滨满语地名“晒网场”的本义》;柳成栋;《黑龙江档案》2018.5
校对 王菲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