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我写了篇《农村又现 “读书无用论”,法律第一个不答应!》的头条文章,目前已获30万展现、1.5万阅读、留言一千多条。说实话,我挺意外的,但也特别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从这些数据和评论中,我深刻感受到大家对“读书无用论”的焦虑和无奈。
上周,我写了篇《农村又现 “读书无用论”,法律第一个不答应!》的头条文章,目前已获30万展现、1.5万阅读、留言一千多条。说实话,我挺意外的,但也特别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从这些数据和评论中,我深刻感受到大家对“读书无用论”的焦虑和无奈。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教育成本越来越高,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岗位却没有相应大幅增长,很多人觉得读书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很多人开始质疑读书的意义,所以 “读书无用论” 才有了市场。这种焦虑情绪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因为那里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孩子们的未来更显得不确定。
但真正让我失眠的,是深夜刷到的那几条评论——它们像手术刀般剖开现实:
“缺的不是大学生,是缺交学费的人”
“普通人家的孩子,读书红利已过,确实无用,不要费尽心机读书了”
“确实如此、我们村有好几个大学生在建筑工地打工、还有两个在家里种地、父母一生的血汗钱被学校盗去了、培养了一个满腹经纶的农民。”
这些字句太沉重了。因为我身边有太多农村出身、靠助学贷款读完大学的人,我太懂那种“赌上全家命运读书却输不起”的窒息感。
评论区高频词是“铁饭碗”“月入过万”,仿佛读书是张必中彩票。最扎心的是这条:“那你给我解释一下,孩子本科毕业现在和她妈干一样的工作一样的工资,怎么解释呢,她妈小学没毕业”。
但真相是:
1999年大学扩招前,全国大学生占比0.4%,如今超过57%(2023年教育部数据)行业迭代速度从10年缩短到3年(麦肯锡报告),传统“稳定职业”正在批量消失阿宇想说:
我理解那种“读二十年书不如初中同学开店”的落差。但把教育等同于“包分配”,就像要求买冰箱必须送空调——时代早已变了。
一位网友留言:“从高中到大学再到研究生,最少投资都有80万,多的可发几百万,最后换来的是没有工作,难受的一批,还不如存起来躺平当养老金花,更有性价比”
我想和大家讲我们广西女儿的故事——她叫黄文秀。其实我不轻易能提起她的名字,因为每次看到她的事迹心中总是特别难过。
黄文秀到村民家走访,主动帮村民掰玉米。
她从大山走出,一直读书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这一路的教育离不开家人的期待与付出。她没有选择大城市舒适的生活,而是回到家乡,成为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家乡条件艰苦、收入微薄,从物质回报看,教育投资未 “回本”。
这是黄文秀(左二)生前下屯访问贫困户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黄文秀没有用学历换取高薪,而是用它点亮了整个村庄。她的“投资回报”,是村民的笑脸、孩子的未来、家乡的希望。如果黄文秀只想着“回本”,她可能永远不会回到百坭村。但正是她的选择,让一个贫困村看到了希望,让更多人相信:读书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还能改变社会。
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新貌
2021年,黄文秀因公殉职,年仅30岁。她的生命短暂,但她用行动证明:教育的回报,不仅是工资单上的数字,更是改变一群人命运的力量。
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父亲黄忠杰替女儿戴上了大红花洒下泪水
阿宇想说:
教育不是期货交易,它更像播种——你永远不知道哪粒种子会在哪天发芽。教育的价值在于能够让我们拥有改变命运的能力,更在于能够让我们为社会做出贡献。教育投资的回报,是用一生去书写的意义。
读书必须成功吗?这条就很扎心:“农村娃读个一般的大学,有什么用?对家庭经济负担太大了,父母省吃俭用,还一事无成”
可我想起我认识一位农村出身的朋友阿强,他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大学期间,家里经济压力确实不小,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书。毕业后,阿强没有立刻找到高薪工作,也没马上做出一番大事业,在旁人看来似乎 “一事无成”。
但阿强凭借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没有被暂时的困境打倒。他尝试自学电商运营知识,利用家乡的农产品资源,开启了电商创业之路。起初困难重重,多次失败,但他始终相信还有其他路可走。终于,他成功打开了农产品的线上销路,不仅改善了自家经济状况,还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
阿强的经历表明,读书不是立刻就能带来成功的捷径,但它赋予人在困境中寻找新出路的能力。不能因为一时不成功,就判定读书无用 ,读书带来的是改变命运的可能和勇气。
阿宇想说:
读书真正的红利,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让你在至暗时刻依然相信“我还能试试别的路”。
那晚凌晨和一个朋友聊起她的近况,她高兴地在微信里和我说:“阿宇,我爸是农民工,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供我上大学,而是我教会他用手机看新闻后,他第一个在村里群转发《劳动合同法》。”
这句话像闪电劈中我——
1. 学习是普通人的“作弊器”
四川绵阳农村出身的李子柒,初中辍学当过DJ、端过盘子。没人想到,这个连专业设备都没有的姑娘,靠着二手手机和一本《Pr剪辑入门》,竟把自己活成了“中国文化出海名片”。
她拍视频初期,为调出满意的色调,连续一周熬夜比对200G素材;为还原活字印刷术,跑遍博物馆查资料、试验上百次。正是这种“野蛮生长”式的学习,让她从夜场DJ蜕变成YouTube粉丝破千万的顶流。
这个曾睡过公园长椅的姑娘证明:普通人最狠的“作弊器”,不是天赋或运气,而是把每个生存缝隙都变成学习机会的能力。当你抱怨“读书无用”时,有人正用知识把泥泞小路走成通天大道。
2. 终身学习是防跌落的安全网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朋友,一位普通员工在公司裁员中失去了工作,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能,考取了相关证书。凭借这些新技能,他很快在另一家公司找到了更好的岗位。
不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以前觉得学习是为了往上爬,现在明白是为了掉下去时能弹起来。”学习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更多机会重新站起来。
3. 知识能让你在洪流中站稳
在传统纸媒行业干了多年的老张,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汹涌来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纸媒纷纷倒闭,同行们四处奔波寻找新出路,不少人因难以适应行业巨变而陷入迷茫。
但老张凭借多年来对行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一直保持阅读、学习新技术的习惯,没有被这股洪流冲走。他敏锐察觉到新媒体与传统纸媒融合的趋势,开始自学新媒体运营和数字内容创作知识。
他利用自己在纸媒时代积累的写作功底,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迅速转型为一名新媒体内容创作者。不仅在新领域站稳脚跟,还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收获了大量粉丝。老张的经历表明,读书积累的知识,虽不一定让人飞黄腾达,却能在时代巨变中,成为不被冲走的底气 ,让人在浪潮中找到新方向。
我知道你累。
每天挤地铁背单词时,会想起初中辍学开奶茶店的同学;
熬夜写PPT时,刷到网红一夜赚够你十年工资;
看着存款和皱纹一起增长,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
但请记住:
学烘焙的宝妈,因为懂营养学拿下高端私房订单工地小哥,用BIM建模技术当上项目经理广场舞阿姨,学短视频剪辑成了老年网红这些都不是“成功学剧本”,而是真实发生在大家身边的故事。
“走出去之后,肯定有一部分人要回来的,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
“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
这是黄文秀生前的工作照(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来源:广西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