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酒这东西,自古以来就不是普通的饮品,它像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更是一种社交的润滑剂。在中国,酒桌文化根深蒂固,逢年过节、亲朋聚会,甚至是商务谈判,都离不开酒。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酒这东西,自古以来就不是普通的饮品,它像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更是一种社交的润滑剂。在中国,酒桌文化根深蒂固,逢年过节、亲朋聚会,甚至是商务谈判,都离不开酒。
有人说:“中国人喝的不是酒,是感情。”但如果把感情放在一边,单论“能喝”这件事儿,还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争第一。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饮酒能力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人天生海量,千杯不倒;也有人一杯下肚,脸红如猴,甚至直接倒地不起。
这可不仅仅是“酒量大小”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基因、饮食习惯、气候环境、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豪饮,甚至有些人喝酒简直是在“玩命”。
那么,究竟哪几个省份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能喝”?又有哪些地方的人,明明酒量不行,却偏偏喜欢硬撑?更重要的是,酒精对人体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关于“哪儿的人最能喝”的问题,科学家们早就给出了答案。决定一个人酒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基因,特别是乙醛脱氢酶(ALDH2)和酒精脱氢酶(ADH1B)。 这两种酶的活性决定了人体对酒精的代谢能力。
研究发现,中国南方人群中乙醛脱氢酶缺乏的比例较高,也就是说,南方人喝酒更容易脸红、上头、甚至酒精中毒。
而北方人大多数都携带更高活性的乙醛脱氢酶,意味着他们能够更快地分解酒精,减少酒精带来的不适感。
根据一项对全国各省酒精代谢基因的研究,真正“能喝”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方:
这些省份的人,不仅基因优势明显,而且饮酒文化浓厚,从小耳濡目染,练就了惊人的酒量。 但“能喝”并不等于“该喝”,更不意味着喝酒对身体无害。
有些人一喝酒就脸红,甚至头晕恶心,这其实是一种乙醛中毒的表现。
酒精进入人体后,首先由酒精脱氢酶将其转化为乙醛,而乙醛是一种有毒物质,会导致血管扩张、心跳加快、头痛等不适。如果乙醛脱氢酶不足,乙醛无法及时被分解,就会在体内堆积,引发各种不良反应。
相反,有些人喝酒后脸色如常,甚至千杯不醉,看上去好像更健康。但事实并非如此,“千杯不醉”可能是酒精耐受度高,而不是酒精对身体没有影响。
这种人往往因为感觉不到醉意而饮酒过量,导致肝脏长期负担过重,酒精性肝硬化、脂肪肝、酒精中毒的风险更高。
医学界有一句话:“喝酒脸红的,容易伤身;喝酒不红的,更容易伤肝。” 所以,无论酒量如何,喝酒都要有节制,千万别把“能喝”当成资本。
有些人天生不适合喝酒,硬撑着喝,简直是在拿生命开玩笑。以下几类人,最好滴酒不沾:
1. 有酒精过敏史的人:有些人喝酒后不仅脸红,还会全身发痒,甚至呼吸困难,这是酒精过敏的表现,严重时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
2.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酒精会加速血管扩张,导致血压波动,引发心血管意外。
3. 肝功能异常的人:酒精的代谢完全依赖肝脏,肝不好的人喝酒无异于“雪上加霜”。
4. 胃病患者:酒精对胃黏膜有很强的刺激作用,长期饮酒容易加重胃炎、胃溃疡,甚至胃出血。
5.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酒精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发育,哺乳期饮酒也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如果你属于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劝你一句:酒再好,也不值得拿命去拼。
如果实在推脱不掉,想喝酒又不想伤身,怎么做? 这里有几个科学的方法,可以降低酒精对身体的伤害:
· 喝酒前吃点东西:空腹饮酒会让酒精更快进入血液,建议喝酒前吃点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比如坚果、奶制品、鸡蛋等。
· 别喝劣质酒:甲醇含量高的劣质酒会对神经系统和肝脏造成极大的伤害,尽量选择正规品牌的酒。
· 慢喝,别猛灌:酒精的吸收速度比代谢速度快,猛灌容易导致酒精中毒,建议小口慢喝,给身体足够的代谢时间。
· 多喝水:水可以加速酒精的排泄,减少对肝脏的负担,喝酒的同时多喝水,有助于降低醉酒程度。
· 适量运动:饮酒后适量活动,有助于加快酒精代谢,但千万别剧烈运动,否则可能导致血压骤降,甚至晕厥。
写在最后“能喝”不等于“该喝”,更不等于“喝得健康”。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但健康更重要。无论你来自哪个省份,无论你的酒量如何,都要记住——酒,不是用来拼的,而是用来品的。
少喝酒,喝好酒,健康第一。
1. 《中国人群酒精代谢基因分布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酒精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最新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O)
3. 《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华肝脏病杂志》
4. 《中国不同地区人群饮酒习惯调查》——北京大学医学部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岳硕士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