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聚焦我校思政教育:“三个课堂”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B站影视 2025-02-06 14:15 2

摘要:在思政小课堂了解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光辉历史,聆听兵团英模讲述建设边疆的感人故事,沉浸式体验兵团人创业的艰辛;在校园中课堂感受文艺作品中蕴含的兵团精神,演绎新时代兵团精神新风貌;在社会大课堂体会兵团的发展与变迁,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在思政小课堂了解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光辉历史,聆听兵团英模讲述建设边疆的感人故事,沉浸式体验兵团人创业的艰辛;在校园中课堂感受文艺作品中蕴含的兵团精神,演绎新时代兵团精神新风貌;在社会大课堂体会兵团的发展与变迁,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石河子大学举行2024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之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

近年来,石河子大学以兵团精神为引领,充分发挥“思政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作用,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通过学校与社会、历史与现实、课内与课外等方面资源的整合,让思政课有了丰富多彩的“打开方式”。

创新思政小课堂

让思政教育“火”起来

“李梦桃医生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我将以他为榜样,把医者仁心传递下去。”前不久,石河子大学“兵团精神育人——名师思政导航课”邀请“马背医生”李梦桃为学生们分享了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悟,医学院本科生丁晓艳聆听完李梦桃医生的故事后深有感触。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台上,如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面孔——除了学校思政教师外,“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全国道德模范”马军武、全国“最美奋斗者”金茂芳、八师石河子市军垦第一连老连长胡友才等兵团英模人物、兵团老兵代表,以及地方党政干部、学校教学名师、校外专家学者都加入了思政课的队伍。讲授主体的多元化,让思政课堂变得丰富而具体。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红色文物可以穿越时空与今人对话。学校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方式,创造性拓展思政课堂空间,先后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八师石河子市军垦第一连、十师一八五团军武哨所等地挂牌了十余个“兵团精神育人实践教育基地”,打造了“可听、可视、可感、可践行”的“实境课堂”,使思政课从“平面”走向“立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与探索、体验与感悟中,实现入脑入心。

如今,“思政课”已成为石河子大学学生最期待的一堂课。“兵团精神育人——名师思政导航”“走进兵团”等特色思政课已经成为火爆全校、刷遍学生朋友圈的“抢手课”。每次开讲时,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课程选修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不少学生感慨道:“没想到思政课还能这么上,太有意思了!每听一次都能从中汲取力量。”

丰富校园中课堂

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宣誓:我爱你,中国!我愿扎根兵团,建设边疆,用青春和热血守护您的每一寸山河!”不久前,在石河子大学会堂里,举行了一场以“祖国,是我脚下的每一寸山河”为主题的汇报演讲,9个精心打磨的动人故事,全部来自学生赴兵团基层团场连队采风中的所见所闻。

从沙海老兵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军垦后代在沙漠边建起令人惊叹的小龙虾养殖基地;从老一辈支边青年坚守“我来了,就不走了”的诺言,到新时代西部计划志愿者践行“青春是那历史长河中的国与家”的信念,一段段平凡又伟大的故事,彰显着兵团精神的薪火相传,点燃了现场师生的报国之情。

开展校园主题文化活动是学校以兵团精神育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校将兵团人、兵团事、兵团情融入学生校园生活的各环节,先后开展了“红色讲解员讲兵团维稳戍边史”技能比赛、“讲好兵团故事 凝聚奋进力量”录音大赛等一系列文化竞赛,举办了“潘世征的故事——从放牛娃到将军、博士、大学校长”水墨连环画展、百米长卷《大漠精魂》画展等文化展览,组织学生编排了《胡杨》《白杨树之恋》《援疆食堂的故事》等精品节目,营造出兵团高校独具特色的育人环境。

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石河子大学朗诵节目《我的兵团 我的兵团人》以充满青春朝气和饱含深情的演绎,咏叹出一曲兵团人扎根边疆大地无私奉献的壮歌,获得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

参加展演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史钰凤激动地说:“沉浸式、互动式、情景式的诵读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兵团精神,很高兴能向全国的大学生朋友介绍兵团,我们期望有更多大学生朋友能像诗中提到的先辈那样走进兵团、建设兵团。”

开辟社会大课堂

让思政教育“实”起来

党史宣讲、农技推广、健康普查、法律普及、教育关爱……2024年夏天,石河子大学5700余名师生走出校门,头顶三伏天的骄阳,脚踏兵团大地热土,组成374支实践团队赴南北疆基层连队、村庄、企业、医院等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层的广阔天地奉献青春力量。

在南北疆基层连队,师生们看发展、话成就,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为当地带来的蓬勃力量;在兵团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师生们聆听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的故事,接受兵团精神的洗礼;在田间地头,面对基层群众,师生们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科技助农、电商培训、健康义诊等各类服务,让热爱兵团、奉献边疆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棉花“干播湿出”技术推广应用社会实践团成员在棉田打观测井。

石大师生的足迹遍布兵团各地,为基层百姓送去新的知识技术和生活体验,也收获了一张张笑脸,一声声感谢,一句句称赞。三师五十三团养殖户哈力力·热合曼使用石大师生制作的微贮饲料后,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使用你们制作的饲料后,我的成本比以前降低了一半,而且牛羊特别喜欢吃,我的牛羊都长得胖胖的,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八师一四五团三十七社区居民许正兵老人在接受石大师生提供的义诊服务时感动地说:“我行动不便,儿女又不在身边,石河子大学的师生来社区义诊,不仅给我检查身体,还教我保健知识。他们对我特别关心,让我很感动!”

“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期望通过我们的宣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故事和兵团精神”“我希望将新技术、新品种、新理念送到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能够用自己的所学帮助职工群众普及基础医疗知识,我感到十分自豪”……这些真挚的心声,正是“社会大课堂”结出的累累硕果。

来源:石河子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