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最早使用新药的“老年痴呆”患者,现在怎么样了?

B站影视 2025-02-06 14:32 2

摘要: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从早期轻微的记忆力下降开始,一步步发展到中、晚期认知功能受损、生活不能治理、卧病在床,直至死亡,困扰了全球无数家庭,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从早期轻微的记忆力下降开始,一步步发展到中、晚期认知功能受损、生活不能治理、卧病在床,直至死亡,困扰了全球无数家庭,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很长一段时间,AD的靶向治疗都未能取得突破,临床治疗手段有限。直到2023年7月6日,一则消息轰动了全球医学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20年来首次完全批准AD治疗新药,抗β-淀粉样蛋白(Aβ)药物仑卡奈单抗上市。2024年1月5日,仑卡奈单抗进一步获得我国监管部门的认可。

2023年年底,得益于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先试政策,瑞金医院海南医院率先在我国启动了抗Aβ新药的临床治疗。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汤荟冬教授告诉“医学界”,“当时有近百位患者从全国各地赶来海南,希望能尽早获得新药治疗,这也侧面反应了,AD对于患者和家庭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截至目前,已有两款抗Aβ药物在我国获批。在汤荟冬教授管理的患者中,坚持使用仑卡奈单抗最久的患者用药已超过1年。“我们确实观察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效果。”汤荟冬教授表示。

针对这些患者的最新情况,以及临床上该如何正确使用抗Aβ类药物,它又将如何改变AD治疗的未来?“医学界”对话了汤荟冬教授。

医学界:能否请您先介绍一下阿尔茨海默病(AD),目前临床上的诊疗情况如何?

汤荟冬教授: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目前全球大约有数千万患者,给患者、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疾病负担,包括疾病本身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经济负担。

尽管AD是一类高发疾病,但目前学界仍未完全理清它的确切病因,也没有彻底治愈的方式。好消息是,随着医学发展,检测技术的提高,临床医生现在更专注,也更有能力实现AD的早诊断、早干预。目前在就诊的AD患者中,疾病早期人群的比例有所增加,这对后续的治疗是有帮助的。

医学界:近两年,抗β-淀粉样蛋白(Aβ)药物正式获批,用于AD的靶向治疗。作为最早一批使用这种新药的国内临床医生,您有哪些观察?

汤荟冬教授:目前AD确切发病机制未知,主要有3种假说,其中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假说即Aβ和Tau蛋白在大脑内聚集、沉积可能是AD主要的作用环节。因此针对Aβ的治疗药物,也是目前AD治疗中,唯一对因的靶向治疗方式。

这其中就包括有仑卡奈单抗。2023年该药在国外上市后,得益于海南博鳌乐城的先行先试政策,2023年年底瑞金医院海南医院就启动了仑卡奈单抗的用药,让国内患者的治疗几乎与国际同步。

AD的疾病负担非常重,因此全国各地有非常多的患者和家属,迫切想第一时间尝试这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当时我们在海南约有近100名患者,截至目前,随访患者中最长的坚持用药已有一年多。站在医生的角度,我们确实观察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效果。

有一位60多岁的女性患者,经过半年的用药,影像学检查明确观察到她大脑中的Aβ得到一定的清除。此外,患者相应的临床症状在一年间也得到改善,有位患者最近几次她和家属下棋,还能赢过对方。尽管这只是一个小的变化,但对于AD患者和家庭,能看到这种细微认知和生活能力的改善,已经是莫大的欣慰。

医学界:这是否意味着,从此中国庞大的AD患者人群都可以得到靶向治疗了?

汤荟冬教授:并不是这样的。

AD的发生发展主要分为7个时期,最早只在大脑中出现病理改变,生活完全不受影响,后面慢慢进展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轻/中/重度痴呆,一直到最后完全认不清家人,生活不能自理,卧病在床。

遗憾的是,包括仑卡奈单抗在内,目前所有的抗Aβ类药物只适用于早期AD,包括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轻度AD痴呆阶段的患者。这也是我们反复强调,患者、家属和医生都要重视AD的早期识别和诊断,避免错过治疗时机。

事实上,以前在我们的AD专病门诊中,很多患者就诊时病情已经处于“中度”,认知功能有明显的损害。但随着去年7月,仑卡奈单抗在我国各大医疗机构投入使用后,更多的家属会带着比较早期的患者来就诊。医生也得以通过影像学,脑脊液检查等手段,更早地做出明确诊断,这对于后续诊疗的决策和管理,至关重要。

医学界:很多患者非常关心用药的安全性问题,您在临床中观察到,这类AD新药使用时的安全性如何?

汤荟冬教授:需要明确的是,抗Aβ类药物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反应的风险,这是由药物的机制机理所决定的。

通俗理解,有毒的Aβ不仅仅沉积在患者大脑里,也在大脑血管壁上附着。因此,药物在清除大脑Aβ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对血管壁上的Aβ也产生影响,导致血管通透性有所增加,进而产生影像相关的水肿(ARIA-E)或出血(ARIA-H)风险。

但根据此前国际上的各类临床研究,用药患者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较低。即使少部分人发生了,程度也都很轻,只有个别病例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我和团队诊治的几十位患者里,只有个位数的患者观察到了不同程度的水肿或出血,但并未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有的患者只有单个的影像学出血点,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健康危害。我们只需要加强监测,大部分患者依然可以继续用药。

事实上,目前瑞金医院也已经专门成立了“仑卡奈单抗临床治疗小组”,包括神经科医生、影像学专家、医疗助理、护士等,我们会实时跟踪,长期监测随访,除了能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也有利于医生后续进一步分析新药治疗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医学界:这种新药要持续使用多久?患者能否自行停药?

汤荟冬教授:目前,仑卡奈单抗治疗最长研究的随访时间是36个月,这提示我们在3年内,药物可能还在持续起到作用。

但长期来看,什么时候能停药?能不能停药?停药后疾病会不会恶化?全球都还没有定论,学界仍持续努力地在临床中寻找答案。对于患者,目前我们建议谨遵医嘱,配合治疗。

医学界: 第二款抗Aβ类药物也于近期获批,您在为新患者选择药物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汤荟冬教授:目前,有两款抗Aβ类药物获得我国监管部门的批准,分别是仑卡奈单抗和多奈单抗。用药频率上,前者是两周一次,后者是一个月一次。

从前期临床研究的设计方案上,仑卡奈单抗更多关注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相应的安全性,其次是影像学Aβ的清除程度。多奈单抗则除了临床疗效,更关注患者的病理,即如果Aβ在大脑中清除,或是控制在了一个低水平的范围,就可以建议停药。

这两个药物如何选择,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作为医生,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会考察患者症状改善,社会功能保留等方面的情况,之后再结合次要的、客观的病理指标,去综合判断治疗的效果。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两款药物都只针对早期的AD患者,提示患者应该早诊断,早治疗。

医学界:您多次提到了“早诊断,早治疗”,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您对患者又有何建议?

汤荟冬教授:是的,我们反复强调AD早诊早治,很大原因在于其病因复杂,仍缺乏根治的手段。根据目前的各类研究,以及医生积累的临床经验,在早期对AD进行干预,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AD和患者年龄、家族遗传史等相关。我们建议,对于65岁以上的人群,如果自己或家属发现出现记忆力减退,那不要掉以轻心,应前往专门的认知障碍门诊就诊,让医生判断老人家是否有AD相关的早期病理表现。

如果家族中已有人罹患AD,那意味着就是AD的高危人群,更应该前往医院进行筛查。此外,AD的预防也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保持心血管健康,已被证明能有效预防AD的发生发展。

医学界:随着新药的上市,您对AD诊疗的未来发展有何期待?

汤荟冬教授:这几年抗Aβ类药物的上市,无论对患者还是医生,都备受鼓舞的进展。

除了药物,我们还看到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技术显著发展。目前,临床上有成熟的PET-CT/PET-MRI和脑脊液淀粉样蛋白检测技术,与此同时,便捷的血液检测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有望在未来协助医生更早、更便捷、更精准地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使患者能够及时接受干预和治疗,进一步提升疾病管理的效果。

全球范围内,各类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靶点和检测技术正不断取得创新与突破。目前,虽然已上市的抗Aβ类药物尚无法根治阿尔茨海默病,但它们在延缓疾病进展、保护患者认知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众多患者赢得了宝贵的高质量生活时间。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医学和科技的持续进步,将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甚至可能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全面治愈。

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来源:医学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