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成功申遗,蛇年春节向世界展示“春节”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从除夕晚上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到各地举行的春节活动,精彩的节目吸引不少市民共度新春佳节。而在长沙橘子洲长沙非遗馆、滨江文化园等处,春节传统节庆活动精彩纷呈,长沙年
长沙晚报2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郑湘平) “春节”成功申遗,蛇年春节向世界展示“春节”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从除夕晚上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到各地举行的春节活动,精彩的节目吸引不少市民共度新春佳节。而在长沙橘子洲长沙非遗馆、滨江文化园等处,春节传统节庆活动精彩纷呈,长沙年味十足,非遗在其中大放光彩。
仪式感拉满,逛非遗集市品精彩民俗
春节是最具中华文化特性的传统佳节,也和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橘子洲长沙非遗馆,春节准备了丰富的非遗传习活动,非遗集市也热闹开市,正月初三开馆当天,就有将近8000人入馆,初四的人流量直接翻了一倍,达到了16000多人。
长沙非遗馆举行的春节系列活动以橘子洲景区内长沙非遗展示馆为中心,联动长沙各大商场,通过新春创意市集、特色展览、公益课堂、线上直播等丰富形式,从景区到商场、从线下至线上,打造亮点、汇聚人气、紧跟热点,为广大市民、游客营造热闹浓郁的节日氛围,用多元业态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春节期间,来到橘子洲的市民游客都会在非遗馆前停下脚步。非遗馆前坪的非遗集市上琳琅满目,创意生动的民俗产品、文创产品,更是吸引了大人小孩的关注,江四爷腊八豆、玉和醋、沙利文糕点、郭福娭毑小钵子甜酒等美食,让大家爱不释手。
在非遗馆二楼举行的蛇年新春非遗特展,分观象、纳福、乘风三个部分,从远古神话、民间传说、神秘纹样和独特习俗中管窥古人与蛇的关联,汇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曲艺、传统音乐等门类中以蛇为创意的作品,将灵动的符号、祥瑞的寓意融入雕刻、绘画、剪纸、刺绣、编织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文创产品、少儿美育课程中,与观众共同感受传统艺术与现代美学交织,古老智慧与创新思维碰撞的生动文化。
春节是中国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这在长沙非遗馆得到了很好的印证。非遗馆里的非遗传习所从正月初三开馆开始,传统钩针编织技艺、中国结编织技艺、掐丝珐琅工艺画、手工盘扣旗袍制作技艺等传习活动就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新老学员。长沙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询还给学员留下“寒假作业”:让学员们自己设计选择是在“春”字下加一个“福”字还是蛇的造型。于是,一个灵蛇迎春(或金蛇送福)的创意剪纸作品在课堂与课后顺利衔接并完美成品,大家也在传习过程中对春节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年味里的传承,有文化有内涵
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是传承传统文化艺术颇具亲和力的方式。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书法艺术的融合,年画、花灯体现绘画艺术,舞龙则是表演艺术的荟萃,传统文化艺术在与春节习俗的嫁接中,找到一条直达民众的快捷通道,浸润人们的心灵。
在长沙非遗馆门口挂着一幅春联:五千载熔古铸今,一脉衍文明,自强不息天行健;百万家同心携手,三春共奔赴,众志成城日又新。横批的“非遗焕新”则彰显长沙非遗馆的努力和目标。
从景区到商场,从社区到学校,长沙非遗馆的“乐玩非遗”“乐赏非遗”“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公益课堂”“非遗云课堂”等形式多样的知识普及课程和体验活动,将非遗融入教育体系,激发了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非遗在人民群众中“遍地开花”。
而非遗里的长沙年味不只在长沙非遗馆。在长沙滨江文化园,“金蛇献瑞 灯耀星城”新春灯会、新春主题展、新春体验活动以及《寻·长沙》、“寻瓷摘句”长沙窑诗词接龙、“瑞蛇绕福”掷沙包、手工艺传承主题书展等蕴含浓浓年味的活动,吸引了十万市民游客来到现场参与;长沙群艺馆也开展了曲艺沙龙、“赏非遗之美 品湖湘之韵”美育课堂,花鼓戏、湘剧等剧团也通过线上活动展示传统曲艺之美。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