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红书上,关于“淘宝搜索不好用了”的笔记已经超过40万篇,关于“淘宝搜索衣服都一样”的笔记超过了54万篇。
在小红书上,关于“淘宝搜索不好用了”的笔记已经超过40万篇,关于“淘宝搜索衣服都一样”的笔记超过了54万篇。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大年初五,虽然淘宝搜索大规模投放「淘个好彩头」,但依旧难掩大量用户对其吐槽。
一位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想搜索大衣,但系统推送的竟然全是自己关注过、买过、看过的店铺,“我想要这些,直接去看关注列表的更新不就行了?”“根本找不到新品牌和新店铺,还不如出去逛街。”
另一位用户也发现,淘宝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似乎「失灵」了:她加购了一件衣服进购物车后,系统连续几个月不停地给她推荐,“已经看了几十次”。
图片来源:小红书
而类似的遭遇并非个例。
笔者在淘宝上搜索运动长裤、跑鞋,系统也优先并大量推荐了买过的店铺,如迪卡侬、乔丹、安踏,而非推荐一些新的、有特色的品牌。
用户纷纷反馈,淘宝越来越不好逛了,“怀念以前的淘宝,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01 |用户吐槽:淘宝搜索「失灵」
淘宝搜索“失灵”,不只是信息茧房。
更离谱的是,它还变笨了,搜索结果和关键词根本不沾边。
以笔者为例,搜索运动长裤,淘宝却推送了红蜻蜓休闲裤。搜索跑鞋,却推荐了加绒保暖休闲鞋、老爹鞋。
图片来源:淘宝APP
社交平台上,还有很多用户吐槽:搜索美式复古毛衣,出来却是蕾丝风、学院风的毛衣。
搜索帽子,却推荐了中老年款式,根本不在乎用户的性别、年龄。
搜索棉袄女冬季新款,不仅推送了中老年款式,还出现了男款羽绒服,和“年轻潮流、女大学生”的需求完全相反。
图片来源:小红书
此外,淘宝的订单搜索功能也出现了故障。
有用户称,她想寻找购买过的棉拖鞋,搜索关键词“鞋”,系统优先却显示了前几年购买的运动鞋、夏季拖鞋等订单。她往下翻阅,但依然没能找到棉拖鞋的订单。最后,搜索关键词“棉拖鞋”,相关订单才出现。
另一位淘宝88VIP用户反馈,他搜索关键词“螺蛳粉”,又搜索了“螺蛳粉+品牌名”,但仍然出现了一堆其他零食的订单。
笔者体验了一下,在过往订单中搜索“螺蛳粉”“充电宝”,虽然找到了对应的购买订单,但很明显,搜索结果并不精准,同时还搜出了方便面、热水袋、话费充值等无关订单。
图片来源:小红书、淘宝APP
而截至去年9月,QuestMobile统计数据显示,淘宝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到9.44亿。据此计算,每个月,中国约有85%的网民(11.08亿)要使用淘宝,它已经是国民级电商购物软件。
对用户来说,搜索的核心是效率。它要深刻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在浩如烟海的商品库中,精准推荐一批最优质、最具性价比的商品,同时还要兼具用户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但目前来看,淘宝搜索似乎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阿里每年超过500亿元的巨额研发费用下,用户不仅进入了同质化的信息茧房,获取商品信息的效率也正大幅下降,购物体验反而变差了。
02 | 技术「故障」与「趋利」策略
2023年5月,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会议上明确提出,回归用户。
同年9月,阿里CEO吴泳铭将“用户为先”确立为新战略重心之一。
去年,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多次表示,我们的客户是使用我们的APP进行购物的人,“用户第一”。
创始人、高管屡屡强调用户的地位和重要性,为何淘宝搜索还是陷入混乱?
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归咎于技术“故障”。
关键词和搜索结果无法精准匹配,很可能是底层数据、搜索框架、智能算法模型出了问题。如数据库更新不及时、算法模型调整不当,或关键的技术人员变动,都会造成搜索结果脱离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在运营端,要归咎于淘宝的趋利策略,它加剧了搜索结果同质化。
时间先拉回到2012年。那一年,淘宝开始做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用户可以告诉系统自己的性别、购物主张,相当于为自己打上了标签。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鬼脚七》
这大幅提升了搜索效率,促使用户持续消费。当年,在大码、中老年等场景下的转化率明显增长。
次年,个性化覆盖因子扩展到十几个,部分“小而美”的淘宝卖家吃到了“肉”,获得的流量显著增长。
这直接刺激到了其他卖家,他们看到了算法进步带来的高转化率,开始为广告位支付更高的价格。淘宝也因此尝到了甜头。
尔后,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这一时期,消费愈加场景化,用户的消费需求愈加个性化。同时,由于供给大幅增加,用户对移动端搜索效率的要求也更高,逐渐偏重精品搜索。
淘宝抓住了时代机遇,转型无线化,做手机淘宝,迅速积累起了庞大的用户数据和海量的商品标签,并开始大规模应用推荐算法。
到2018年8月,淘宝站内推荐流量的比例已经超过搜索流量,淘宝也从传统搜索时代,正式进入到智能推荐时代。
这期间,流量红利叠加消费升级,智能算法推荐“大显身手”,既帮助了用户高效挑选商品,又帮助了商家精准营销,提升转化率,还使淘宝的广告业务赚得盆满钵满,一举三得。
自此,淘宝越来越依赖算法推荐。
2019年,超级推荐取代钻展、直通车等,成为核心广告工具。2020年,手淘全面转型推荐信息流,直到今天,“推荐”仍然是淘宝APP首页的最核心频道。
但隐患也悄然埋下。
算法推荐确实是更先进的流量分配方式,符合人性,效率更高。但缺点是,算法的惯性会把用户逐渐带入信息茧房。
这并不符合近几年的消费趋势:中国消费者正愈加青睐平价和高性价比的商品,他们更追求多样性、货比三家。
但淘宝似乎仍然沉溺于过往的辉煌,并未“纠偏”算法。
同时,在拼多多、抖音、快手、微信电商等“新势力”的猛烈进攻下,它更迫切地想要业绩增长,想要促进用户成交消费,智能算法也就持续给用户推送购买、浏览、收藏过的店铺和商品。
B端商户也受此影响。
财力雄厚的头部商家不得不加码广告营销费用,针对浏览、加购、收藏的用户进行精准投放,以提升成交转化率。
另外,为了提升营销成功率,他们还纷纷根据算法显示的用户喜好,来生产爆款商品,更是加剧了同质化。
去年,淘宝变革,开始按照GMV来分配流量,更加重了那些原本拥有差异化、创新产品的小商户的生存压力。为了活下去,小商家们也只能跟随算法,去生产所谓的爆款商品。
最终结果是,商品供给千篇一律,用户又无法走出淘宝设定的算法框架,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款式全是一样的,根本选不出来,“恨不得自己开店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
用户对淘宝逐渐失去信任。
去年,蔡崇信在一次访谈中也坦言,“过去几年里,当我们做内部审视和自我反思时,我们知道阿里落后了,因为我们忘记了真正的客户是谁。我们的客户是使用APP进行购物的人,而我们没有给他们最好的体验。”
03 | 如何平衡利益?
电商搜索引擎,To C是效率,To B是公平。
但在趋利策略下,淘宝难以兼顾。
2006年,淘宝进入搜索时代,上线“人气排序”。结果,前几名坑位被部分爆款长期占据,新品难以冷启动,中小卖家一直缺少曝光机会。
同年5月,淘宝又急切推进商业化,发布了“招财进宝”的竞价排名服务,更是激怒了商家,他们集体抗议。仅20天后,“招财进宝”就匆匆下线。
但流量的公平性问题一直没能解决。
彼时负责阿里大搜索业务的鬼脚七(文德)后来提到:当时,搜索是在消保优先、相关性、橱窗推荐的三大前提下,按照下架时间排序,但从实际展现数量和点击数量来看,还是被一些针对规则做了很多优化的大卖家把持着。
他还提到,对于消费者也没有任何公平可言,他们最关心的卖家服务质量,却没考虑在内。
于是,在2010年,淘宝发布“阿基米德”排序,它采用了“有指导的机器学习”,纳入了商品信息丰富度、售后、评价、卖家评分等信息,并将时间轮播结合入人气排序,削弱了马太效应。
同时,淘宝搜索更加精细化,还调整了不同条件下的权重,比如类目不同权重不同,如化妆品、电子产品等更注重消保。
新政策一出,迅速激起了部分头部商家的反对,淘宝陷入舆论旋涡。但马云仍正面“硬刚”,直言,“我们将会面对任何挑战,我们宁可关掉自己的公司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
时任淘宝首席执行官陆照禧也表示:“淘宝网只有一个上帝,那就是淘宝网买家。”
最后的结果是,由于搜索结果体验变得更好,淘宝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另外,据当时的卖家的总结经验,淘宝分配了大约70%流量给“所有宝贝”搜索、30%流量给“人气宝贝”,流量分发机制相对公平,淘宝也成功赢得了中小商家。
然而,随着消费环境的变化,以及算法推荐的深度应用,流量天平又逐渐失衡了——商品排序的算法已经是“黑盒”,但我们仍然能从后来的结果,推导出当时的趋势。
2014年起,淘宝天猫转型品牌化,叠加国人的消费升级趋势,天猫的头部大店获得了更多的推荐位,成为流量主角。
相比之下,尽管部分长尾词商品的曝光能力也有所提升,但中小商户,或者说白牌商家的崛起概率明显更低。这一趋势延续至今,直接导致,有一些中小商家“出淘”,拥抱拼多多,或者把运营重心偏向拼多多。
但淘宝天猫依然是品牌商家的“核心阵地”。直到2023年,淘宝的增长压力越来越重,决定学习拼多多,卷低价。
流量分发机制随之改变,搜索权重按照“五星价格力”分配,价格越低,流量越大。品牌商家不得不放弃高额利润,被迫跟进,部分中小商家甚至放弃商品质量,只为获取流量,打爆款。
结果是,三方全输。商家利润被侵蚀,集体抗议;低价没能持续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部分消费者买到了低质量的商品,更是不买账;淘天集团的业绩也继续低迷。
去年618,淘宝主动弱化绝对低价战略,搜索权重按GMV分配。但还是老问题,这一机制对中小商家并不公平。
虽然智能推荐可能是电商分发的主流趋势,但是搜索依旧是人们选择商品最原始、最基础的需求。如果消费者最基础的需求不能满足,那么电商做得再花哨,可能也只是舍本逐末。
淘宝搜索,似乎回到了十几年前的窘境。淘宝一直想平衡用户、商家、平台之间的利益,并且在2010年后的一段时间,确实做到了。
但为何如今,却没能兼顾,导致了淘宝搜索的混乱?未来该如何纠偏?如何重新获取消费者的信任?
淘宝或许需要一场自上而下、大刀阔斧的思想变革。
参考资料:
1|《淘宝产品十年事》,苏杰
2|《淘宝里的二十年》,洪涛、童若琰等,广发证券
3|《揭秘淘宝搜索•那段故事》《淘宝搜索的2012》《鬼脚七对话思函:2015搜索变局》,鬼脚七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懂财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