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家附近的一处公园里,每日都能瞧见一位武术大师领着徒弟们练拳。这位大师在本地那可是声名远扬,时常有人慕其大名前来拜师学艺。
在我家附近的一处公园里,每日都能瞧见一位武术大师领着徒弟们练拳。这位大师在本地那可是声名远扬,时常有人慕其大名前来拜师学艺。
大师扎根公园授拳已有好些年了。犹记我十五六岁时,大师刚三十出头,每日清晨,他便带着一群孩子在那儿扎马步、练套路,一招一式尽显功底,看得人热血沸腾。
那时的我,对大师满是崇拜,心底燃起拜师学艺的强烈渴望,于是鼓足勇气去找他。哪晓得,大师直言相告:教拳是要收取学费的。
这话犹如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我的热情。彼时家中经济条件欠佳,在父母眼中,掏钱让我去练拳,那简直是异想天开之事。
既然没办法名正言顺地跟着大师学,我便动起了“歪脑筋”——偷学。
每天清晨,大师教徒之际,我就佯装凑凑热闹,站在一旁。待徒弟们开始操练,我便稍稍退远,依样画葫芦跟着比划。
没成想,大师很快就识破了我的小把戏。他缓缓走来,语重心长地做起我的思想工作:“你这般喜爱练拳,回去跟父母要点钱来学嘛,自己瞎练可没啥成效。”
我苦着脸回应:“师父,您有所不知,我要是开口向父母要钱练武,保准得挨一顿打,他们定会数落我不务正业。”
大师听后,无奈摇头叹息:“你父母这想法可不对,练武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防身御敌,怎会是不务正业呢?”
打那之后,大师没再理会我,转身继续教导徒弟。不过,即便我在旁偷学,大师也未曾驱赶,只是示意我站远些,莫要与正式徒弟混淆。
那些交了学费的正式徒弟,难免有些傲气,见我每日在这儿“白蹭”,眼神里满是鄙夷与不屑。
每每此时,大师总会斜睨我一眼,似笑非笑,仿佛在说:遭嫌弃了吧?快回去跟父母要点钱,交了钱就能享受同等待遇。
可我实在拿不出钱,就这样当了许久的“编外徒弟”,跟着大师“白嫖”了不少功夫。
据我观察,大师格外注重基本功训练,每日必要求孩子们站桩半小时,接着练习倒立。用大师的话说,站桩练腿劲,倒立强手臂。
随后,孩子们整齐列队,练习打拳踢腿,大师则穿梭其间,悉心纠正动作。
他们站桩、倒立之时,我也在稍远处依葫芦画瓢;他们演练招式,我同样在旁比划。只因未交学费,大师不会为我指正动作,这已然是他最后的底线。
我毅力非凡,又对武术痴迷至深,如此这般,跟着大师苦练多年。大师的徒弟换了一批又一批,我却始终坚守在旁。
或许是被我的执着所打动,偶尔大师也会对我点拨一二,当然,绝口不提学费之事了。
与大师相处久了,他渐渐接纳了我,我俩的关系亦师亦友。闲暇时光,我们时常促膝长谈,畅聊中国武术的当下境遇。
大师曾感慨万千:“如今的孩子都被家长关在家里埋头学习,找我练拳的孩子愈发少喽。”
我笑着应道:“您有所不知,孩子们如今都跑去练拳击、跆拳道、散打了,觉着那些洋气,还实用。”
大师听闻,面露不悦。他心里明白,我说的皆是实情。当下社会,不少人质疑传统武术的实战效能,认为传统武术尽是花拳绣腿,练得再久也派不上用场,真要论实战,还得是拳击、散打。
其实,大师并不知晓,我也早已投身散打训练。我表哥从省散打集训队退役后,开了家拳馆,我每日晚间跟着他苦练,已有三四年光景,所幸练散打的时段与清晨练传统武术并不冲突。
于我而言,练散打是出于爱好,而跟随大师研习传统武术,则是一种信仰。
大师授徒,不拘泥于孩童,也有诸多成年的传统武术爱好者慕名聚拢,大家时常切磋实战技艺。不过,他们的切磋多未跳出传统武术招式的框架,一招一式拆解开来,更似表演,太过理想化。
后来,我步入职场,成家生子,琐事缠身,练拳不再如往昔那般勤勉,变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大师偶尔也会过问:“最近咋偷懒了?”我赶忙解释:“最近工作太忙,老婆又怀孕了,实在抽不出身。”
大师听后,不置可否,只是反复叮嘱:“练功夫讲究持之以恒,千万别荒废了。”
随着网络浪潮席卷而来,有人将大师教拳的画面传至网上,没曾想,大师一夜爆火,甚至有人宣称他是某拳种的第几代传人,是货真价实的大师。
大师声名远播,前来拜师学艺的人愈发多了。但人红是非多,一些拳击、散打的视频博主心有不服,纷纷向大师发起挑战,要求切磋比武。
面对这些挑战,大师一概拒绝。未曾想,有个练拳击的视频博主极为耿直,径直寻来,还执意要现场直播切磋过程。
此事在本地习武圈掀起轩然大波,大师的徒弟们纷纷知晓,他们满心期待大师出手,好好教训这个拳击手,为传统武术正名。
这般情形下,大师已然退无可退。人家都找上门来,再避而不战,难免落个胆小怕事的名声。
大师终是忍无可忍,点头应允,并与拳击手敲定比武日期。
这在我们当地习武圈子堪称一件大事。在众人眼中,大师仿若神明,平日教徒弟时威风八面,如今终于要真刀真枪与人一较高下,消息不胫而走,大家都盼着能亲眼见证这历史性瞬间。
比武当日恰逢周六,公园里大师平日授武之地,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几十号习武爱好者蜂拥而至,有拳击、散打爱好者,更多的则是大师的徒弟,这儿无疑是大师的主场。
拳击视频博主早早到场,三十多岁年纪,浑身腱子肉,壮硕无比,正在那儿挥舞双拳热身。
反观大师,却迟迟未现身。就在众人等得心急如焚之际,大师姗姗来迟。
今日的大师,身着一套中式传统服饰,衣袂飘飘,颇有几分仙风道骨之姿。
大师的徒子徒孙们见师父驾到,欢呼鼓掌,声浪震天。
拳击博主走上前去寒暄,二人商议比武规则:拳击博主仅用双拳攻击,大师则可手脚并用,只是严禁插眼、击打后脑与下阴。
商定完毕,拳击博主大步迈向场地中央,挥舞两下拳头,而后紧盯着大师,静候他入场。岂料,大师面带微笑,伫立原地,并无下场之意。拳击博主正满心疑惑之时,我已然站到了他的对面。
拳击博主瞧瞧我,又瞅瞅大师,一脸茫然。
大师负手而立,不紧不慢地开口:“这是我的徒弟,跟随我苦练十余载,今日,他便是你的对手。”
拳击手此番千里迢迢赶来,满心期待与大师一较高下,验证传统武术实战能力,没承想大师却派出个徒弟,自是满心不悦。
再者,他心底也犯嘀咕,我究竟是不是真徒弟?万一大师花钱雇了个练散打的来充数,他可就吃了哑巴亏。
如此一来,拳击手怎肯与我切磋。我代表不了传统武术,无论输赢,都毫无意义。
拳击手欲找大师理论,大师的几个徒弟却不干了,围上前去推推搡搡,质问道:“你到底打不打?不打就赶紧滚蛋,还妄图挑战大师,你也配?”
拳击手悲愤交加,万万没想到事情会演变成这般局面。所谓的大师竟然不敢出战,还仗着人多势众欺负人。
我赶忙上前,替拳击手解了围。我拉他到一旁,递上一支烟,劝说道:“兄弟,差不多就行了,还真铁了心要跟大师打?你三十好几,人家大师都五十多了,这咋打?你也别指责大师沽名钓誉,你不也在蹭大师热度吗?打赢打输又有啥意义?大家交个朋友,私下交流交流不好吗?”
拳击手郁闷不已,却又无计可施。我们人多势众,他若真想与大师过招,非得先撂倒我们这些徒弟不可。
这时,大师踱步而来,哈哈大笑:“朋友,来了就是客,今晚我做东,吃完饭再走。”
当晚,大师带着我和几个徒弟,盛情宴请拳击手。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应拳击手所求,安排大师与他切磋一番。不过,并非真刀真枪的对决,倒像是大师为拳击手指点迷津。
当然,这一友好切磋全程录像,事后发至网络。
视频里,大师依旧仙风道骨,经此一事,大师的形象愈发高大伟岸,高深莫测。
往后的日子,大师依旧在公园授拳,每逢挑战者现身,便派出我与另一位徒弟——大师的侄子,他有散打功底——出面应对。
我们这些徒弟心里明白,这般行径有些不地道,可又别无他法。
传统武术于我们而言,是神圣的信仰。
在我们心中,大师便是传统武术的象征,倘若大师败北,便如同信仰崩塌。
我们绝不允许这般事情发生,定要用自己的双拳,捍卫大师的尊严,守护心中的信仰。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武术究竟是不是花架子?
小时候,我坚信中国传统武术威力无穷,甚至将其奉为信仰。
可后来练习散打后,我心中不禁泛起嘀咕。
我时常琢磨套路里的招式该如何应用于实战,却总觉得别扭至极。
那些套路,就跟小孩子过家家似的,繁杂琐碎,冗余动作一大堆。真要是碰上直来直去的拳击、散打,铁定吃亏。
我时常观摩大师与徒弟们的实战演练,就像大师让徒弟慢悠悠出一拳,而后施展各种技法破解,看似潇洒,实则不然。
我深知这般实战意义寥寥。
真到实战,对手出拳哪会如此迟缓,更不会依着大师预设的角度出击,大师那些所谓的破解战术,太过理想化。
我也曾钻研诸多其他传统武术拳种,可到头来发现,无论何种拳种,练得再热火朝天,给我的感觉都是沉浸在自家的小天地里,一旦对手不按套路出牌,这些招式便毫无用武之地。
中国武术到底是不是花架子?我琢磨着,那些套路恐怕九成都是花架子,毫无实战意义。
但我觉得,也不能全盘否定中国武术。虽说我们没见过真正的武术高手,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或许只是无缘得见罢了。
大家静下心来想想,倘若中国武术当真毫无实战价值,又怎能传承千百年?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来源:浩仔美食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