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东北,黑龙江奔腾流淌,它既是我国的重要河流,也是中俄的界河。其河道漫长,在我国境内流程达2821公里,最终经由阿尔河汇入鄂霍次克海。在这片广阔的水域中,大马哈鱼成为了其中的独特存在
在我国东北,黑龙江奔腾流淌,它既是我国的重要河流,也是中俄的界河。其河道漫长,在我国境内流程达2821公里,最终经由阿尔河汇入鄂霍次克海。在这片广阔的水域中,大马哈鱼成为了其中的独特存在
大马哈鱼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其溯河洄游的习性令人瞩目。幼鱼在海洋中历经3至5年的成长,成年后,它们的体重可达4至10公斤,平均体长60厘米,且一生仅繁殖一次。
每到秋季,白露过后,大马哈鱼群便开启了艰辛的洄游征程。它们从海洋启程,向着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等水域进发,只为寻找适宜的产卵之地。
大马哈鱼的经济价值不可小觑。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备受人们青睐。而其鱼籽更是珍贵,是制作优质鱼子酱的上佳原料,市场需求旺盛,故而大马哈鱼有着“鱼中贵族”的美誉
然而,近些年来,大马哈鱼的资源状况却不容乐观。上世纪50年代,大马哈鱼的捕捞量颇为可观,高达59.58万尾,总重5000吨,为当时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但从70至80年代起,大马哈鱼的资源开始显露疲态,捕捞量波动剧烈。进入90年代,情况愈发严峻,渔获量大多在30至100吨之间徘徊,亲鱼的洄游范围也逐渐缩小。
曾经的一些产卵场,如汤河和饶力河,多年不见鱼汛,形势愈发艰难。黑龙江萝北江段的情况也颇为糟糕,1999年仅捕获5尾大马哈鱼,2000年更是颗粒无收,亲鱼产卵场的变化显而易见。大马哈鱼资源急剧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部分渔民的过度捕捞是重要因素之一。
庞大的捕捞队伍形成,众多专业渔船采用三层挂网进行流刺网作业,主要捕捞远道而来的繁殖群。许多渔民一味追求捕捞量,对资源保护重视不足,这种捕捞方式对大马哈鱼的数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水质污染问题也是导致大马哈鱼资源减少的一个关键因素。2005年11月,约100吨的硝基等有害物质流入松花江,形成了长达80公里的污染带,严重破坏了黑龙江的水质。
大马哈鱼的天性是在卵石遍布、水质清洁的水域掘坑产卵,这类污染事件对它们的繁殖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此外,黑龙江下游的拦捕也是大马哈鱼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能够成功洄游到我国的大马哈鱼寥寥无几,在下游的阿穆尔,大部分大马哈鱼在洄游过程中就已被大规模捕捞,河口的捕捞量远超我国
面对大马哈鱼资源危机,我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增殖放流便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我国的放流工作始于60年前,哈尔滨水产场率先在乌苏里江开展鱼苗放流。此后,抚远累计放流超过3400万尾,东宁市放流1400多万尾。
尽管有人认为我国的放流工作可能存在部分鱼苗在回归后仍会在下游被捕获的情况,但实际上,放流鱼苗带来了多方面的益处。2015年的放流效果评估显示,我国的测回捕达到了0.295%,这表明放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而且,持续的放流活动能够提升我国在资源管理中的地位,有助于我国获得前往公海捕捞的资格,实现互利共赢。
我国不仅进行增殖放流,还加强了对捕捞行为的监管。相关部门强化监管力度,严格限定捕捞的时间、地点和数量,以保障大马哈鱼的繁殖和生长有充足的空间与时间。
同时,我国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为大马哈鱼提供安全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在这些保护区内,严禁一切非法捕捞和破坏行为,让大马哈鱼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同样是保护大马哈鱼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广泛传播大马哈鱼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的必要性,使更多人了解到大马哈鱼所面临的困境。
同时,组织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激励公众积极参与到大马哈鱼的保护工作中,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
放流鱼苗是保护大马哈鱼的关键举措之一,意义深远。通过人工孵化鱼苗并将其放归水域,能够有效增加大马哈鱼的种群数量。
在放流过程中,工作人员精心挑选健康的鱼苗,并确保它们能够适应放流后的环境。这些鱼苗在水域中生长,为大马哈鱼的种群注入了新的活力。
放流鱼苗对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马哈鱼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的存在对维持水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放流鱼苗的成长,它们不仅成为了水域中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还对水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此外,放流鱼苗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随着大马哈鱼种群数量的增加,渔业资源将得到相应恢复,为当地渔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同时,大马哈鱼的保护工作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生态旅游等,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总之,保护大马哈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多措并举,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监管、设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以及进行增殖放流等措施,我们有望逐步恢复大马哈鱼的种群数量,维护水域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来源:濮达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