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常说,老一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财富,更是一辈子都说不完的往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秘密,藏在岁月的褶皱里,等待着被发现的那一天。
人们常说,老一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财富,更是一辈子都说不完的往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秘密,藏在岁月的褶皱里,等待着被发现的那一天。
我是李小梅,今年42岁,在县城开了一家小小的服装店。外婆去世三年了,临终前她拉着我的手,将一个沾满尘土的蓝色帆布包托付给我。
"梅子啊,这个包你一定要收好,千万别扔了,等你妈六十大寿那天再打开。"外婆眼神飘忽,语气却异常坚定。
我记得那天母亲站在病床边,脸色突然变得煞白,转身就往外走。外婆叹了口气,目光里满是愧疚。
那个包我一直锁在衣柜最里面,连碰都不敢碰。直到上个月,母亲突然问我:"你外婆临走前给你的那个包还在吗?"
我点点头:"在呢,您要看看吗?"
母亲摆摆手:"别动它,你外婆说了等我六十大寿。"
可天有不测风云。前两天我翻衣柜,不小心碰倒了那个包,拉链"咔嚓"一声断了。我拿去找修鞋的老周师傅修理,他端详了半天说:"这包是老物件了,得有五六十年了,这拉链都锈得不成样子了。"
老周一边修一边叨叨:"现在可不多见这种老包了,六十年代的工艺,结实着呢。你看这针脚,这布料,都是好东西。"
修包的时候,老周发现内衬有点松动,轻轻一掀,居然露出一个暗袋。"这里面好像有东西。"老周把手伸进去,掏出一个发黄的信封。
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接过来。信封上写着"致我的玉兰",笔迹清秀工整,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写的。
母亲的大名就叫张玉兰。
我犹豫了好久,还是决定先看看信的内容。展开泛黄的信纸,一张老照片滑了出来。照片上是年轻时的外婆,穿着一身整洁的护士服,站在一位穿白大褂的男医生旁边。两人都笑得那么灿烂,眼神里满是年轻人特有的光彩。
可这位医生,我从未见过,也从未听家里人提起过。
信是用钢笔写的,字迹清秀但有些颤抖:
"亲爱的玉兰: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也许我已经不在人世了。有些话,我一直想当面告诉你,却始终没有勇气。你外婆和我相识在1965年的上海,那时她在仁济医院当护士,我是刚分来的年轻医生..."
我的手不由自主地发抖,信里说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记重锤,敲在我的心上。原来,眼前这位英俊的医生,才是母亲的亲生父亲。而我们一直以为的外公,是后来为了保护外婆而娶了她的好人。
我捧着信和照片,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母亲。但命运往往就是这样,它会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揭开尘封已久的秘密。
那天晚上,我一直在想该怎么告诉母亲这件事。第二天一早,母亲突然打电话说要来我店里。
"梅子,你那个包修好了吗?"母亲一进门就问。
我心里一紧:"修、修好了。"
"那就好,你外婆的东西可不能坏了。"母亲说着,眼圈有点红。
我深吸一口气:"妈,那个包里..."
话还没说完,母亲就看到了桌上的信和照片。她的手明显颤抖了一下,脸色瞬间煞白。
"妈..."我想去扶她。
母亲却突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捂着脸呜咽起来:"对不起...对不起..."
我赶紧关了店门,把母亲扶到里屋。母亲紧紧攥着那张照片,泪水打湿了照片边缘。
"你知道吗,我做梦都想知道亲生父亲是谁。每次问你外婆,她就说你外公就是你亲爷爷。可我总觉得,你外公看我的眼神里,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原来,母亲从小就隐约感觉到了什么。只是在那个年代,有些事情不能说,有些人不能提,有些话永远地埋在了心底。
信中讲述了一段动荡年代里的爱情故事。1965年,外婆在上海仁济医院当护士,遇到了刚分来的年轻医生李文华。两人相识相恋,很快就订了婚。
可那时正值特殊年代,李文华的家庭背景出了问题。他父亲是位大学教授,被打成了右派。一夜之间,李文华也成了重点审查对象。
外婆已经怀了三个月的身孕,但为了保护腹中的孩子,不得不离开上海,隐姓埋名来到这个小县城。后来遇到了疼爱她的外公,才有了我们后来的生活。
"你外婆这些年,没有一天不想他。"母亲擦着眼泪说,"每年清明,她都会一个人坐很久,我现在才知道,她是在想他..."
就在这时,我注意到信封里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地址,是上海的弄堂号。
"妈,要不要去上海看看?"我轻声问。
母亲攥着纸条,沉默了很久才说:"去,必须去。我要知道这些年,他过得怎么样..."
两天后,我和母亲坐上了去上海的火车。那个老弄堂还在,但已经沧海桑田。我们打听了很久,才从一位老邻居口中得知,李文华去年刚刚过世。
"老李啊,一辈子都没成家。前几年查出肺癌,临终前一直念叨着一个人,好像叫什么兰..."老邻居挠着头回忆。
"他...还留下什么东西吗?"母亲声音哽咽。
"有个旧皮箱,说是要留给一个叫玉兰的人。我们都不认识,就一直放在居委会..."
那个棕色的旧皮箱里,整整齐齐放着一叠泛黄的照片。全是外婆年轻时的模样,有穿护士服站在医院门口的,有坐在外滩栏杆上笑靥如花的,还有在医院花园里害羞低头的...
箱子底部,还有一本日记本。第一页就写着:"亲爱的玉兰,这些年我一直在暗中守护着你们母女。你结婚那天,我远远地看着你穿上婚纱,心里既高兴又心疼..."
原来这些年,李文华一直默默关注着母亲的生活。他知道母亲在哪家医院工作,知道她嫁给了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机厂工人,知道她生了我这个女儿...
日记中还夹着一张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是1985年的,上面赫然写着我的名字。
"这个孩子是玉兰的女儿,我一定要帮她圆了大学梦..."日记里写道。
母亲看到这里,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原来我能考上医学院,是他在背后帮我..."
日记里记载,为了不暴露身份,李文华托人匿名资助了母亲的学费。这些年,他还默默资助了很多贫困学生,而这些学生的名字都与外婆有关:有叫兰的,有叫玉的,有叫春的...
更令人心碎的是,在母亲结婚那天,李文华真的来了。他站在礼堂外面,远远地看着穿着婚纱的母亲幸福地笑着,然后默默离开。
日记最后一页写着:"玉兰,爸爸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你和你妈妈。但我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深爱着你们。原谅我不能给你一个完整的家,但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你..."
母亲把日记本紧紧抱在怀里,泪水打湿了泛黄的纸页。
我们在上海待了三天,找到了李文华生前工作的医院。很多老同事都记得这位温和的老医生,他们说他医术很好,对病人特别耐心,经常自己掏钱帮助付不起医药费的患者。
"老李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见一见他的女儿。"一位老护士说,"他办公室里一直放着一张年轻姑娘的照片,原来那就是你妈妈啊..."
回到家后,母亲把这些年的委屈和思念都倾诉给了外婆的遗像:"妈,我终于知道我亲生父亲是谁了。他是个好人,真的是个好人..."
外公的遗像就挂在旁边,慈祥的目光仿佛在说:"孩子,我知道。"
如今,那个破旧的蓝色帆布包和棕色皮箱,成了我们家最珍贵的遗物。它们见证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见证了那个特殊年代里普通人的无奈与坚强。
母亲说,这些年她一直活在身世的困惑里。如今真相大白,她反而释然了。因为她知道,自己拥有两个深爱她的父亲:一个默默守护她成长,一个含辛茹苦把她养大。
现在,母亲每年清明都会去上海,带着外婆生前最爱的腊梅,祭奠那个始终深爱着她们母女的男人。
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外婆临终前要把那个包留给我。也许她知道,有些真相需要时间来消化,有些爱需要用生命来守候。
那么,大家觉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外婆的选择对还是错?如果让我们面对同样的处境,又该如何抉择?也许生活中本就没有对错,有的只是无奈的选择和刻骨铭心的爱。
来源:猛猛向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