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天马迎福到 祥瑞家乡年

B站影视 2025-01-14 00:59 3

摘要: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确定正月初一是春节,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围绕着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节日主题,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度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

编者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确定正月初一是春节,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围绕着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节日主题,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度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春节囊括了众多、具体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在新旧年俗的交织中,我们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在近距离感知春节的点点滴滴中,共同感受着五千年文明的脉动。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庆祝春节申遗成功,甘肃省文旅系统拟以“我们的春节 人类的非遗——甘肃非遗贺新春”为主题,有序开展系列宣传,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活态呈现陇原儿女独特的年俗礼仪、民风气质、精神特质,表达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家庭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强盛的深深祝福。

现将全省各市(州)与春节有关非遗项目、习俗、活动等进行发布,以飨广大网友和读者。

天马迎福到 祥瑞家乡年

新春的曙光温柔地拂过古老的街巷,非遗,这一千年的技艺,凝聚着祖辈的智慧与汗水,一针一线、一雕一刻皆是岁月的馈赠、文化的琼浆。为庆祝春节申遗成功,现将武威市春节非遗项目、习俗及活动介绍如下。

非遗项目:传统舞蹈贺新春

凉州攻鼓子是流传于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凉州攻鼓子融合了腰鼓的灵秀和太平鼓的浑厚,演出时由大鼓指挥节奏,队形变化复杂,场面调度多样,动作刚劲有力,在鼓舞中自成一体。表演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场面壮观,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美感,具有强烈的西部特色,被誉为“西部鼓魂”。

永昌滚灯舞流传于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村,是古凉州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滚灯舞注重队形与灯的表现,适合夜间表演,同时融入了当地许多民间风俗,富有神秘感。每年正月十三日开始,永昌镇石碑村滚灯会成员便聚集在西宁王碑前,排灯布阵,表演者随鼓声变化起阵法,一阵一演。表演时动作诙谐幽默,舞风独特,变化多端,四方群众即闻而聚之。

非遗项目:传统戏剧辞旧岁

凉州半台戏,又称“半台小戏”,是流传于凉州民间的一个传统戏曲品种。剧目繁杂,内容丰富,情节贴近生活,大多是喜剧或闹剧。以当地的民歌俚曲为基本声腔,音乐原始古朴、风趣幽默、短小整齐、好学易唱,其唱腔曲牌有百余首,成联缀体结构。千百年来,凉州半台戏对凉州人民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民勤小曲戏是中国西北地方戏剧的“活化石”,被戏曲专家赞誉为“兼具北风南韵,流传西北五省”。其剧目众多,已知名的有百余种,特有剧目多、独目折子戏多、神怪狐妖戏多、贤良义士戏多。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曲调丰富,有100多种曲牌。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戏。民勤县多年来持续开展春节戏曲调演活动。

非遗项目:社火灯会庆盛世

凉州社火是流行于凉州区的一种春节娱乐表演活动,形式独特,队伍庞大,装扮典雅,表演古朴,据传是西汉时随移民屯边而流传至今,明显地保留着古丝绸之路重镇上古典西凉乐舞遗存的痕迹。凉州地区的社火表演一般是在农闲春节期间,民间社火队伍由当地具有威望的老人出面组织,挑选当地村民扮演相应的角色,俗称“装身子”。一般而言,凉州社火由七部分构成:春官老爷、鼓乐队、天公天母队、腰鼓蜡花队、和尚队、百色队、膏药匠。每队表演形式不同,花样繁多,但节奏和谐统一。整个阵势场面热闹,生动有趣。

民勤社火由秧歌和社火综合演变而来,讲求“走得要轻巧,摆得要花哨,扭得要活泛,踢得要麻利”。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农歌、牧歌、民间武术、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杂技等技艺与形式,加之民勤的移民特点,演化出南北交融、集中国社火之大成的“百姓狂欢节——民勤社火”。社火内容丰富,有春歌、高台、杂耍、滑稽表演、高跷、锣鼓队、腰鼓队、唢呐队、花束队、旱船、舞狮、舞龙等项目;套路多变,有卷白菜、编蒜、跑大场、踩高跷、四门斗子等。所过之处锣鼓喧天,气氛热烈。

黄河阵灯会,俗称灯场子,是流传于凉州区金塔乡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白天闹社火,晚上办灯会。金塔黄河灯会取九曲黄河十八弯之意,整个灯阵共有360盏灯,灯阵立有山门一座,山门上张灯结彩。每年灯会,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少皆赴会观赏。

民勤元宵灯山会是流传于民勤县城的传统元宵灯节习俗。一般从正月十四开始“开灯”,持续到正月十六“谢灯”。其间,家家户户扎灯,四街八巷游灯,男女老少夸灯,灯山楼上赛灯,代代相传,有扎灯、游灯、夸灯、赛灯、展灯、猜谜等活动,是民勤一年一度、不可或缺、人民最为喜爱的元宵佳节盛会。灯山会主要在民勤县城灯山楼、灯山巷及临近街巷多民族杂居之处,花灯工艺具有南北兼容的风格,观灯者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古浪县每年在春节元宵节来临之际举办灯会灯展及文艺晚会。猜谜作为元宵节重要的文化符号,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众多市民和游客猜灯谜、赏花灯、品美食,活动现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整个老街展现出一派热闹繁华的喜庆场景。

非遗项目:民俗闹春过大年

腊月二十三:正式的“祭灶日”,要“送灶爷”,俗称“小年”,从此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除夕:贴春联,午饭后一年最后一次整洁庭院,开始贴春联;贴门神,在大门或街门的门扇上对称贴上门神,通常是秦琼和敬德的画像;贴斗方,所谓斗方,旧时指像老斗那样四方的纸;敬先人,由一家的长者率领家中男子,端着猪头肉、点心等祭品,上坟祭奠先人,焚香、烧纸、放炮;放爆竹,相传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人们燃放爆竹,把“年”惊吓过去,就叫“过年”;装仓,祭奠完祖先,全家入室,以长幼辈分和大小列坐炕上,团团圆圆吃年夜饭,此为“装仓”;拴压岁钱,吃完“装仓饭”后,上香拜神,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受拜后,都要给小辈拴压岁钱;熬寿,也叫守岁、熬岁;抢年,在新旧年交替的一刹那放鞭炮“抢年”,谁最先放,就算谁抢上年了。

正月初一:燎天蓬,即迎喜神。大年初一拂晓,男女老少早起,更换新衣,洗漱干净,端上供盘,孩子们怀揣年馍馍(多揣包子、小馒头、油馃子、果子等),出户迎接喜神;拜年,燎完天蓬,人们穿戴一新,洗漱完毕,到堂屋燃烛化钱,焚香拜祖。之后开始拜年。由小辈按辈分依次给自家长辈磕头拜年,敬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吃饺子,过年是一定要吃饺子的,民勤人把饺子俗称“水馍”。

正月初二:俗称地日。焚香放炮,吃臊子面,俗称“臊蛋子”饭,也称“骚鞑子”饭。拜外父,民勤有个乡俗,大年初二,已婚男子携妻挈儿,带着烟、酒、饼干、罐头、面包、蛋卷等“六礼”,拜岳父岳母,特别是新女婿头年必须去拜,俗称“拜外父”。

正月初三:猫日。打醋炭,初三清早,家家都要“打醋炭”。既是为了除邪,更是用醋炭消毒杀菌防病,因之又名“除百病”。

正月初四:狗日。献汤饭,焚香化表,禁忌吃米,否则生肝病。

正月初五:猪日,俗称小破日、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各处习俗有异,有的化黄钱,有的打醋炭。

正月初六:羊日。凡养羊之家,必焚香化表,献长面汤,祈水草茂盛,羊羔成群。商铺酒楼正式开张营业,要大放鞭炮。

正月初七:人日。焚香、化表、吃长面。企盼天晴日丽,人寿丁旺,耳聪目明。禁忌为不吃米饭,不使用剪子。

正月初八:五谷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农家献汤饭、焚香表,以祈天朗气清,五谷丰登。最忌刮狂风,禁使刀剪,防弄掉麦花儿。

正月初九:瓜果日。有园子的人家甚为重视,献汤饭,焚香表。不许用剪子,怕生下的儿女是“聋子”。

正月初十:菜日。蔬菜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营养品,所以普遍重视此日。不仅献饭汤,亦焚香化表。禁使针用线,怕生下的孩子是“瞎子”。

正月十五:闹社火、吃元宵、献长面,晚上观焰火、挂灯笼、游行逛灯、猜灯谜。焚香化钱,城乡各家皆焚香、化金钱;吃元宵,城乡百姓多吃元宝(饺子),或吃长面。后来,演化为吃元宵;闹社火,白天,城乡各处闹社火。主要有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舞龙灯等;灯山会,正月十五日晚上称“元宵”,又称“元夜”“元夕”。元夕是元宵节的高潮,依旧俗要放灯三日。

此外,还有烧柏斗、敬佛祈福,观鳌山,唱小曲,荡秋千等具有典型武威地方特色的习俗。

文、图: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刘国成 刘荣玉竹

报送: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特别声明

1.此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旨在宣传推广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2.文章中使用的文字或图片如需要署名,请及时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电话:0931-8411060。

本文来自【如意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