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MC的互补型场效应晶体管(CFET)技术

B站影视 2025-01-13 09:41 3

摘要:半导体行业在晶体管架构方面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从传统平面设计到FinFET,再到更先进的架构,每一次转变都源于对更好性能和持续缩放的追求。本文探讨这一发展历程中的突破——互补型场效应晶体管(CFET)技术。

引言

半导体行业在晶体管架构方面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从传统平面设计到FinFET,再到更先进的架构,每一次转变都源于对更好性能和持续缩放的追求。本文探讨这一发展历程中的突破——互补型场效应晶体管(CFET)技术

图1:展示了从FinFET到NSFET最后到CFET的晶体管架构演变,显示了工艺复杂度随架构进步而增加。

1走向CFET的发展历程

大约十年前,半导体工业从平面晶体管转向FinFET架构。这一转变是由FinFET器件优异的静电完整性和可扩展性推动的,使栅极间距和单元高度的持续缩放成为可能。行业已经成功运用了多代FinFET技术,但在推进半导体缩放极限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架构——纳米片场效应晶体管(NSFET),也称为环栅(GAA)技术

图2:说明了CFET如何通过nFET和pFET的垂直堆叠实现1.5-2倍密度缩放,比较了传统CMOS架构与CFET在反相器和SRAM配置中的实现。

2CFET:新一代架构

CFET代表了晶体管设计的重大进步。通过垂直堆叠nFET和pFET器件,CFET在相同栅极间距下提供了比传统CMOS架构高约1.5到2倍的密度。这种密度提升来自创新的垂直排列,但垂直局部互连所需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缩放效益。

图3:详细的工艺流程图,显示了顶部nFET和底部pFET器件单片3D堆叠CFET制造的关键步骤。

3技术实现和制造

CFET器件的制造涉及复杂的工艺,始于SiGe/Si超晶格堆栈的制作。CFET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包含了高锗含量的SiGe层,作为中间电介质隔离(MDI)形成的占位符。

图4:比较传统NSFET和CFET的SiGe/Si超晶格堆叠方案,显示晶格失配指数作为质量指标。

制造工艺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包括:

用于纳米片堆栈图形化的极紫外光刻浅沟槽隔离(STI)形成栅极间隔物沉积源极-漏极外延生长

图5:48nm栅极间距单片CFET的TEM演示,显示了具有共享金属栅极结构的nFET在pFET上方的垂直集成。

4器件结构和集成

CFET结构包含多个创新特征以确保最佳性能。关键要素是中间电介质隔离(MDI)和内部间隔物(INSP)的实现,基于锗含量实现SiGe的选择性刻蚀。

图6:详细示意图显示了3D堆叠CFET结构,分别用于nFET和pFET电气表征的独立配置。

图7:完整3D堆叠CFET结构的示意图,显示同一晶圆上的nFET和pFET触点。

5性能和结果

CFET器件的电气特性显示出优异的结果。nFET和pFET都展现出优秀的性能指标:

图8:显示nFET和pFET器件存活率超过90%的图表,以及用于评估的存活标准。

图9:Id-Vgs特性曲线,展示nFET和pFET器件优异的亚阈值摆幅性能。

器件实现了nFET为75mV/dec和pFET为73mV/dec的亚阈值摆幅,漏极诱发势垒降低(DIBL)值分别为50mV/V和45mV/V。

图10:Id-Vds特性曲线,显示两种晶体管类型的高开启状态性能。

6未来展望和挑战

CFET技术虽然展现出优异性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堆叠的nFET和pFET之间的垂直局部连接和隔离集成仍然复杂。然而,48nm栅极间距器件的成功展示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持续的开发和优化,CFET能够实现逻辑技术的进一步缩放,同时保持或改善器件性能。这些器件在48nm栅极间距上的成功展示为半导体技术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S. Liao et al., "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 (CFET) Demonstration at 48nm Gate Pitch for Future Logic Technology Scaling," in 2023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 San Francisco, CA, USA, 2023, pp. 979-983.

来源:卡比獸pap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