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王,今年55岁,退休前是个工程师,平时身体硬朗得很,爬个山、打个球都不在话下。可就在2008年的一次体检中,他被查出血液里有个叫“IgM型单克隆蛋白”的东西。当时医生说,这可能是某种血液病的信号,但老王觉得自己好好的,没啥不舒服,医生也就让他先观察,每年复查
老王,今年55岁,退休前是个工程师,平时身体硬朗得很,爬个山、打个球都不在话下。可就在2008年的一次体检中,他被查出血液里有个叫“IgM型单克隆蛋白”的东西。当时医生说,这可能是某种血液病的信号,但老王觉得自己好好的,没啥不舒服,医生也就让他先观察,每年复查就行。这一观察,就是5年。
到了2013年,老王的体检报告突然“炸了锅”——IgM水平飙到了9135 mg/dL,医生严肃地说:“得治了。”接下来的日子,老王开始了和疾病的“拉锯战”。他用过好几种药,像利妥昔单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结果因为神经疼得受不了停了药;后来IgM降到1150 mg/dL,日子又平静了几年。可到了2018年,IgM又蹦到11500 mg/dL,还查出了血管性血友病,流鼻血停不下来。医生又试了别的药,效果却不理想。直到2021年,他加入了个新药试验,用了oprozonib,病情整整稳了3年。可惜,今年8月,病又回来了,现在他在试伊沙佐米和依鲁替尼。
老王的故事听起来像个悬疑剧: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被一种叫“瓦尔登斯特伦巨球蛋白血症”(简称WM)的病缠上了?这病到底是啥?为啥这么难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罕见却不简单的疾病,帮你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WM是个啥?血液里的“捣乱分子”
简单来说,WM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全名叫瓦尔登斯特伦巨球蛋白血症。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常见,每年在美国也就1500人确诊,在咱们这儿更是少见。它本质上是一种“B细胞淋巴瘤”,但有个特别的“标志”——血液里会有大量的IgM单克隆蛋白。
IgM是啥?它是咱们免疫系统里的“大块头”蛋白,正常情况下帮咱们打细菌、病毒。可在WM患者身上,这些IgM不干正事儿,反而在血液里越积越多,像堵车一样让血液变黏稠,甚至还会“粘”到神经上,搞出各种乱子。
这种病是怎么来的?科学家发现,90%以上的WM患者都有个叫MYD88 L265P的基因突变。这突变就像个“开关”,让骨髓里的淋巴浆细胞不受控制地疯长,制造出大量IgM。可奇怪的是,有的人带着这突变好多年也没事儿,有的却早早发病,医生到现在也没完全搞明白。
它会让你咋样?从疲惫到流鼻血的“信号”
WM的症状五花八门,取决于IgM捣乱的程度和地方。老王的故事就很典型,咱们来看看常见的“信号”:
疲惫到不行: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因为WM会引起贫血,红细胞少了,氧气运不够,人就容易累得喘不上气,像老王那样,以前爬山不费劲,现在走两步就想歇。流鼻血、牙龈出血:IgM太多,血液黏稠度高,有时还会影响凝血,像老王后来得了血管性血友病,流鼻血成了家常便饭。肚子不舒服:肝脏和脾脏可能会肿大,摸起来硬邦邦的,还会觉得腹胀。手脚麻木:IgM有时会“粘”到神经上,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手脚像被针扎一样,又麻又疼。看不清东西:血液太黏,流到眼睛的小血管里会出问题,视力模糊甚至出血,老王就说过几次看东西像蒙了雾。还有些稀奇古怪的症状,比如手脚发冷(冷凝集素病),或者头晕、意识模糊(高黏滞血症)。这些症状不一定全有,有的患者甚至好多年没啥感觉,像老王最初5年那样,直到某天突然“爆发”。
怎么知道是WM?诊断没那么简单
怀疑得了WM,光看症状可不够,得靠检查。医生通常会这么干:
骨髓检查:抽点骨髓看看,里面有没有≥10%的克隆性淋巴浆细胞。这些细胞是WM的“罪魁祸首”。血检:查IgM单克隆蛋白,看它在血液里有多少。老王的IgM从几百涨到上万,就是个大红灯。基因检测:找MYD88 L265P突变。虽然90%的人都有,但不是必须的,有的人没这突变也可能是WM。诊断WM有个难点:它和别的病有点像,比如多发性骨髓瘤或者边缘区淋巴瘤。医生得仔细分辨,比如骨髓瘤会有骨头痛和骨头破坏,WM却很少见这些。
还有个事儿得说清楚:不是查出IgM高就得马上治。如果没症状,像老王最初那样,医生会建议“等等看”,定期复查就行。因为WM进展慢,有的人能“和平共处”好多年。
咋治?因人而异,没万能药
WM的治疗不是一刀切,得看你症状多重、身体咋样。老王的经历就挺有代表性,咱们来拆解一下常见的治疗招数:
观察等待:没症状就不用急着治,老王头5年就是这么过来的。但得老老实实复查,别不当回事儿。化疗+免疫治疗:像利妥昔单抗(一种抗体药)和苯达莫司汀、环磷酰胺这些化疗药,常一块儿用,能把IgM打下去。老王用过利妥昔单抗加硼替佐米,效果不错,但神经疼让他吃不消。靶向药:依鲁替尼、扎那布替尼这些BTK抑制剂,是近年来的“新宠”。它们直接卡住癌细胞的“命门”,效果好、副作用相对少。老王现在就在试依鲁替尼。新药试验:像老王用过的oprozonib,属于实验阶段的药,适合那些常规治疗不管用的人。干细胞移植:这是大招,适合年轻、体质好的人,但风险也高,一般人用不上。治疗的目标不是“根治”——WM目前没法治愈,而是控制病情,让你活得舒服点。医生会盯着IgM水平、症状变化,随时调整方案。比如老王,IgM降到1150时能歇口气,升到11500时又得接着打。
有个事儿得提醒:有些药有副作用,像硼替佐米可能伤神经,依鲁替尼可能引起心律不齐或者拉肚子,得和医生多沟通,找最适合自己的路。
能活多久?因人而异,别太慌
WM的预后(也就是能活多久)差别挺大,跟年龄、病情轻重、治疗效果都有关。数据说,70岁以下的人平均能活10年以上,70到79岁的有7年,80岁以上的差不多4年。但这只是平均数,老王55岁就查出来,积极治的话,可能比这还长。
有意思的是,很多WM患者不是死于这病,而是别的毛病,比如心脏病或者老年病。所以医生常说,WM是“慢性病”,得学会跟它“共舞”。
最后:了解它,才能不怕它
老王的故事告诉我们,WM虽然罕见,但它并不遥远。它可能悄悄藏在你我身边,等着某次体检被发现。这病不简单,症状五花八门,治疗也得量身定制,但它不是绝症,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大多数人能活得挺好。
你有没有做过体检,查过血液?如果有啥不对劲,比如老觉得累、流鼻血停不下来,别拖,去医院看看。说不定,像老王一样,及时抓住“信号”,就能少走弯路。
关于WM,你还有啥想知道的?欢迎留言,咱们一起聊聊!
参考资料:Gertz MA.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2025 Update on Diagnosis,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Am J Hematol. 2025 Jun;100(6):1061-1073. doi: 10.1002/ajh.27666. Epub 2025 Mar 17. PMID: 40095219.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