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十六计》这部古老的兵法奇书,犹如一座蕴藏着无穷智慧的迷宫,每一计都闪耀着古人的狡黠与谋略。其中,排在卷首第一位的“瞒天过海”,总是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引人遐想。但您可曾细细想过,这计谋中,“瞒”的究竟是哪片“天”?又是要“过”哪片“海”呢?这“天”,并非指
**引言:迷雾重重的“瞒天过海”**
《三十六计》这部古老的兵法奇书,犹如一座蕴藏着无穷智慧的迷宫,每一计都闪耀着古人的狡黠与谋略。其中,排在卷首第一位的“瞒天过海”,总是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引人遐想。但您可曾细细想过,这计谋中,“瞒”的究竟是哪片“天”?又是要“过”哪片“海”呢?这“天”,并非指我们头顶的苍穹,而是那权倾朝野、目光如炬的“天子”;这“海”,也并非寻常的江河湖泽,而是那足以令千军万马望而生畏的浩瀚波涛。它讲述的,是盛唐气象下,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一位传奇将领薛仁贵如何凭借智谋,帮助天子横渡那片名为“渤海”的险恶水域的故事。
**第一章:天子望海兴叹,仁贵巧布迷局**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志在四方,决心东征高丽,一统疆域。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却在对马海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天堑——那片广阔无垠、波涛汹涌的渤海。面对一望无际的蔚蓝,即便是经历过无数沙场洗礼的“山西小子”李世民,也不禁眉头紧锁,心中泛起嘀咕。大海的浩瀚与未知,让这位习惯了在陆地上纵横驰骋的皇帝感到了一丝前所未有的“犯愁”。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面对这变幻莫测的自然之力,如何才能“知彼”?
就在这关键时刻,随军的猛将薛仁贵,以其过人的胆识和智慧,献上了一条石破天惊之计。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既然皇帝怕见大海,那干脆就不让他“见到”海!薛仁贵命人找来大量木板,巧妙地搭建起来,将一艘巨大的战船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只留下一个入口。这艘船,被精心伪装成了一座富丽堂皇的“于云”府邸,内部陈设奢华,甚至还有美酒佳肴,俨然就是薛仁贵的“家”。李世民被请入其中,与薛仁贵把酒言欢,谈笑风生,浑然不知自己正身处茫茫大海之上。
“陛下,请入席!”薛仁贵热情地邀请着。李世民带着随从进入这“府邸”,只见杯盘交错,歌舞升平,仿佛仍在陆地上享受着盛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正当李世民沉浸在这安逸的“家”中时,船队已然在平静的夜晚,趁着海风,悄无声息地启航,向着对岸驶去。李世民直到第二天清晨,推开“窗户”,看到的是一片完全陌生的陆地时,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那片曾经让他忧心忡忡的渤海!这惊心动魄又匪夷所思的经历,正是“瞒天过海”计谋的完美演绎。它被详细记录,最终汇入了浩如烟海的《永乐大典》,而“瞒天过海”这个计名,也由此流传千古。它“瞒”的,是至高无上的唐朝天子李世民;它“过”的,是如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辽阔的渤海。这计谋之所以能位列三十六计之首,并非偶然。它奠定了整个兵法体系的基础——所有的计谋,都离不开一个“瞒”字。它是诡道之始,是欺骗的开端。而“瞒天过海”所展现的,正是最高境界的欺骗: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你所设的局。它强调了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实施蒙骗的重要性,是计谋的起点。而到了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走为上计”,则意味着当所有的计谋都用尽,欺骗不再奏效时,唯一的选择便是脱离战场,保存实力。薛仁贵能以一计骗过声名赫赫的帝王,足见“瞒天过海”之高深莫测。若非如此,又有哪一计敢居首位?围魏救赵,看似舍近求远,实则离胜利更近了一步,这又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呢?
**第二章:围魏救赵——迂回战略的胜利**
战国烽烟四起,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紧急向邻国齐国求援。面对邻国的求助,齐国若要解邯郸之围,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派兵直奔邯郸,与魏军硬碰硬。然而,齐国此时虽然国力强盛,甚至有称霸的实力,却并未选择这条看似最“正义”的路。他们没有与魏国正面交锋,反而采纳了军师孙膑的计策,派遣大军急速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这一招“围魏救赵”,打乱了魏国的部署,庞涓得知大梁被围,国内告急,不得不火速率军回援。邯郸之围,不战而解。
齐国,作为当时潜在的霸主,完全有实力与魏国正面开战,甚至可能打赢,并借机吞并魏国,扩大自己的版图。但齐国为何选择了这看似迂回、舍近求远的策略呢?这就要回到春秋战国时期独特的战争模式。那时的战争,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便获胜,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齐国若发动灭魏战争,虽然可能成功,但自身兵力必然折损严重。而一旦齐国实力受损,其他国家必然会趁机介入,制衡齐国,甚至联合起来对抗齐国。发动灭国战争的成本,最终将由齐国独自承担,实在是不划算。因此,齐国的“围魏救赵”,并非为了彻底消灭魏国,而是为了达成一个更符合自身利益的目标:威慑魏国,使其撤军,保全赵国,从而赢得声誉和实际利益。通过“败魏存赵”,齐国既彰显了自身的强大和正义,又没有过度消耗国力,同时还保留了魏国这个缓冲,可以继续用来抵抗西边更为强大的秦国。这正体现了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更高境界。任何计谋的成功,都依赖于特定的条件,其中之一便是用计者必须比对手更聪明。但如果对手同样聪明,甚至更胜一筹,结果又会如何呢?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同一时期的西方,古罗马。军事家费边面临着与魏国相似的困境:当他的军队攻击敌人的粮草基地时,敌军非但没有回援,反而绕开了他的主力,直接袭击了罗马本土的老弱妇孺。这战术,与齐国的“围魏救赵”何其相似!罗马城内人心惶惶,费边手下的将领们纷纷要求他回师救援。然而,费边的做法却与急于撤军的魏国截然不同。他冷静地告诉部下:“罗马城坚防固,一时半会儿是攻不下来的。但如果我们现在回师,对方必然会切断我们的退路,我们在半路上就可能被歼灭。”他选择加紧攻打眼前的粮草基地,利用罗马城暂时安全的这段时间,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和补给。最终,费边成功逼迫侵略者撤军,保住了罗马。同样是“围魏救赵”式的战术,魏国因为内部不稳,选择了半途撤军,结果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陷入被动;而费边则看准了“近”的关键,以逸待劳,从容应对,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再次证明,计策本身并无绝对高低,关键在于运用之人是否足够睿智,能否审时度势。
**第三章:借刀杀人——利用第三方力量的艺术**
“借刀杀人”,位列三十六计第三计。这个充满阴谋色彩的词语,首次出现在明代戏剧《三注记》中。那么,在这出戏里,是谁在“借刀”?又想要“杀”谁呢?故事发生在宋朝,主角之一,便是那位名垂青史、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的范仲淹。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进行大规模的政治改革,却不幸触动了一大批旧有官僚的利益。这些守旧派视范仲淹为眼中钉,密谋要将他扳倒。恰在此时,西夏国王赵元昊称帝,与北宋关系紧张。这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却被旧官僚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可以利用的机会。他们向宋仁宗进言,以处理西夏问题为由,建议派遣范仲淹这位从未有过实战经验的文官,前往西北边陲担任军事要职,去处理与赵元昊的纷争。这招何其狠毒!他们要借西夏赵元昊这把“刀”,来杀掉范仲淹这个政敌。所谓“借刀杀人”,就是巧妙地利用第三方(无论是人、势力还是事件)的力量,来损害对手的实力,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计的精髓,在于善于识别和利用第三者的存在,为己方带来利益。虽然“借刀杀人”这个词在明代才出现,但这一计谋的运用,却早已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
在《借刀杀人的暗语》中记载了一个春秋时期的故事,便是对此计的绝佳诠释。郑桓公想要灭掉邻国郐国,但他明白直接出兵风险太大。于是,他在国内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并公开宣布,郐国那些精锐的士兵和将领已经与他秘密约好,准备里应外合,夺取郐国政权。为了增加可信度,他还煞有介事地将伪造的郐国将领叛变盟书埋在祭坛之下,故意让郐国的间谍发现并偷走。郐国国王拿到这份“铁证”,以为国内群臣要叛变,惊恐之下,立即将名单上的人全部抓了起来。郑桓公随后向郐国国王发出严厉威胁,声称如果不释放这些人,他绝不会善罢甘休。这惊恐万状的郐国国王,在郑桓公的步步紧逼下,彻底相信了这番“阴谋”,下令将名单上的人全部处死。郑桓公得到消息后,立刻挥师攻伐,郐国君臣尽皆被杀,国家瞬间灭亡。直到此时,郐国国王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中了郑桓公的“借刀杀人”之计,但为时已晚。这计谋的核心,就是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和恐惧心理,借刀杀人,坐收渔利。
**第四章:以逸待劳——弱者的智慧**
“以逸待劳”,位列三十六计第四计,是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寻求最终胜利的策略。在中国历史上,匈奴曾长期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甚至迫使汉朝忍辱和亲。但在战国时期,有一位赵国将领,他的名字足以让匈奴闻风丧胆,大军绕道而行。他就是李牧。面对强大的匈奴骑兵,李牧深知不能硬拼。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以逸待劳”的策略。他制定了严格的军令:匈奴来犯,必须迅速退入城中防守,绝不允许主动出城迎战。同时,他大力训练士兵的骑射技术,提升整体战斗力。几年过去,匈奴只留下了李牧是个“怂将”的印象,屡次前来侵扰,都无功而返。李牧正是利用这种“怂”的形象,消耗着匈奴的锐气,让他们轻敌的同时,也暗中壮大着自己的实力。这种看似“窝囊”的坚守,实则是在为最终的反击积蓄力量,改变着战场的大势。当李牧判断时机成熟,己方已有足够资本消耗下去时,他让百姓出城放牧,故意吸引小股匈奴骑兵前来骚扰。然后,他派出弱兵与之交战,并故意败退,丢下牛羊。这一系列操作,成功吊足了匈奴单于的胃口,让他误以为赵军不堪一击。当匈奴单于亲率大军长途奔袭,赶来“报仇”时,等待他的却是李牧早已布下的天罗地网。长途奔袭的匈奴军早已疲惫不堪,加上没有周密的战术安排,面对李牧严阵以待、养精蓄锐的赵军,立即乱了阵脚。只此一战,李牧就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追击,横扫了匈奴的其他部落。从此,匈奴十余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李牧的成功,正是“以逸待劳”的完美实践。“以逸待劳”这四个字,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其核心思想是:实力弱小的一方,可以坚守不出,凭借自己拥有的粮草等后勤资源,养精蓄锐,同时对敌人进行不定期的骚扰,增加敌人对自己的关注度和消耗。等到敌人粮草耗尽,兵士疲惫不堪,无法支撑一场持久战时,再趁其不备,发动致命一击。当你拥有对峙下去的资本与条件时,一个“待”字,就能让双方的优势悄然发生改变。
**第五章:趁火打劫——抓住对手犯错的时机**
“趁火打劫”,字面意思是趁着别人家里发生火灾、一片混乱的时候,去抢劫别人的财物。这个成语,我们耳熟能详,它其实源自我们从小听到的神话故事《西游记》。在第十六回中,观音院的老方丈见到唐僧那件价值连城的锦斓袈裟,顿时起了贪念。他深夜放火烧唐僧师徒,企图将袈裟占为己有。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火势被孙悟空用分身法改变了方向,整个观音院差点被烧成平地。凶猛的火势惊醒了不远处黑风洞中的黑熊怪,这妖怪与老方丈素有交情,便连忙赶来救火。但当他看到老方丈房间里,那件袈裟散发出耀眼的霞光时,救火的心思瞬间化为乌有。趁乱,黑熊怪将袈裟偷走,溜回了山洞。虽然故事出自明代小说,但“趁火打劫”的兵法思想,早在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计篇》中就有体现:“兵者,诡道也……乱而取之。”这其中的“乱而取之”,正是“趁火打劫”的雏形。相较于成语“趁火打劫”常带的贬义色彩,“乱而取之”则更偏向于一种积极利用敌人混乱状态的进攻策略。战争本来就是诡诈之术,当敌人陷入混乱时,正是进攻的最佳时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他最终能够一举灭吴,重振越国,最关键的,是他准确地把握了“趁火打劫”的时机。当时,吴国君主夫差,沉溺酒色,荒淫无度,大肆屠杀贤臣,使得朝堂上下乌烟瘴气,国内民怨沸腾。公元前473年,吴国遭遇大旱,颗粒无收,国力衰微。而此时,吴王夫差却置国内混乱于不顾,调集精兵北上,与中原诸侯会盟,试图称霸。这正是越王勾践复仇的最好机会!勾践立马调集军队,大举进兵吴国。此时的吴国,犹如案上鱼肉,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军队击破,最终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趁敌之危,取乱侮亡”的典型战例。趁火打劫计策的核心思想,在于敏锐地抓住对手犯错误、陷入困境或混乱的时机,果断出击,谋求扩大自身利益,甚至将对手彻底击垮。
**第六章:声东击西——险中求胜的博弈**
如果一场战争中,双方都用上了“声东击西”之计,那结果会怎么样呢?这听起来像是一场高智商的博弈,充满了变数。“声东击西”一词,最早出自唐代杜佑的《通典》,其意是“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即制造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用以迷惑敌人。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南阳,张绣久攻不下。为了找到破敌之策,曹操骑着马围着南阳城转了三天,突然发现城东南角上的砖土颜色新旧不一,防护设施也显得不甚牢固。曹操回到营地,便大张旗鼓地在城西北集结兵力,摆出要从这里攻城的架势,同时暗中命令精锐部队,集结于东南方向,准备偷袭。曹操在这里用的,正是“声东击西”。然而,他万万没想到,正是这一计,让他兵败南阳。原来,曹操的举动早已被张绣的谋士贾诩看穿。贾诩向张绣献计,同样以“声东击西”来应对曹军。他让士兵全部隐藏在城东、南的砖墙之后,严阵以待;同时,为了迷惑曹操,他又让百姓扮成士兵,在西北城墙上摇旗呐喊,虚张声势。曹操见到此种情景,以为张绣果然将主力调往西北,便在晚上悄悄率领精兵从东南方向爬入城内,企图给张绣来个措手不及。然而,城内等待他的,却是贾诩早已部署周密的陷阱。同样是“声东击西”,同样是摇旗呐喊,为什么曹操会兵败,而贾诩却能够成功呢?
关键在于兵力的运用和计谋的深度。曹操将兵力分散,一部分在西北虚张声势,另一部分在东南暗中偷袭,看似全面,实则容易被各个击破。而贾诩则将所有兵力都用于埋伏,让百姓扮演士兵吸引曹军,主力则隐藏起来,准备给突入城内的敌人致命一击。贾诩深谙“声东”只是手段,“击西”才是目的。他明白,“声东”所制造的声势,只要足够大,足以迷惑敌人,至于声势本身是否真实,倒在其次。而“击西”则必须实实在在,必须一击毙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由此可见,“声东击西”这一计,其实是一个险计。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兵法诡变之道,不能准确判断敌我态势,那么计谋带来的,很可能不是胜利,而是一场惨败。它考验的,是决策者的智慧、胆识,以及对时机的精准把握。
**结语:计策无绝对,智者赢天下**
从“瞒天过海”的巧妙布局,到“围魏救赵”的迂回智慧;从“借刀杀人”的借力打力,到“以逸待劳”的耐心坚守;从“趁火打劫”的抓住时机,到“声东击西”的险中求胜……《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都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光芒。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更重要的是,这些计策本身并无绝对的高低贵贱之分,其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运用之人。正如我们看到的,同样的计策,在不同的人手中,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无论是薛仁贵面对唐太宗的“瞒天过海”,还是费边面对罗马困境的冷静应对;无论是贾诩识破曹操的“声东击西”,还是李牧在“以逸待劳”中积蓄力量……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计策本身,而是运用计策之人的智慧、胆识、耐心和对时局的洞察力。兵法之道,变化无穷,唯有智者,方能在这变幻莫测的棋局中,步步为营,最终赢得胜利。三十六计,计计玄妙,但归根结底,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战争规律的精准把握。读懂了它们,或许就能读懂历史,读懂人性,甚至读懂我们自己。
来源:小胡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