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为保名声还是真为儿子着想?李勣最终结局如何?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皇权观念? 秦朝秦始皇、汉朝光武帝刘秀、隋朝文帝杨坚、唐朝太宗李世民,皆是不杀功臣的皇帝代表。 李世民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贞观之治是在隋朝基础上开创,若无隋朝基业,何来贞观盛世?实则不然,李世
我国皇帝众多,李世民不杀功臣的举动堪称罕见。 他临终前却嘱咐儿子杀掉忠臣李勣,引发争议。
是为保名声还是真为儿子着想?李勣最终结局如何?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皇权观念? 秦朝秦始皇、汉朝光武帝刘秀、隋朝文帝杨坚、唐朝太宗李世民,皆是不杀功臣的皇帝代表。 李世民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贞观之治是在隋朝基础上开创,若无隋朝基业,何来贞观盛世?实则不然,李世民通过努力开创了独属于他的盛世。
杀功臣的争议,有人以侯君集为例。 侯君集因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被杀,此乃皇帝红线,不容触碰。
乾隆宠爱和珅,但和珅未威胁皇权,故未遭杀身之祸。 李世民对侯君集的处置,虽不舍但仍含泪执行。
侯君集被处死,却仍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可见李世民对人才的看重。 李勣,即徐茂公,曾为翟让手下,后随李密、李渊,多次领军作战,名声显赫。
李世民对李勣的疑虑源于其忠诚度,李勣从未表明立场,这让李世民困惑。 玄武门之变时,李勣观望,最终李世民获胜,李勣未遭杀身之祸。
李世民对李勣的宠爱,可见一斑。 李勣的经历是随遇而安,领导是谁,他就对谁忠诚。
李世民临终前提醒儿子杀掉李勣,实因疑虑其忠诚。 李治问李勣关于立武则天为皇后之事,李勣巧妙回答,既保全了自己,又维护了李世民的名声。
李勣用智慧保全了自己,也维护了李世民的名声,一举两得。 这也反映了古代皇权观念,皇帝对皇权的重视,以及对大臣忠诚度的疑虑。
来源:稻田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