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田垄上解码乡村振兴的“花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6 07:54 3

摘要:空气中玫瑰的馥郁夹杂着泥土的芬芳。云南农业大学教授赵雁像往常一样来到云南楚雄姚安县,仔细地检查着玫瑰的长势。去年,这里的玫瑰能卖到3.8元一支,每多养活一朵优质花,就相当于菜农多收获3斤玉米。

空气中玫瑰的馥郁夹杂着泥土的芬芳。云南农业大学教授赵雁像往常一样来到云南楚雄姚安县,仔细地检查着玫瑰的长势。去年,这里的玫瑰能卖到3.8元一支,每多养活一朵优质花,就相当于菜农多收获3斤玉米。

从2021年起,无数玫瑰在姚安“生根”。2022年,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院长杨正安下定了决心——在姚安县前场镇木薯村驻村工作期间,他得知姚安县欲以花卉产业拉动经济,于是申请设立姚安花卉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成立之初,姚安县并非玫瑰花的传统种植区,我们也缺乏产教融合的经验。”赵雁说,“但好在云南农业大学、姚安县科学技术协会、云南花当家园艺有限公司三方拧成了一股绳:云农为科技小院送来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学生,姚安县科协配合我们修改各种申请书、立项书,花当家公司为我们提供了实地工作的平台。”

2023年6月,科技小院揭牌成立,赵雁和她的学生们也来到这里工作、学习。“每天上午,我们会一起在80亩的温室大棚中,检查玫瑰花的生长状况,修剪它们的弱、盲、病枝。下午我们则分头行动,完成各自承担的科研任务。”赵雁的学生、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赵志林说,“在科技小院导师的组织安排下,我们也会实地指导周边花农的生产实践。为了确保他们都能听懂、学会,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怎样把艰涩晦暗的技术逻辑转化为清楚明白的操作指南。”

技术推广并非一帆风顺。“起初,一些农户对新技术抱有疑虑。但当地的村支书带头参与,他家的花田越种越好,以前观望的农户也逐渐转变态度,这让我们备受鼓舞。”赵志林说。赵雁强调:“我们的工作并不是做高深莫测的‘纯科研’,而是让适合花农的新技术、新品种落地生根。”这种“接地气”的技术转化,让科技小院的辐射范围迅速扩大,惠及周边50亩花田。

周红本是姚安当地的菜农,2022年,他感到花卉产业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于是把种了十几年蔬菜攒下的积蓄都拿来种玫瑰花。然而,现实却给他“当头一棒”,他的玫瑰起初是枝条怎么也长不高,后来不是憨了包,就是弯了腰。“技术”是他说过的最多的话,他知道技术的大手能掌控市场上的生死沉浮,“没有技术,玫瑰的等级就上不去;玫瑰的等级上不去,就怎么也卖不上价。”

随着科技小院师生的到来,周红的事业逐渐出现转机。师生们为花田加装水肥一体机,它能在干旱季节里每天自动浇五六次水、施两三次肥。“这要是放到之前,我们一个星期都浇不过来。”周红说。更为关键的是,通过优化种植技术,科技小院师生将畸形花比例降低11%。在昆明花拍中心,月季切花被分为“A”“B”“C”“D”“E”5个等级。周红家曾经只能卖1元1支的“丑小鸭”,如今80%晋升为“A”“B”“C”级的“白天鹅”,单价也跃升至3元一支。“赵老师身上总沾着泥土,可她脑子里装的都是让花变好的法子。”周红感慨道。

“花农辛苦一年,不就是为了把种的玫瑰等级提上去,多赚点钱嘛,我们也希望尽可能帮他们把这辛苦钱赚到手。”赵雁说,“这些花农的玫瑰,一般会经由昆明花拍中心,飞往全国各地。有缘的话,也许你买到的一朵玫瑰,背后就有我们科技小院的身影。”

比飞往全国各地的玫瑰更动人的,是留在云南的“根系”。赵志林是云南曲靖人,自幼就喜欢在山林间播种花草的他,研二时便决定留在姚安的花企:“在曲靖老家的山林里,我曾埋下无数花种,如今才明白,最好的播种,是把自己种进乡土。”

“你一个研究生留在这个小县城,不感到屈才吗?”面对身边人的疑问,赵志林说:“我的幸福就在这片花田里。”这种选择并非冲动,而是源于对云南花卉产业清醒的认识。赵志林细数家乡的产业优势:“广袤的种植规模、丰富的种质资源、悠久的栽培历史。这些历史的馈赠总要有人接手,我愿意做那个与家乡的花卉产业共成长的人。”

“我本以为‘一懂两爱’(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记者注)的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直到听他亲口讲这里的工作让他多么幸福,我才真正领会到科技小院的育人价值所在。”赵雁感慨道。赵志林的选择并非个例,科技小院不仅让一部分同学下定决心留在当地花企,投身云南的万亩花田,也让另一部分同学确立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志向,决心在花卉研究领域继续深造。

在他们眼中,科技小院正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绝佳桥梁。姚安花卉科技小院不仅研究无土栽培等前沿技术,更在品种评价中融入市场洞察,例如在国潮兴起时引入形似牡丹的莫妮卡戴维品种,人们对花的香气需求升温时,则启动香巴拉品种引种研究。

“从产量提高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无土栽培是大势所趋。目前云南种植切花月季38.8万亩,为了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切花月季的种植面积不太可能再有大幅度的扩大,因此我们只能向这38.8万亩要产量、要产值。”赵雁说,“然而,切花月季无土栽培的成本高昂。由于切花月季是多年生植物,可以说栽下玫瑰的那一刻就将决定未来3到10年的盈亏。”

正因如此,品种评价是科技小院师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方面,从技术角度说,并不是所有品种的切花月季都适合无土栽培,我们要从中挑选出具有根系发达等特征的品种;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说,我们还要考虑种下一棵玫瑰,它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能不能畅销,‘莫妮卡戴维’‘香巴拉’‘安红’等品种的引入就有这方面考量。”赵雁说,“如果我们的工作得当,这个亩均33万元投入的‘奢侈技术’的收益,就能像玫瑰的根系一样稳固。”

2025年4月,站在广袤的花田中,赵雁望着运往昆明花拍中心的花箱。那些告别姚安的玫瑰,茎秆里流淌着科技小院输送的养分;而留在云南的师生,正像玫瑰的越冬根系,在泥土下积蓄着迎接下一个春天的力量。当根系突破地表的局限,在科学、技术与人才的立体维度生长,花田的芬芳,终将顺着这看不见的根系,蔓延成更辽阔的春天。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