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追过的女装顶流,为何成了时代的眼泪?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5 17:06 2

摘要:作为千禧年女生的“衣柜C位”,拉夏贝尔的陨落最令人唏嘘。2017年,它以9448家门店、年营收超100亿元的成绩登顶“国产女装第一股”,被称作“中国版ZARA”。但巅峰即转折——为快速抢占市场,它开启“疯狂开店”模式,2014年至2017年间,门店数量从688

逛商场时突然发现,曾经挤在转角的拉夏贝尔、藏在二楼的阿依莲,如今连个招牌都难寻。

那些被90后女生当“战衣”的碎花裙、蕾丝衫,怎么就从“白月光”变成了“时代的眼泪”?

这些陪伴一代人青春的国产女装顶流,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沉浮?

作为千禧年女生的“衣柜C位”,拉夏贝尔的陨落最令人唏嘘。2017年,它以9448家门店、年营收超100亿元的成绩登顶“国产女装第一股”,被称作“中国版ZARA”。但巅峰即转折——为快速抢占市场,它开启“疯狂开店”模式,2014年至2017年间,门店数量从6887家暴增至9448家,相当于每天开2.7家新店。这种“重规模轻质量”的扩张,最终压垮了供应链:2018年起净利润开始亏损,2019年净亏损21.66亿元,2024年11月正式从港交所退市。更扎心的是品控崩塌:有网友吐槽“官网图里的碎花裙仙气十足,到手后线头能绕三圈,牛仔短裤标S码却大得能塞下两条腿”。曾经靠“好看不贵”圈粉的拉夏贝尔,最终因“又土又贵”失去了人心。

“大S同款”“台偶女主战衣”——这是阿依莲刻在90后DNA里的标签。1999年成立的它,靠粉嫩配色、泡泡袖、蝴蝶结等“纯欲元素”火遍亚洲,甚至被称作“低配版公主风鼻祖”。但成也“少女风”,败也“少女风”。当ZARA、优衣库带来的极简风、中性风席卷市场,阿依莲的甜腻设计反而成了“精致土”:密集的蕾丝边被吐槽“像乡村名媛”,芭比粉被嫌“显黑又老气”,曾经的“仪式感”变成了“土味尴尬”。更致命的是,它始终没跟上审美升级的节奏——当00后女生追求“高级感”“去标签化”时,阿依莲的设计还停留在十年前,自然被年轻人抛在身后。

淑女屋的故事更像一场“浪漫的告别”。1991年诞生的它,用蕾丝、蛋糕裙、蝴蝶结编织了无数少女的“公主梦”,即便在月薪几百元的年代,仍有女生省吃俭用买一件。但当“极简风”“无性别穿搭”成为新潮流,繁复的少女元素突然“不香了”——2024年,淑女屋全面撤出线下门店,彻底退出主流视野。同样的命运也降临在金苑身上:曾经靠小碎花、高饱和配色“吸睛”的它,在“莫兰迪色”“基础款”主导的市场里,逐渐从大城市街头消失,如今只能在小县城的服装店偶尔露个脸。

不是它们不够好,而是时代的审美列车,从来不会为谁停留。

这些品牌的陨落,表面看是“审美迭代”的结果,本质却是“不愿改变”的代价。

首先是“设计固化”:把“经典”变成了“枷锁”。 拉夏贝尔的少淑风、阿依莲的公主风,曾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但当消费者审美从“甜美”转向“多元”时,这些品牌仍在重复十年前的设计。有业内人士分析:“少淑女装的困境,在于把‘少女感’等同于‘蕾丝+碎花’,却忽略了‘少女感’本应是一种轻盈的状态,而非固定的元素堆砌。”

其次是“管理失焦”:扩张速度远超经营能力。 拉夏贝尔的“万店神话”背后,是供应链的失控——门店越多,库存压力越大,为了清库存只能打折促销,反而拉低了品牌调性;阿依莲则因过度依赖“明星代言”的流量模式,忽视了产品力的打磨,最终沦为“空有热度,没有口碑”的典型。

最后是“用户断层”:没接住年轻人的需求。 90后女生从“少女”变成“妈妈”,00后女生则带着完全不同的审美入场——她们追求“自我表达”而非“标签化”,看重“性价比”更看重“设计感”,传统品牌却没及时调整定位。正如网友调侃:“以前买阿依莲是为了当‘公主’,现在买衣服是为了做‘自己’,谁还会为过时的‘公主梦’买单?”

这些“时代的眼泪”,并不代表国货女装没有未来。如今,之禾、麦檬、摩安珂等新品牌正在崛起——它们用极简设计、高品质面料、中性风格,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更有一批“新少淑”品牌,把“少女感”重新定义为“轻盈、自信、不设限”,用蕾丝+西装、碎花+牛仔裤的混搭,让经典元素焕发新生。

站在2025年回望,那些消失的品牌何尝不是一面镜子?

它们教会我们:时尚的风永远在吹,但能站稳的,永远是懂得跟着风调整方向的人。

被时代“淘汰”的从来不是“少女心”,而是不愿改变的固化思维。或许有一天,当“复古风”再次轮回,那些被压在箱底的阿依莲碎花裙、拉夏贝尔蕾丝衫,又会成为新的“小众潮流”——但那时,能真正抓住机会的,一定是那些学会“与时代共舞”的品牌。

来源:乘风破浪的叶子Tw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