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为一高校中文专业教师来稿,他是在读了《文化佳园》微信公众号有关莫言的评论文章以及文末留言后,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他希望评论莫言更多理性的声音,而且在来信中指出,当下公开报刊上批评莫言几成禁区,赞美莫言成了“学术正确”,因而网络上关于莫言作品硬伤的讨论尤为
编辑按:本文为一高校中文专业教师来稿,他是在读了《文化佳园》微信公众号有关莫言的评论文章以及文末留言后,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他希望评论莫言更多理性的声音,而且在来信中指出,当下公开报刊上批评莫言几成禁区,赞美莫言成了“学术正确”,因而网络上关于莫言作品硬伤的讨论尤为难得。他还将就此问题,继续来稿。
当莫言的名字频繁出现在热搜榜,当关于其作品的争论从文学期刊蔓延到短视频平台,当有关莫言的话题不断被网络平台频繁推送时,一种奇怪的舆论生态正在形成:有人忙着给批评者扣 "蹭流量" 的帽子,有人热衷于用 "诺奖光环" 压制不同声音。但真正值得追问的是:文学批评的本质,究竟是流量游戏,还是知识分子对公共文化的责任担当?
一、被污名化的文学批评
在某短视频平台,一条 "莫言作品中的历史硬伤" 的解读视频,评论区充斥着 "蹭诺奖热度"" 酸葡萄心理 "的骂声。这种将学术批评等同于流量炒作的逻辑,暴露出当下舆论场的认知误区。正如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所言:" 批评不是点赞机,也不是灭火器,而是思想的显微镜。"
回望文学史,那些真正推动文学进步的批评,往往伴随着争议。鲁迅批评林语堂的 "幽默文学" 脱离社会现实,钱钟书在《围城》中暗讽现代文人的虚伪,这些批评并未损害文学价值,反而让作品在思想的碰撞中更显立体。莫言本人在获得诺奖时也说:"我的作品不是完美无缺的水晶,而是带着泥土的璞玉。" 可见,他从未拒绝批评,而是期待有深度的对话。
某高校教授在《当代作家评论》发表的《莫言小说中的性别叙事困境》一文,细致分析了《丰乳肥臀》中女性形象的工具化倾向,这样的批评建立在文本细读基础上,却被某些营销号断章取义为 "诺奖作品被教授批评",这种二次传播的扭曲,恰恰证明专业批评与大众舆论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而且,据某些高校教师反应,研究与赞美莫言成了“学术正确”,而批评莫言的声音只能在私下传播,至于公开发行的报刊,也很难见到批评莫言的文字,反而是不断出现莫言新书与活动或获奖的赞扬性新闻。
二、莫言作品的价值与硬伤:一个硬币的两面
我们必须首先承认莫言的文学贡献:他借鉴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重构了乡土中国的精神谱系,用《红高粱》的野性书写打破了主流叙事的单一性,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多样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作品不容置疑。在《檀香刑》中,对酷刑的细致描写曾引发 "审丑癖" 的争议;《蛙》中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叙事视角,被部分读者认为缺乏历史纵深感;作品中过多性描写的直白化处理,确实存在审美上的低俗化。更不用说,有违常识的“师生群体吃煤块”事件所造成的无休止的争论,更是撕裂了社会群体。其实,既然是群体吃煤块,发生的时间又不是太遥远,当事人肯定很多都健在,只要出来证明吃过与否,就可以证实其真假,但好像无论实地调查,而当事人不知何因,群体保持沉默,使其成为莫言争鸣中的最大罗生门焦点。这些问题,应该有学者出来严肃讨论,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避免社会的误导。
作家阎连科在评价莫言时曾说:"伟大的作家总是与争议相伴,因为他们敢于走进人性的深水区。" 深水区里既有宝藏,也有暗礁。批评者的任务,不是在岸边鼓掌或扔石头,而是驾着思想的小船,去勘探那些可能被忽视的暗礁 —— 这不是对作家的否定,而是对文学事业的尊重。
三、批评的社会责任:超越流量的思想对话
真正的文学批评,应具备三重社会责任:
1. 守护文学的审美纯度
当网络文学泥沙俱下,当 "流量至上" 冲击创作初心,批评家有责任守护文学的审美底线。学者张莉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批评史》中指出,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常陷入 "圣母 - 荡妇" 的二元叙事,这种模式化塑造削弱了人物的复杂性。这样的批评,直指创作方法论的问题,有助于推动作家突破思维定式。
2. 搭建读者与作品的桥梁
普通读者面对《生死疲劳》中 "驴牛猪狗" 的轮回叙事,可能会困惑于其象征意义。批评家的任务,就是用专业知识解读文本背后的哲学思考,如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生命轮回,佛教思想中的业力观照。这种解读不是 "过度阐释",而是帮助读者穿越语言的丛林,抵达思想的彼岸。
3. 参与公共文化的建构
莫言的作品被选入中学教材时,如何处理其中的争议性内容?这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文化传承问题。还有一个更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是莫言的诸如《丰乳肥臀》等小说是否适合青少年阅读。批评家周志强在《文学批评的力量》中提出:"我们需要建立 ' 分级式 ' 的文学教育体系,让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与合适的文本相遇。" 这种建设性批评,直指教育体系的深层矛盾,具有鲜明的公共性。
四、警惕 "批评即蹭流量" 的认知陷阱
当 "蹭流量" 成为万能批判武器,实际上是在用道德审判代替理性讨论。某文学公众号曾发起调查:"你认为批评莫言是为了蹭流量吗?" 在 5 万份答卷中,45% 的读者选择 "不清楚,只看到很多人在吵"。这说明,大众对批评的动机存在认知模糊,而这种模糊,恰恰被某些营销号利用,将水搅浑。
我们不妨看看国际文坛的常态:石黑一雄获得诺奖后,《纽约客》发表长文批评其作品 "缺乏历史痛感";门罗的短篇小说集被《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指责 "陷入中产趣味"。这些批评彰显了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因为真正的读者明白:批评不是作家的敌人,而是文学生态的清洁工。
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藏着莫言《酒国》的手稿,上面有译者大卫・莫雷尔的批注:"此处对官场腐败的描写,是否过于戏剧化?" 这种跨越文化的批评对话,展现了文学批评应有的姿态:不是居高临下的审判,而是平等的思想碰撞。
莫言在《檀香刑》的后记中写道:"当掌声和嘘声同时响起,我知道,这就是真实的文学现场。" 文学的魅力,正在于其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等待着批评的光照亮那些隐秘的角落。让我们放下 "批评即蹭流量" 的偏见,把注意力放回作品本身 —— 这不仅是对莫言的尊重,更是对文学这门神圣事业的敬畏。
毕竟,一个只有赞歌的文坛,终将沦为思想的沙漠;而能容得下批评之声的文学土壤,才能生长出真正的参天大树。
更何况,莫言自己也说,文学对社会只批判不歌颂,那么,以此理论,显然,莫然也希望文学批评这样对待自己吧?因为文学作品一旦形成,也就成了社会的一个部分,它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它也可能扭曲反映生活,而且,三观不正的作家,也是存在的,难道不可以批评吗?这是每一个读者的权利。相信莫言也是欢迎读者指出自己的硬伤的,如《丰乳肥臀》两次修改都删了开头一大段,就是基于读者的强烈批评。试问,如果不是大的硬伤,为何要全删呢?
来源:娱七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