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唐朝长安城其实是一座“泥巴城”,王室宅邸都是土坯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9 05:46 2

摘要:在十王宅遗址进行发掘研究的团队,从土层当中挖掘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历史实情——原来那些一直以来在传说里被描绘得金碧辉煌的皇族居住之所,实际上不过是用黄泥夯筑而成的极为简陋的房舍罢了。

每当提及盛唐气象,多数人脑海中立马会浮现出雕梁画栋的宫殿以及气派非凡的宅院形象。

可就在2021年公布的那份《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发掘简报》,却把人们这种固有的认知给彻底打破了。

在十王宅遗址进行发掘研究的团队,从土层当中挖掘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历史实情——原来那些一直以来在传说里被描绘得金碧辉煌的皇族居住之所,实际上不过是用黄泥夯筑而成的极为简陋的房舍罢了。

在考古现场出土的各类遗存,真的是让人惊讶不已。到处都能看到散落的灰色陶片,可就是找不到哪怕一块完整的砖石。

房屋的地基如今也就仅仅留存下了夯土的痕迹,那些原本的木材构件早就因为岁月的侵蚀朽烂得没了踪影。

技术人员非常细致地对每一片碎瓦都进行了编号,然后尝试着去复原,结果发现这些建筑的墙面十分粗糙,而且还夹杂着麦秸草茎呢。这和古籍当中所记载的“金窗玉户”的那种奢华景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由此也充分印证了唐代的建筑压根就不像后人所想象的那般奢华无比。

这座可以说是“泥巴都城”的长安城,可给当时的大唐官员们带来了数不清的麻烦事儿。每到下雨的季节,通往皇城的道路就会变成一片泥潭。

据史料记载,唐代宗曾经特意批准官员们在下雨天可以延迟三刻钟再去上朝,到了德宗时期,甚至都允许官员们穿着便服去议政了。

有官员为了能在泥泞的道路上顺利赶路,还想出了个巧妙的办法,那就是用竹竿挑着自己的官靴,一直走到临近宫门的时候,才赶紧换上干净的鞋履。

有一回在去参加朝会的途中,有一位大臣不小心深陷到了泥淖当中,等他好不容易挣扎着站起身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官帽都已经深深地埋在了泥里,压根就看不见了。

武德年间发生的一场因为暴雨而引发的惨剧,更是把土质建筑所存在的致命缺陷给暴露得清清楚楚。

当时邓州刺史吕子臧带领着众人冒着大雨去抢修坍塌的城墙,结果在这个时候遭遇了叛军的突然袭击。面对亲信劝他投降的情况,吕子臧态度坚决,掷地有声地说道:“哪有天子刺史投降叛军的道理?”最后他就和数百名将士一起,在战场上血战到底,直至牺牲。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夯土城墙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是多么的脆弱,仅仅是雨水的冲刷,就能够把防线给彻底摧毁掉,让守城的将士们一下子就陷入到了绝境当中。

诗圣杜甫所写的诗句也为后人留下了非常生动的见证。他在《秋雨叹》这首诗里描绘的“长安布衣多苦辛,雨中泥泞没车轮”的场景,那可就是当时都城道路真实状况的写照呀。

在贫民区的那些巷道里,积水都能没过膝盖了,而富户人家的门前好歹还能铺上草垫来稍微应对一下。

有一次杜甫去拜访友人,不小心失足掉进了一个泥坑当中,等他把腿脚从泥坑里拔出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穿的布履都已经深深地陷在泥里拔不出来了。这些他亲身经历过的所见所闻,都被他化作了犀利的诗句,既把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给揭露了出来,同时也暗暗讽刺了官僚阶层那种虚伪的做派。

现代的考古研究也为这个存在了千年的谜题提供了非常科学的佐证。在1958年的时候所勘测到的数据显示:长安外郭城墙的高度大约是5米左右,基底的宽度在9到12米之间,而那长达33公里的整个城垣全部都是用夯土来构筑而成的。

武汉大学的杨鸿年教授所带领的团队,通过实地去进行勘测之后发现,就算是宫城禁苑这样的地方,也没有见到有砖石结构的存在,仅仅是在土墙的表面涂抹了一些石灰,以此来增加一点美观度罢了。

这项发现对学界之前对于唐代建筑水平的认知进行了修正,也证实了在当时那个年代,就连皇室的建筑也都没有能够突破土木结构的这种局限。

通过考古所得到的这些确凿的证据,重新塑造了我们对于盛唐都城的认知。这座主要是由黄土夯筑而成的看起来颇为朴素的都城,恰恰就是中华文明那种韧性的非常生动的写照呀。

它也在提醒着我们:真正去衡量一个文明的高度,并不能仅仅取决于建筑所采用的材质,而应该是源自于其文化底蕴所积累的深厚程度。

当我们后世的人在仰望大唐气象的时候,更应该去关注的是它所具有的那种开放包容的气度以及璀璨无比的文化成就,而不是一味地执着于对物质方面那种奢华景象的想象和重新构建。

来源:年代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