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遗展演、文旅推介、直播带货、招商发布......位于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第12号馆“非遗·工艺美术展”的“乡村文化振兴”主题展区热闹非凡。展会期间,新疆、西藏等对口支援地区,百色市德保县、田阳区,汕尾城区,河源东
非遗展演、文旅推介、直播带货、招商发布......位于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第12号馆“非遗·工艺美术展”的“乡村文化振兴”主题展区热闹非凡。展会期间,新疆、西藏等对口支援地区,百色市德保县、田阳区,汕尾城区,河源东源县等省内省外帮扶协作地区,赣州宁都县、安远县等对口合作县域的特色文化项目及产业成果悉数亮相,借助文博会窗口向全球传递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潮安展区
深化“文旅+”融合
绘就乡村美丽新画卷
潮安畲歌畲舞彩带翩跹,英歌舞鼓点铿锵,展示岭南非遗魅力;宁都山林散养黄鸡,现切现烹,舌尖美味;德保矮马互动萌宠,解锁乡土治愈力;捷胜泥塑雕刻渔港生活,非遗手艺展现滨海记忆;田阳芒果现场鲜切,果香四溢......走进乡村文化振兴展区,观众在沉浸式体验非遗焕新、美食赋能、萌趣交融等乐趣中,感受传统文化与振兴成果交相辉映的乡土发展新风貌。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首个在国家级文化博览会上设立的乡村振兴主题展区,该展区面积达3000平方米,立足深圳对口帮扶合作地区及其他乡村振兴重点县域等,创新构建“文化+产业”双轨展示模式,精选20余个极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标杆县和近百家单位,通过“县域主题馆”“文旅推介”“招商发布”三大板块,系统呈现乡村振兴帮扶成果。
其中,作为“深汕协作乡村振兴示范镇”的崭新名片,汕尾市城区捷胜镇近年来乘着“百千万工程”东风,全力打造“海洋种业,文旅名镇”小镇品牌,深化“文旅+”融合,开发沙角尾片区,创新打造大雅所城。同时依托“海胆+”水产示范园,打造“益起行”主题展馆串联捷胜特色非遗体验、海洋牧场科普、美丽乡村观光三大主题带,形成“产学研游”一体化文旅动线,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
深圳罗湖对口合作县宁都县则依托革命文物、纪念场馆、红色剧目等红色资源,发挥红色研学基地作用,串点成线打造宁都全域精品红色文旅、研学路线。目前打造了小布村等14个县级以上特色鲜明的红色名村。同时打造集游、玩、娱、购、食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示范观光园,小农庄带火了小村庄,以“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吸纳、带动周边近300名群众参与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激活特色文化资源书写城乡共融新篇章
创新"展销服"一体化机制是此次展会的一大亮点。记者了解到,展会不仅开设电商直播带货专场,通过"文化解读+产品展销+品牌孵化"全链条服务,推动地理标志产品、非遗特色产品等特色资源向可交易文化IP转化,还配套举办了县域招商发布会、文旅项目对接会等多场专项活动,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协作平台。
展会期间,河源东源启动“创力量”创客公益基金,并现场展现东源特色文化与东江创客等新兴业态的文旅融合项目,与企业签订意向投资框架协议,实现工业和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双丰收”。
近年来,东源依托实体公司创新“盐田总公司+东源子公司”模式,激活两地产业协同动能;3个“反向飞地”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打造蓝口镇2000亩现代化水稻制种基地、上莞镇100亩大棚蓝莓种植基地、涧头镇野生鱼美食街等6大产业,形成特色产业矩阵。文博会现场展出船塘板栗、万绿智慧航天丝苗米等优质农产品,正是通过帮扶力量入选“圳品”认证体系,通过深圳标准赋能品牌升级,擦亮了东源农产品招牌。
作为全国“南菜北运”重要基地之一,百色田阳则依托20万亩现代农林生态脱贫产业核心示范区,全力打造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目前芒果产业已成为田阳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更让“田阳芒果”这一品牌走出广西,走向全国,成为田阳对外展示的亮丽名片。
田阳芒果深加工
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会长韩望喜指出,深圳以“文化+乡村”融合模式,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文化企业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他表示,乡村文化振兴对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重塑及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呼吁以“乡村文化振兴展”为契机凝聚共识,推动全社会参与,并期待此类创新实践全国推广。
文|记者 郑明达图|受访单位提供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