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章丽:中共江西省委最年轻的代理省委书记——冯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4 14:38 2

摘要:在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峥嵘岁月里,有一位如流星般璀璨而短暂的青年革命者——冯任。从赣北乡村的聪颖少年到白区斗争的"红刃",从书斋里的爱国青年到两省省委的领导者,从1924年19岁入党到1930年25岁牺牲,这位江西都昌走出的共产党员,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从进步学生到

在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峥嵘岁月里,有一位如流星般璀璨而短暂的青年革命者——冯任。从赣北乡村的聪颖少年到白区斗争的"红刃",从书斋里的爱国青年到两省省委的领导者,从1924年19岁入党到1930年25岁牺牲,这位江西都昌走出的共产党员,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从进步学生到省委主要领导者的惊人跨越,更以鲜血诠释了"红刃"化名的深刻内涵。

冯任曾先后担任南昌团地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秘书长、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代理省委书记、赣西特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代理省委书记、省委秘书长等职。他以短暂的生命长度,拓展了革命信仰的厚度,在江西、湖北两省的党组织建设、白区斗争和思想建设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冯任的成长轨迹如同一部浓缩的革命史诗,展现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在血与火中淬炼成钢的完整历程,更彰显了早期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坚守信仰的精神图谱。

在鄱阳湖畔的都昌县土塘镇,冯氏家族以"报国须宜急,流膏切莫贪"的家训世代传承。1905年诞生的冯任,自幼浸润于祖父冯光灿的儒学教诲与父亲冯奕昌的维新思想之中。广智小学里,校长李伯农"当今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疾呼,如同惊雷唤醒少年心灵;"五四"运动中,他带领宣传队走村串巷的身影,已显露出非凡的组织才能。当同龄人还在背诵四书五经时,15岁的冯任已开始思考"教育救国"的局限,这种早熟的社会洞察力,为他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埋下了伏笔。

1921年8月,16岁的冯任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现为豫章师范学院,下文简称“一师”),成为冯任人生的重要转折。这所学校是南昌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开展学生运动的活跃阵地。在这里,冯任如饥似渴地研读《向导》《新青年》等书刊,思想进步迅速。到一师不久,冯任就与同班同学袁亚梅、朱由铿等在校内组织读书会,主编会刊《读书札记》,宣传新文化,传播新思潮,在校内外颇有影响。特别令人惊叹的是,初生牛犊的冯任竟能同时驾驭传统与现代的思想资源——他既能以古文功底写出满分作文,又能用白话文主编《读书札记》;既熟稔朱熹理学,又透彻理解阶级斗争学说。据时任一师教务主任的李孑云回忆:冯任“年纪在全校学生中比较小,而新旧文学的根底却比较扎实,思想新颖,进步又快,每周作文,常得满分,教职员中,都认为是优秀分子。”

1922年9月,由赵醒侬、方志敏等发起组织的“南昌文化书社”在东湖边成立后,冯任就成为书社的忠实读者。1923年3月,在袁玉冰、赵醒侬等引路人的指导下,冯任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逐渐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1924年6月,中共南昌党团组织在百花洲锡厂街创办明星书社,这个书社既是党在南昌的秘密活动机关,又是党在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已在一师入团的冯任,被党支部选派到书社工作。在此期间,他一面继续在一师读书,一面与书社成员轮流值班,掩护党的活动。他总是最晚离开,细心检查每一处可能暴露党的秘密的细节,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稳机智——他与书社经理曾天宇设计暗语系统,在军阀眼皮底下秘密传递革命火种。这年底,经赵醒侬介绍,19岁的冯任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江西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完成了从爱国青年到共产主义者的蜕变,从此踏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征程。入党时,冯任或许未曾想到,未来六年他将以"红刃"为名,成为刺向旧世界的锋利匕首。

临危授命的担当淬炼(1925-1927)

大革命洪流中,革命者的成长从来与危机相伴。1925年12月,赵醒侬等人赴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大”时被捕,南昌党团组织濒临瘫痪。年仅20岁的冯任临危受命代理团地委书记,三次主持召开秘密会议,恢复党团工作,成功营救被捕同志。团中央特派员刘九峰惊叹:“从未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冯任,竟在血雨腥风中重建了组织体系!”冯任也因此受到赏识,正式担任南昌团地委书记。这次"火线提拔"成为冯任革命生涯的重要转折。

北伐战争的烽火中,冯任展现出职业革命家的政治成熟。他根据秘密工作的需要,从1926年5月起,开始使用党内化名“红刃”,这既是“冯任”的谐音,又表示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同年7月,冯任于一师毕业,被派往九江,他化名王警吾,肩负起指导工农运动、领导赣北人民策应北伐的重任。10月中旬,当获悉北洋军阀的军需运输船"江永轮"满载军火停泊港口时,他亲赴虎穴侦察,最终策划炸毁敌舰,五千吨级货轮在长江爆出惊天火光,给孙传芳以沉重打击,大大鼓舞了革命者的士气,加快了北伐战争的进程。这场惊心动魄的爆破行动使冯任在党内崭露头角,彰显了他将书生智谋与战士胆略完美结合的特质,也证明了他不仅是理论家,更是行动者。正如他在自述中所言:"读书不仅要明理,更要践行",这种知行合一的品格,贯穿了他的一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至暗时刻,成为检验革命者的试金石。面对全省党员从五千锐减至千人的危局,冯任独自坚守南昌,在六眼井的三益巷、松柏巷重建联络网。他创造性地发明"异地对调法”接待各地失散党员、安置暴露同志,三个月内使九江、临川等多地党组织奇迹般复苏,展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

作为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冯任不但坚持在革命实践中学习、研究马列主义理论,而且能高度自觉地将马列主义理论用于指导革命实践和党的建设。

1928年3月,当时担任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的冯任,针对党内思想混乱,提出从严治党,为省委起草了共产党员22 条(后改称为《怎样做个好共产党员》)。其中"永不背党""严守秘密"等条款,成为江西党组织最早的系统性党建教材,为全省党的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在党的历史上,此文是最早提出共产党员“要懂政治”“要做个好党员”命题的重要文献。在方志敏创建的赣东北苏区,这份文献被抄录传诵,滋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冯任的这些党建思想,不仅在当时对推动党的革命实践有着重要影响,即便在今天,它与我们党员干部要把政治修养摆在党性修养首位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冯任的政治品格在坚持真理中彰显光芒,这使得年仅23岁的他,在1928年11月底成为江西省委最年轻的代理书记。1929年2月,赴上海向中央汇报江西工作期间,他就当时政治形势和中央工作,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呈交了一份《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中央工作致中央的意见书》(下文简称《意见书》),坦诚地陈述自己的看法。其中对国民党编遣会议后政治形势的独到分析,以及关于重视农民运动的积极建议,可谓深邃敏锐,不失为真知灼见,并为事态的发展所证实。这不仅说明冯任对时局估量的审慎与正确,而且也体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光明磊落、胸襟坦荡的崇高品格。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中央工作致中央的意见书》手迹

冯任在中央和地方党内因被军阀故作妥协姿态的表面情况所迷惑之时,敢于坦诚地向中央递交《意见书》,陈述自己与中央不同的看法。以缜密的分析预见蒋桂战争必将爆发,更直接批评李立三将方志敏领导的弋阳暴动归因于景德镇工人罢工是"本末倒置"。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让素以脾气火爆著称的李立三也不得不赏识其才华,次年亲自推荐他赴湖北省委任职。

血沃江汉的忠诚绝唱(1930)

1930年初,冯任调任湖北省委常委。此时的武汉堪称"白色恐怖最浓重的城市",省委机关屡遭破坏。面对险境,他化名王亦吾,以上海“太平通讯社”记者的身份潜伏。同年2月,湖北省委书记欧阳洛(当时化名毛春芳,冯任一师同班同学)被捕牺牲,正在武汉巡视工作的任弼时指定冯任暂代省委书记。在中共湖北省"四大"会议上,面对"立三路线"的压力,冯任冷静指出“缺点仍然是非常之多”,坚持“可能胜利不等于必然胜利”,主张夯实群众基础。这种不盲从的独立思考能力,源自他“对党要真诚无伪”的信念。这种灵活策略性与坚定原则性的平衡,体现了他已成长为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智慧的成熟革命家。

然而,正当冯任全力以赴开展工作时,6月17日,因叛徒出卖,他在汉口碧云里12号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和威胁利诱,冯任宁死不屈。7月10日,在武昌通湘门外,25岁的冯任英勇就义。敌人用尽酷刑却连其真实身份都未能查明,判决书上只有12字“王亦吾,二十五岁,江西,职业报。”这把“红刃”最终以沉默守护了党的全部机密。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起草的党员守则“生死都要做个共产党员,永远不肯背党。"

永不泯灭的青春之火和生命之光

冯任牺牲后,战友邵式平含泪收留其遗孤,萧克将军题词"鄱阳湖中山水秀,冯任精神永不泯"。纵观其六年革命生涯,他始终坚决服从组织,处处表现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具有的纯洁党性。在短短几年间,他曾多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组织面临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形势好转后又多次根据组织安排或主动要求退居次要地位,丝毫不计较个人的进退、荣辱与得失。他用生命书写的共产党人"二十二条",早已化作红色基因融入党的肌体。

这位永远年轻的革命者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能上能下"的党性修养、"敢于直言"的政治品格,更是将青春献给崇高理想的永恒启示。从明星书社的油灯到赣西特委的煤油灯,再到汉口碧云里12号的暗号灯,冯任始终保持着"三盏灯"的精神亮度:追求真理的信仰之灯、实事求是的理性之灯、舍生取义的忠诚之灯。

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那柄穿透黑暗的"红刃",依然闪耀着指引前路的光芒。当今青年回望这段历史时,当铭记冯任在《读书札记》中的箴言:"革命不是绣花描云,而是将铁与血淬炼成改变世界的力量。"

来源:江南都市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