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苏到反苏的新疆军阀盛世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4 12:42 2

摘要:1933年4月12日,新疆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爆发军事政变,省军参谋处长盛世才在混战中被推举为临时督办。此时的新疆哈密地区的农民起义已持续两年,回族军阀马仲英率部从甘肃西进,占据喀什噶尔;苏联通过中亚的突厥斯坦共产党,向新疆边境地区渗透革命思想,伊犁、塔城等

1933年4月12日,新疆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爆发军事政变,省军参谋处长盛世才在混战中被推举为临时督办。此时的新疆哈密地区的农民起义已持续两年,回族军阀马仲英率部从甘肃西进,占据喀什噶尔;苏联通过中亚的突厥斯坦共产党,向新疆边境地区渗透革命思想,伊犁、塔城等地出现亲苏团体;而南京国民政府对新疆的控制仅限于名义上的任命,实际政令难出玉门关。

盛世才上台后面临的首要危机,是马仲英部对迪化的威胁。1933年10月,马仲英率万余人进攻省城,盛世才的省军仅有8000兵力且装备落后。在此绝境下,盛世才向苏联求援。据《新疆近现代史》记载,1933年12月,苏联以“阿尔泰归化军”名义派遣两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进入新疆,配备苏制M1910水冷式机枪和76毫米野炮,在紫泥泉战役中击溃马仲英主力。作为交换,盛世才允许苏联在新疆开采金矿、设立“苏新贸易公司”,并开放伊犁、塔城等口岸免税通商。

此次军事合作成为盛世才亲苏政策的起点。1938年9月,盛世才以“考察苏联建设”名义访问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秘密加入联共(布),档案编号РЦХИДНИ 558/11/3145显示,其入党申请书由斯大林亲自批注。访苏期间,苏联承诺向新疆提供军事援助,包括3000支莫辛-纳甘步枪、50门45毫米反坦克炮及配套弹药,并派遣以巴库林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常驻迪化。盛世才返疆后,在公开场合佩戴列宁徽章,宣称“新疆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在中小学推行俄语教育。

1940年11月26日,盛世才与苏联驻新疆总领事巴库林在迪化签署《新苏租借条约》(又称《新锡协定》)。这份长达32条的协议核心内容包括:苏联获得新疆独山子油矿、阿勒泰金矿等矿产的独家开采权,期限50年;苏联可在新疆修建铁路、架设电报线,沿线设立“苏侨保护区”;新疆生产的羊毛、皮革等原料需优先供应苏联,价格由苏方指定;苏联公民在新疆享有治外法权,不受中国法律约束。

时任国民政府驻新疆外交特派员朱绍良在日记中记录:“条约附件列明,苏联可随时调用新疆境内一切交通工具,包括民用车辆。此约若实施,新疆实同于苏联殖民地。”条约签订后,苏联迅速行动:1941年3月,独山子油矿苏方人员增至500人,引进苏联式炼油设备;4月,苏联红军第八团进驻伊犁,控制中苏边境交通要道;至1941年夏,苏联在新疆的侨民已超过2万人,形成独立于中国行政体系外的侨民社区。

1941年1月,盛世才进一步向苏联提出秘密计划:新疆脱离中国,成立“东土耳其斯坦苏维埃共和国”并加盟苏联。这一提议的背景是苏德战争爆发前的国际局势——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正与日本谈判《苏日中立条约》,急需在远东建立战略缓冲区。据《盛世才在新疆》记载,斯大林在苏共中央会议上称:“若新疆成为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可将中亚防线向东延伸2000公里,其战略价值超过三个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1942年3月19日23时许,迪化城突降春雨。盛世才四弟、机械化旅旅长盛世骐在寓所遇刺,凶手从后窗潜入,使用俄制TT-33手枪近距离射击,子弹贯穿后颈致其当场死亡。案发后,盛世才立即封锁现场,逮捕苏联驻新疆军事顾问团成员拉托夫及多名苏侨,指控“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策划刺杀”。

苏联解密档案显示,盛世骐生前曾反对亲苏政策,计划率部归附重庆国民政府,其办公室内搜出与朱绍良的密信草稿。但盛世才利用此案大做文章,于3月21日致电蒋介石,称“案发现场遗留苏制武器,证明苏联企图颠覆新疆政权”。蒋介石敏锐抓住机会,三次召见新疆驻重庆代表张元夫,密令:“借此时机,将新疆外交、军事收归中央。”

1942年7月3日,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携带蒋介石亲笔信飞抵迪化。信中称“吾弟之事业即为中正之事业,中必为吾弟负责解除一切困难”,并附中央军进驻新疆的军事方案。当日下午,盛世才与朱绍良在督办公署密谈三小时,确定六项合作条款:国民政府承认盛世才在新疆的军政统治权;中央军第36师进驻哈密、星星峡,控制入疆通道;在迪化成立国民党新疆省党部;新疆外交事务统一由中央政府办理;苏联在新疆的军事设施由中央军接管;中共在新疆的人员一律遣返延安。

苏联对盛世才的转向迅速作出反应。1942年7月9日,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向蒋介石转交莫洛托夫致盛世才的密信副本,信中揭露盛世才1933年、1941年两次提议新疆“加盟苏联”的细节,并指出其“利用苏联力量巩固地位后背叛革命”。此举旨在拆穿盛世才的投机本质,阻止国民政府与其合作。

蒋介石对此采取双重策略:在公开场合对苏方表示“新疆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国不得干涉”,私下则命朱绍良加速中央军入疆进程。1942年10月5日,盛世才向苏联总领事递交正式备忘录,限令苏联驻新疆的非外交人员于三个月内撤离,包括独山子油矿技术人员、红军第八团官兵及苏侨协会工作人员。据《新疆三区革命史》统计,此次撤离涉及3200余人,苏联在撤离时炸毁油矿炼油设备23台、销毁伊犁军火库储存的8万发炮弹,并爆破伊犁河上的木桥以阻碍中央军追击。

苏联的报复性措施在战后显现。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以“维持远东战略平衡”为由,迫使美英同意外蒙古独立,并要求中国承认苏联在大连、旅顺的特权。对此,参与中苏谈判的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在日记中写道:“苏联对新疆之恨,竟至影响外蒙问题,此乃1942年盛世才反苏之远因也。”

1943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新疆行营在迪化成立,朱绍良任主任,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直接管辖。当中央军第42师的美式M3A3轻型坦克驶入乌鲁木齐时,盛世才在督办公署前主持升旗仪式,青天白日旗取代了他此前推行的“反帝旗”。至1944年,国民政府在新疆完成三项重要举措:设立新疆省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推行国民教育,将汉语定为中小学必修课;修筑兰新公路西段,打通西北国际交通线。

盛世才则在1944年9月被调往南京,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结束了其在新疆的十年统治。他在晚年撰写的《新疆十年回忆录》中,将亲苏反苏的转变解释为“保境安民的权宜之计”,但历史档案显示,其统治期间新疆人口从1933年的257万降至1944年的237万,经济因苏新贸易垄断而濒临崩溃。

尽管盛世才的投机行为造成新疆主权严重受损,但他在苏德战争期间的反苏转向,客观上阻止了苏联将新疆纳入势力范围的企图。正如《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指出:“盛世才的变卦虽出于个人野心,却使中国避免了第二个外蒙古的出现,为后来的主权统一保留了法理基础。”

来源:西北小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