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焱:探索的三层含义 | 湛庐第七届思想马拉松演讲实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13:02 5

摘要:今天,人类正站在一个充满挑战与可能性的历史节点。技术的指数级跃迁正在重塑社会结构,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尚未厘清,全球经济巴别塔的基石也遭受侵蚀,文明的共识正风雨飘摇。

2025年5月24日,以“探索”为主题的湛庐第七届思想马拉松重磅开启。

今天,人类正站在一个充满挑战与可能性的历史节点。技术的指数级跃迁正在重塑社会结构,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尚未厘清,全球经济巴别塔的基石也遭受侵蚀,文明的共识正风雨飘摇。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人类存续与进化的必然路径。知识的孤岛已无法应对复杂系统的挑战,单一视角的局限需要被打破,我们需要以更主动的姿态穿透混沌的迷雾。

大会邀请了13位来自不同前沿领域的思想领航者,一同探索未知,跨界思考,开启一场科技与人文、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探险与想象之旅。

湛庐创始人韩焱女士以“探索的三层含义”为主题,为本届思想马拉松做了精彩的开场致辞。她提到:“探索,是人类进化出来的基本需求之一,它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生存和繁衍。它赋予生命超越个体的意义,用极致专注的穿透力,帮我们直抵真理的核心。”

以下为开场致辞完整内容

《探索的三层含义

各位老师好,欢迎大家来到第七届思想马拉松。

今天到场的13位领航者,都是自己领域的最优秀最前沿的思想者。每一届的思想马拉松,我在各位领航者开始精彩的分享之前,都会先来帮各位老师暖个场,同时,也回溯和铭刻一下举办思想马拉松的初心。这次也不例外。

正如大家所见,本次思想马拉松的主题是“探索”。

01

探索,是人类进化出来的基本需求之一,它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生存和繁衍。

这句话出自美国两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那拉亚那穆提之口。初听这句话,觉得有道理,但是一下子说不出具体的道理是什么。直到我读到了一张画和一个人的故事。

就是这张画。对,非常著名,现在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如果你现在登上故宫博物院的网站,会看到它的标题是《阎立本步辇图卷》。

介绍中说,这幅画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描绘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展现对和松赞干布和亲的重视。阎立本现存于世的画作公认的大概只有四幅,所以这一幅就分外宝贵。这幅画被列入顶级书画国宝,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国家邮政总局曾经在2003年发行过一枚小型张,当年就售出了1350万张。

著名画家陈佩秋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她去世的2020年,她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来研究和质疑这幅画的真伪。她去世之前的结论是,这幅画根本就不是阎立本画的。

她指出来这幅画中非常多的疑点。

比如:这幅画叫做《步辇图》,可是图中画的唐太宗乘坐的是腰舆,这种交通工具是皇帝“小行幸’的时候使用的,比如去城郊园林、离宫别苑,或身体不适的时候乘坐的。而且,画中的唐太宗穿着便装,一只左脚伸出袍服之外,露出袜子和便鞋。皇帝不可能在召见外国使臣禄东赞的时候,如此不合礼仪。

又比如:从人物来看,簇拥着唐太宗的是9名舞女,既不是宫女也不是朝臣,得是多么荒唐无道的国君,才有可能在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让舞女陪伴。不仅如此,只有前方这一个舞女的动作是在挽舆,也就是抬车,她的脖子上挂着一根松松的带子,根本无法承担一个男人加一个车的重量。在阎立本的另一幅画作《历代帝王图》中,为皇帝挽舆的可是六名壮汉,每个人都伸出手来结结实实地挽住舆柄。这才符合基本的物理学原理。

不仅如此,陈佩秋还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对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对这幅画进行了全面的勘查,找出了更多的疑点,像是:图画末尾写的篆书内容、白衣翻译大臣身后的三方玺印、绘画所使用的绢布、人物面庞和服饰的勾线,等等。

即便陈佩秋指出,这幅画有这么多的疑点,但是,如今在故宫官网上这幅画的标签依然是“阎立本作”。

也有可能,这幅画作有更多的专家出来论证,它就是阎立本的真迹。如果是这样,那么,陈佩秋先生花费了半辈子的时间来跟一幅画较劲,这么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无论这幅画的真伪最后如何盖棺定论,从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并不重要。因为,陈佩秋的故事已经展现出了一种宝贵的精神内核,和我们耳熟能详的其他故事一样的富有光彩:

第谷用三十年凝视星空,记录下了每一颗星辰的轨迹;

孟德尔在修道院种下八万株豌豆,从花瓣中窥见遗传的密码;

法布尔匍匐在荒园里二十载,为蜣螂写下了三百页的观察日记。

这些故事一次次提醒我们:探索的重要程度,对于人类而言,确实不亚于生存和繁衍。探索,赋予生命超越个体的意义,很多伟大的值得敬佩的人,他们都以毕生之力,在看似微小的领域深耕,最终做到了用极致专注的穿透力,直抵真理的核心。这正是探索的第一层含义。

02

探索是通过不断升级元知识而实现的

本届思想马拉松的主题选定为“探索”的第二层含义是,探索是通过不断升级元知识而实现的。而这也正是思想马拉松举办的初心。

人类的知识进化要靠不断涌现出的新的元知识。而元知识是通过科学、技术和文化这样一个稳固的铁三角而构建出来的,科学对应“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技术对应“知道怎么做”的知识,而文化对应“知道做什么”的知识。三者形成了一个元知识的稳固框架,没有高下之分,相互影响相互成就。

思想马拉松着力于连接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的最新成果。思想领航者们在此分享的是新发明的技术、新发现的科学事实或者新的文化价值观。不管分享的是哪一类,其实都是提供了一些元知识模块,思想马拉松则是提供了一个场域,可以帮助大家用这些模块来造句。如此一来,这些元知识模块就能够表达出对人类和社会的具体意义。

如果我们在1610年召开一场思想马拉松,那么,参会的思想领航者们讲到的会是这样的三件事:

荷兰的光学望远镜,这是当时新发明的技术;

伽利略发现木星有卫星,这是新发现的科学事实;

人类可以开始探索太空了,这是新的文化价值观。

这三者合在一起就揭示了一个新范式:使用人类设计的仪器,我们可以开始对太空进行富有成果的探索了,这个范式的存在,让我们对于人类在宇宙当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产生了新的看法。延伸下去,我们就可以发展出这个新范式打开的许多新机会。

从技术层面,望远镜不再只是“看星星的管子”,而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人类据此设计出了更强大的仪器,像是光谱仪、射电望远镜、空间站等等,不仅观测木星卫星,还能分析星系成分、捕捉引力波,甚至向宇宙发射探测器。工具革命,将“偶然发现”升级为“多维突破”。

从科学层面,地心说的崩塌也只是开始,如果木星能有卫星,为什么太阳不能是普通恒星?如果天体运动可以预测,那么宇宙是否遵循统一物理法则?如果地球并非唯一的生命摇篮,那么外星生命是否存在?每一次的追问,都在重写人类的宇宙说明书。

从制度层面,荷兰眼镜商卖望远镜开启了现代光学产业的诞生,欧洲王室和贵族对天文学家的资助带来了国家科研体系的雏形,教皇和商人声称对星空拥有主权,促生了太空法律体系等一系列国际公约和国家立法。探索带来的经济与政治价值,从此成为了强国的标配。

从文化层面,当人类意识到自己并非宇宙的中心,一种新的价值观就诞生了:从“争夺陆地资源”到“开发太空能源”,从“传宗接代”到“跨星球备份”,从“上帝创造人类”到“人类创造自己的意义”。这种转变,让文明跳出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盒子。

1610年的这场虚拟的思想马拉松,照见的正是今天的这场思想马拉松不变的初心,那就是:让每一次探索带来的范式突破,无论是具身智能、量子计算,还是脑机接口、空间智能,以同样的逻辑,开启下一轮人类文明的升级。

03

探索,带来敬畏,在敬畏中,我们能够对世界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探索”的第三层含义是,探索,带来敬畏,在敬畏中,我们能够对世界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湛庐出版过一本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常常放在手边读,也送了很多亲朋好友,就是这本《极端生存》。这本书里讲到了深海科学家在海洋中的探索,描写了各种神奇的生命是如何在极端的环境下,利用最疯狂的生存策略存活下来的。

当庞贝虫在80摄氏度的太平洋深海热泉中悠然存活时,它颠覆了我们对生命极限的认知。这种生物不仅耐高温,还进化出特殊的蛋白质结构,使它在强酸和硫化物中依然能维持生命活动。

而此时,南极冰鱼却在零下2摄氏度的冰海中游弋,它的血液中甚至没有血红蛋白,它依靠透明的血浆和扩大的心脏在极端寒冷中生存。这两种生物,一个在沸腾的黑暗中,一个在永恒的冰封里,都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探索的终极意义,或许就是让我们明白:我们是宏大生命网络中的一环。唯有敬畏,才能让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是作为征服者,而是作为见证者、学习者,和谦卑的参与者。

“敬畏”体现了一个社会真理,那就是,我们的身份总是与更大的系统相关,无论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一种文化、一个生态系统,还是一种政治理念。

“敬畏”还可以培养一种新的面向世界的精神状态,在我们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分裂、更加受到各种危机威胁的时刻,它向我们的头脑发出信号,我们的社会、自然、物质和文化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的系统组成的,有宏大的力量需要我们为了适应和理解这个世界而与他人融合。

这正是思想马拉松始终努力激发和追求的。这也正应和了思想马拉松的五大精神:跨界融合、智慧涌现、无限探索、极致创造、超越边界。在我们搭建的“社交之网”中做到“跨界融合”,获得“长变焦视角”,让“智慧涌现”,接着继续“无限探索”,就能“极致创造”,然后有更大的能力才能“超越边界”。

希望各位思想领航者和现场的每一位参与者,我们一起,共同开启今天这场思想马拉松,进入一场跨界又跨域的智识探险,祝愿大家都有“意外的收获”,离自己和人类的宏大目标更近一步。

来源:湛庐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