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育秧是水稻生产的关键环节。5月,将目光聚焦到苏州吴江这片涌动着创新活力的土地,集中育秧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一条条智能化育秧流水线也在此高效运转,正以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省时省力的作业方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生动勾勒出“智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育秧是水稻生产的关键环节。5月,将目光聚焦到苏州吴江这片涌动着创新活力的土地,集中育秧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一条条智能化育秧流水线也在此高效运转,正以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省时省力的作业方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生动勾勒出“智慧农业”下科技赋能的高效生产新图景。
5 月 22 日,吴江区平望镇胥老三家庭农场内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王灿军正镇定自若地指挥着他的机械化“军团”投入紧张作业。在他身旁的智能化育秧流水线上,播种、覆土、浇水、叠盘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高效协同。王灿军与另外 3 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有的专注地检查设备运行状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异常,确保每一个部件都能正常运转;有的认真记录各项数据,为后续的种植管理提供精准的科学依据;还有的在机械旁协助作业,及时处理突发的小状况,保障流水线的顺畅运行。
“以前育秧全靠人工,效率低不说,秧苗质量还参差不齐。今年,农场新引进了这套智能化育秧流水线,效率大幅提高,秧苗质量也更有保障了。”王灿军感慨地说道。以往需要 10 - 12 个人协同作业的传统育秧方式,如今仅需 4 - 5 个人就能轻松完成,生产效率更是实现翻倍,每小时能育秧 2000 - 3000 盘,而且损耗率几乎为 0,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同样位于吴江区平望镇的弘扬家庭农场,智能化育秧流水线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自动分盘、覆土、浇水、撒种、盖土、叠盘等一系列精准工序后,原本空空的秧盘很快被均匀填满,随后又被机械手臂轻松搬起并整齐码放,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基地负责人齐怀玉向记者介绍,过去 12 人协同作业一整天,仅能满足 300 亩大田的秧苗需求。如今,只需要 2 至 3 人就能完全操作,整个流程不超过 15 秒,一天能轻松满足 400 亩至 600 亩大田的秧苗需求。
“智能化育秧流水线的应用,让我们真正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靠科技吃饭’的转变,农业生产变得更加轻松、高效。”如今,齐怀玉凭借先进的农业理念和管理能力,以“一人”之力辐射“一片”农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除了承担自己承包的 6000 亩大田育秧外,他还为平望、盛泽、桃源等周边地区农户提供育秧服务,总的作业面积可达 12000 亩,让更多农户享受到智慧农业带来的红利。
智能化集中育秧在吴江的广泛应用,正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写照。吴江区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王万成介绍:“吴江区加大智慧育秧推广力度,累计已建成8个智能化集中育秧中心,每天能制作超13万盘秧苗,满足5000亩大田用秧需求,有效提升育秧供秧服务能力,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梅方滢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