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在上世纪90年代传遍大街小巷。歌词开头那句“有一个女孩,从小就喜欢养丹顶鹤”,乍听有点像童话,但其实,那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很多人都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在上世纪90年代传遍大街小巷。歌词开头那句“有一个女孩,从小就喜欢养丹顶鹤”,乍听有点像童话,但其实,那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女孩叫徐秀娟,中国第一位女驯鹤师,23岁就为了救护丹顶鹤,永远留在了沼泽地里。
但她留下的不只是遗憾和惋惜。她解决了一个世界级的技术难题,还把丹顶鹤从北方带到南方越冬地,真正用一生走完了“鹤的迁徙”。
徐秀娟1964年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附近的一个满族渔民家庭。她的父亲是鹤类保护工程师。家在鹤边,自然也就“以鹤为邻”。
她从小就跟着父母在保护区里喂鹤、照顾鹤,几乎是“踩着芦苇根长大的”。别的孩子在学骑车,她在学怎么给鹤断奶、清洗鹤舍、喂小鹤。等到初中毕业,徐秀娟就成了保护区的临时工,成了丹顶鹤世界里年纪最小的“饲养员”。
这活儿真不轻松,冬天冻得端水都结冰,夏天又闷又臭,小鹤粪便多,照顾不好就容易感染。但是她一点没怕,反而像对孩子一样去哄这些“尖嘴毛娃娃”。
到1983年,保护区小鹤成活率达到了100%。这在当时是个奇迹。她做得细,观察得准,谁快病了她都能提前看出来。别人说她“天生就有点鹤的性子”。
徐秀娟后来考上了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但她的大学不是靠高考,而是自费进修。因为家里穷,学费是全家东拼西凑凑出来的。
她几乎每天吃的都是馒头配咸菜,最难的时候甚至靠卖血维持学费。这不是夸张,是她写进自己日记的事实。她知道时间宝贵,就一口气在一年多时间里把两年课程都学完了,门门成绩“优秀”。
她不是天才,但她真的把每一分钟都用到了实处。
有人说,学动物保护的人不挣钱,干嘛非得这么拼?徐秀娟回答过:“鹤是我家人,我不管它们,谁来管?”
在那时,动物保护这个行业不仅冷门,而且吃力不讨好。可她真心喜欢,也真心认定了这条路。
1986年,徐秀娟接到一个任务——去江苏盐城射阳滩涂做鹤的迁徙定居实验。
说起来轻松,其实这个任务是一个世界难题:如何让丹顶鹤在人工环境中定居南方越冬,不再南北往返迁徙?这个问题,连当时拥有先进孵化技术的美国都没解决。
她从齐齐哈尔带着三个鹤蛋坐火车南下,一路上靠身体给蛋保温。天气炎热,一点闪失就会前功尽弃。可她就这么抱着蛋,一路盯到江苏盐城。
到了盐城,她住在滩涂边的芦苇荡,没电、没水,潮湿、闷热,还时不时被蚊虫叮咬。别人都说“你一个姑娘,吃这苦干嘛?”她只是笑笑,说:“鹤也想活命,我帮它们一把。”
最终,那三个蛋全部孵化成功,83天后,小鹤展翅飞翔。这在国际鹤类保护圈引起很大反响。当时的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阿奇博看完后直说:“了不起。”
她没用孵化器,全靠经验和观察——用简单的温度计、湿度计,靠自己身体对环境的感知完成了这项“奇迹”。
鹤是群居动物,但又极度警觉。想让它们靠近人类、听从指令,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
徐秀娟训练小鹤跳舞、飞翔,还能让它们跟着口令走。保护区工作人员曾说过一件事:鹤一旦病了,会对人特别敏感,不愿靠近。但她能靠近每一只鹤,甚至它们会主动靠过来。
这不是魔法,而是陪伴。她几乎吃住都跟鹤在一起,甚至炎热的夏天也忍着臭味、潮气和鹤同眠同醒。
她写过一句话:“我不想让鹤孤独,它们也不该孤独。”在很多人眼里,这句话太文艺。但在徐秀娟的生活里,这是一种“职业信仰”。
她不是驯兽师,她是一个陪伴者。
1987年9月15日,保护区里有几只白天鹅走失。
这是她职责所在,她照常出去寻找。天还没亮,她就带着工具,走进滩涂的芦苇丛。这里地势复杂、泥泞、杂草丛生,有的地方水深没过大腿,有的地方突然陷进去就是一片沼泽。
她找了几个小时,找回了四只天鹅。
但她自己,却没能回来。
当晚,全保护区的人在叫“娟子”。第二天,她的尸体在一片沼泽中被发现。
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任何告别。她只是为了那几只鸟,走进了沼泽,没能回来。
徐秀娟的追悼会办在9月23日,那天刚好是日全食。很多人觉得奇妙,也有人说,这是天地为她默哀。
镇上的人都来了。她的父亲站在灵堂前,眼泪止不住。他说:“她走了,可我觉得她还在,就在那片芦苇里飞着。”
同事说:“她已经变成一只白鹤,飞回东林,飞回扎龙,也飞回了我们心里。”
她生前那篇论文后来被国家采纳,成为指导人工饲养丹顶鹤迁徙驯化的技术规范。那几只小鹤也顺利成活,成了盐城保护区野生丹顶鹤种群的开端。
今天再看徐秀娟的事迹,你会发现她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轰轰烈烈,而是踏踏实实。她不是什么“天才少女”,只是一个愿意拼命干事的小姑娘。
她把日子过得很清苦,但她从来没觉得委屈。她不是为了“感动中国”那种镜头感在活着,而是真的喜欢她做的事。
很多人今天说“环境保护”时,还是觉得那是国家、机构、项目的事。可徐秀娟用自己的命告诉我们,保护自然,其实就是靠一个一个真实的人撑起来的。
时代在变,信息多了,但也容易让人麻木。我们习惯看到“感人故事”,也习惯快速滑过去。但徐秀娟这个名字,真的值得停下来记一记。
她不是为了出名才去救鸟,不是为了奖章才去学技术。她的一切行动,都是因为“热爱”。
现在有很多职业讲“性价比”,讲“成长路径”。从那个角度看,徐秀娟所做的事确实“性价比极低”。但如果没人去做这些低性价比的事,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人这一辈子能有一件“非做不可”的事,其实就够了。徐秀娟的“非做不可”,是一只鹤。她完成了这件事,代价是她自己。
今天盐城的丹顶鹤能在冬天飞来,扎龙的鹤也依然自由飞翔。这些场面里,藏着她当年一滴一滴汗水,也藏着她最后留在沼泽里的那一声叮咛。
来源:毕家晨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