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躺赢”时代结束!基民哭诉:“我的信任和本金都去哪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23:47 1

摘要:五年前,基金圈还风光无限,朋友圈里晒收益截图的比晒娃的还多。那会儿,哪怕是刚毕业的年轻人,也敢把半个月工资扔进基金里——梦想着“被动理财,一夜暴富”。谁能想到,如今这场美梦不仅醒得猝不及防,还摔得人仰马翻——本金亏得血本无归,信任一去不返。

五年前,基金圈还风光无限,朋友圈里晒收益截图的比晒娃的还多。那会儿,哪怕是刚毕业的年轻人,也敢把半个月工资扔进基金里——梦想着“被动理财,一夜暴富”。谁能想到,如今这场美梦不仅醒得猝不及防,还摔得人仰马翻——本金亏得血本无归,信任一去不返。

“真是服了,买基金的初衷是挣钱,结果跌成了‘韭菜馅儿’!”这是无数基民的心声。与其说是市场不好,不如说是基金行业的“游戏规则”太会玩,收管理费不看盈亏,亏了继续收,赚了照样收,这哪是共赢?分明是旱涝保收的“躺赢”模式。基民亏得越狠,反倒越像陪跑员,甚至成了基金经理跳槽前最后的“收割对象”。

是时候揭开这个看似光鲜的行业背后的真相了——一个充满“演练”的世界,正在把无数普通人的梦想碾成齑粉。

1. 跌跌不休,赚的是“理财梦”,亏的是“活钱命”

数据显示,近四年来,公募基金整体收益率波动剧烈,尤其是2021年后,不少主动型基金净值回撤达到了30%-50%。某科技主题基金,2020年高光时刻年化收益一度超过60%,结果到2023年末,净值跌回解放前,基民调侃:“买了个教训,比大学学费还贵。”

而基金公司呢?照样收管理费、托管费,甚至还在“高管年薪”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你跌你的,我赚我的,真是“风雨我不动,收益任你空”。

2. 明星基金经理集体“跳车”,谁为业绩负责?

2023年被称为“基金经理离职潮之年”。据统计,全年离职超340位基金经理,创下历史纪录。部分离职时间点极其微妙——基金刚刚进入深度回调,经理却“华丽转身”跳槽或创业,留下满仓套牢的基民欲哭无泪。

“当初冲着某明星经理买的基金,结果现在人都不干了,还留下个‘半死不活’的基金给我,是来搞笑的吗?”一位90后基民在社交平台控诉。更离谱的是,部分基金公司连公告都发布得十分“佛系”,态度模糊,信息披露严重滞后。

3. 比个股跌得还惨,主动型基金真成了“高配版垃圾股”?

不少基民在社交平台上对比后发现:明明是分散投资的基金,却跌得比某些个股还狠,还不如直接自己挑股票。

“我自己买股票都没亏这么多,干嘛还要交管理费给别人演练?”、“买基金前觉得自己是门外汉,买了才知道,原来基金经理比我更‘离谱’”……这些话,刺痛了整个基金行业的信任根基。

1. 收费模式“旱涝保收”,风险全由基民买单

当前大部分公募基金的管理费、托管费是基于基金规模收取,不论赚钱亏钱,基金公司都稳赚不赔。哪怕净值跌了40%,只要规模没大幅缩水,费用照样收得稳稳当当。

这就导致了一个荒唐现象:基金公司最关注的不是“让你赚钱”,而是“如何做大规模”。于是你看到,各类花哨营销横飞,明星经理包装不断,KOL种草、直播带货全上,而产品质量呢?呵呵。

2. 绩效考核机制模糊,基金经理水平缺乏客观衡量标准

市场上至今没有一套公认的基金经理绩效评价机制,导致同一个经理可能管理多个基金,风格混乱,回撤控制能力差。哪怕长期业绩平平,但在牛市中踩中了风口,也能“镀金”成功。

关键是,一旦风口过去,这类基金往往迅速滑铁卢。而吃亏的,永远是最后冲进去的普通基民。

3. 监管制度滞后,保护投资者权益缺乏刚性措施

目前基金的退出机制、业绩持续性监管相对宽松。例如部分基金长时间低于发行净值,却仍能照常收取费用;而投资者想退出时,还得忍受净值折价、赎回费用等成本。

市场亟需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业绩考核标准和退出机制保护投资者权益。否则,基金行业迟早成为另一个“P2P式”的失信样板。

1. 建立“对赌式”的管理费机制,优胜劣汰才能让行业良性运转

未来基金公司若要重新赢得信任,必须改变收费机制。建议采用“盈亏挂钩”的管理费模式:赚钱才收费,亏钱则降低甚至免除管理费。只有基金公司“与基民共进退”,信任才能重建。

2. 基金经理信息公开透明化,引入第三方评级机制

每位基金经理应定期披露持仓逻辑、回撤控制策略、风格稳定性等关键信息,并接受第三方绩效评级。这不仅能帮助基民做出更理性的选择,也能倒逼经理真正“以业绩为荣”。

3. 加强监管,建立“黑名单”和“熔断机制”

对于长期业绩垫底、频繁跳槽、信息披露失误的基金经理和公司,应设立行业“黑名单”;对于连续回撤严重的基金,建议设置“预警熔断机制”,及时披露风险。

@理财小白:“我爸退休金都投了基金,三年亏了20%!天天骂我忽悠他‘理财致富’……”

@基金搬砖工:“我补仓三次,现在越补越亏,已经没心气儿了,打算躺平。”

@职场拼命三娘:“上班累成狗,还要天天盯净值……真想问问基金经理,你们配拿年薪百万吗?”

@韭菜日记:“建议基金经理业绩不好就要扣工资,这样才公平!”

我们不是不相信基金,不是不理解市场风险,只是不想再当那个“最容易被收割”的人。一次次抱有希望,一次次跌进深渊,到底谁为这场“信任危机”买单?

基金,不该是“割韭菜”的工具;基金公司,也不该是“旱涝保收”的戏班子。改革不是一句口号,是能让基民看到希望的行动。只有改变规则、改进机制、提升透明度,才能真正打造一个有责任、有温度的基金行业。

如果你也曾被基金“教育”,也曾在账户上看过红转绿的绝望,欢迎在留言区说出你的故事。你买过哪只“最坑”的基金?你觉得基金公司最应该改什么?

点赞、收藏、评论支持一下!让更多人看到这个“躺平也会被收割”的真相!

来源:梦想的曼陀罗庄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