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评职称不看核心期刊与课题

B站影视 2024-12-19 21:36 2

摘要:陈力丹(1951年2月-),四川大学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精神交往论》是陈力丹教授历时十年从信息传播角度写的一本专著。为写此书,陈力丹教授通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做了名目索引约1万条、卡片3000张和一本提要笔记。2012年

“必记本”注:陈力丹(1951年2月-),四川大学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精神交往论》是陈力丹教授历时十年从信息传播角度写的一本专著。为写此书,陈力丹教授通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做了名目索引约1万条、卡片3000张和一本提要笔记。2012年,本书获得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本文为陈力丹教授经历的一些评职称感受,特此分享。

1993年我被评为研究员,1994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这也是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首次有代表(而且是两名代表,另一位为所长喻权域)进入这个委员会。

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分管新闻与传播所的是副院长刘吉,所以我们被编入他分管的哲学片(五个片,每个片20人出头)两年,评职称的会议主持人自然是刘吉;后来编入社会学片,这个片的主持人是副院长汝信。参加社科院里的评职称,我感觉最大的好处是开阔眼界,能够了解相关学科最新的发展和看到一些代表作。

其中一些故事,值得说说。

滕守尧(“必记本”注: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时已是国内著名的西方美学专家,1993年他和我一起参评研究员没有评上。他从副高到正高五年间,共发表了290万字的成果(含译著),质量也颇高。他败在提交的代表作上。可能考虑到自己的一部关于中国哲学的著作获得了全国图书大奖,尽管这不是他的强项,他还是将这本书作为代表作提交评委会。会上的几位哲学专家一眼看出了书中的几处学术硬伤,结果他因此没有评上正高。图书大奖是群众性的,不是专业性质的,滕误解了代表作的标准。1994年我成为评委,他提交的代表作改为他专长的西方美学研究的代表作,他本人就是国内这方面的权威,结果全票通过。

另一位当时全国有名的作家周国平(“必记本”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他提交的是已经作为书出版的关于尼采哲学思想研究的博士论文,这本书比较薄,抢眼的是他提交的几本厚厚的哲学思想随笔,不是系统论著。我和其他几位委员就这样的随笔能否算专著提出疑问,相关的委员做了解释。喻权域则对尼采研究本身提出质疑,认为他研究尼采没有以批判作为基调。投票结果,周少了两三票,但还是通过了。我投的是赞同票。

到了社会学片参会,我见识了一位社会上已经有些名气的社会学家S,因为他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他非常自信地抱着两尺高的400万字的一堆成果来到会场,重点讲述自己获得了多少社会好评,某领导称赞过他。但是如此多的成果中,却没有一篇可以作为代表作的学术论文,结果没有通过(我也投了反对票)。第二年仍然是这些东西。这次他说自己得了白血病,出于同情和其他因素的考虑,通过给他一个不在编研究员的名位。

2010年,S以“著名社会学家、反腐理论研究专家”的身份谢世。

我参评了李银河的研究员职称。她的几本代表作中,有一本是研究同性恋的,好像上面有过不许发表同性恋文章的通知,因而我们的所长发言批判同性恋。但这是学术研究,他等同于宣传了,会上没有人附和。李银河通过了,但因此少了一票。还有一位年轻人Z参评研究员,他的一本普及性质的书在社会上有些名气,但这本书不是系统学术论著,而是一些有思想的小文章的结集,结果没通过。他随之在外边散布评委会如何不公正的言论。第二年评委会讨论过这个事情,不认可他的批评。我当时投的也是反对票。后来他调到人民大学,再后来调到北大。现在他也算是名人了,估计在学术研究越发规范的环境中,他对自己当年那本书的学术分量,会有自知之明。

那时一个“片”的评委22-23人,每年各研究所送来参评正高的约20人,名额是等额,每年都有一二位参评者被否定。评委们虽然可以各自维护本单位的人选,但其他多数人却可以静心以学术标准来衡量申报人送来的代表作。由于评委会人数相对多,每个单位的一二位维护本单位人选的评委在其中所占比重很小,如果多数人认为某人的水平不行,就可能被否定。那时也没有核心期刊、国家课题之说,只看代表作,评审标准比较单一,反而公正。

看来,在利益相关的评委参与的条件下,等额+相对多的评委+只看代表作,基本能够保障评审的公正。现在各科研和教学单位评职称,差额+相对少的评委+核心期刊与国家课题等外在条件,评的结果反而难以保障公正。因为每个单位的评委的首要任务是拼死维护自己的人选,不然回去无法交代,所以学术很难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一个“片”的评委只有11-12人,每个人投票的比重过大,加之代表作以外被追求的不一定能表明水平的标准(核心期刊、是否拿到某个行政级别的课题等),谁还能专心以学术作为唯一的标准?

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求知,在“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大雪时节过后,读些有意思的书既是抵御庸常、建设自我的最便捷方式,读些有价值的书更是理解自己、理解世界和理解人生的最有效途径,悦读从一本好书开始吧,更多好书、更多常识、更多交流请下方扫码领取“必记本”知识星球优惠卡,先到先得,先睹为快!

来源:小土豆讲科学

相关推荐